迁西板栗栽培源远流长,《诗经》、《战国策》、《左传》、《论语》、《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书都有记载。《诗经》有“树之榛栗”的诗句。《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燕文侯时说: “燕国……南有碑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汉代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千户侯等。”这里的“北”和“燕”,即包括今迁西一带,说明这里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靠板栗生产比较富庶。
《山海经》、《吕氏春秋》、《西京杂记》诸书也多有记载。《清异录》记有这样一件轶事:晋朝皇帝一次穷追敌寇时,军粮供应不上,将士三日粒米未进,士气大落。行至燕山滦水之东,见满山板栗,便命军士蒸栗为食,借以饱腹。于是士气大振,大败敌兵。由此,将士们就称栗子为“河东饭”。民国《迁安县志》对板栗这样记载:“邑境产量最富,行销最远,为邑产大宗”,这里的“邑境”主要是指今迁西一带。境内100~200年生的大栗树到处可见,新立庄、汉儿庄、栗树湾子等地尚有许多300~500年生老栗树,仍枝繁叶茂,常胜峪村还生长着明初600年生古栗树。解放前,由于战争频繁,对板栗资源破坏严重。到1949年,全县只有板栗9万亩、70万株,年产板栗222万公斤。
本文转自:黑龙江迁西板栗 http://www.hrbqxb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