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红了》剧情评析
不管新世纪的春节有多么喜庆,凄美的《橘子红了》还是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关注归关注,喜不喜欢却是另一回事了,这只“橘子”是酸是甜,大家的观点并不一样。
涩:《橘子红了》是个四不像
《橘子红了》播出之前,央视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宣传这部电视剧,所以在记者采访时,无论是一些平时忙着拍戏的导演,还是忙着过大年、走亲戚的观众,对这部重金打造的电视剧都有所耳闻。一位知名度颇高的导演说:“我看了几集,但是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少红1994年拍了电影《红粉》,一片骂声后就又拍了电视剧《雷雨》、《大明宫词》,我觉得少红这些年总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徘徊。少红的《橘子红了》要比一般的电视剧强,其中还是能看到一个电影人拍电视剧时的顾虑:服装要一流的,音乐要一般人听不懂的,画面要精致的。但与此同时,我看到更多的是为讨好观众做出的妥协:近代版的类似婚外恋的故事,近乎停滞的故事节奏,以及纠缠于怀孕了或者没有的简单线索。服装、音乐、画面不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少红想用这些来证明一个电影人的水平,但是她却忽视了核心的内容。其实老百姓对电视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好看,太过注重自己的个性,太想极端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只能用电影。我的周围有一些人也是看了几集《橘子红了》就不看了,因为他们不想在一种原本是娱乐的方式中用缓慢的速度找到一种也许只有电影才能赋予的东西。”
鲜:《橘子红了》是一种创新
和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导演不同的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冯骥却是以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待《橘子红了》,身为影视部主任的他同时也是《橘子红了》的总监制之一。“全国每年有那么多的电视剧,有非常写实的,也应该有像《橘子红了》这样非常讲究艺术水准的作品。观众有一个习惯的过程,中央台也有一个责任,就是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橘子红了》中有很多新的手法,这些手法运用得好不好,是见仁见智的。”
冯骥说从《橘子红了》创作到播出,有两点是主创人员心里不太有底的:“其一,故事追求的风格。《橘子红了》的故事性较弱,整个故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然,这样的结构和片子的风格是统一的,但是跟观众的收视习惯不能对路,如果故事推进得稍微快一些,应该会更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其二,就是在处理写实和虚化的关系上。《橘子红了》的美术、服装、发式都没有准确的年代感,是非常虚的。还有地域,谁也说不上这到底是在哪里发生的故事。观众有一种收视习惯,一般都会对应式地欣赏,大家会想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到底是不是真事?那个年代的人是不是穿那样的衣服、留那样的发型?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这会为创作者提供更大的空间,没有这样的限制,艺术家的想法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