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军旗第3集剧情介绍
叶挺独立团为首的革命军攻下武汉 朱德陈毅策反杨森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来到国民革命军一师师长贺龙面前报到,大赞贺龙骁战勇兵作战如行云流水。贺龙也赞他会夸人,这两个老相识一见面就开始追忆往昔。
近日,杨森三年前的旧相识新蜀报的主笔陈毅也来到了四川拜访杨森,和朱德一拍即合,成为好友。杨森也在望江楼准备好了酒席,特意为陈毅接风洗尘,还要趁此机会效仿刘关张来个桃园三结义。朱德却推辞大事还未谈出个结果,不着急结义,他又拿出报道叶挺独立团攻占武汉至长沙的报纸,极力鼓舞杨森倒戈。而杨森从小道消息得知吴佩孚已经调动大批军队,鹿死谁手还未见分晓,对朱德的建议还是不断推脱。
此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代军长陈可钰正因将士们的畏畏缩缩怒火中烧。吴佩孚亲自坐镇武汉,将士们在中暑痢疾和劳累的重压下目露怯意。第四师独立团参谋长小声建议团长叶挺做前锋上阵,叶挺目光坚毅勇担大任。次日,叶挺不负威名,带领英勇的独立团夺下汀泗桥,直逼武昌城。
1926年10月9日,叶挺开始攻城。可敌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叶挺独立团收到吴军的猛烈攻击,进攻受阻,独立团各营都被压制在开阔的阵地上。夜里,在老乡的帮助下,二营四连连长曹渊带人沿着排水沟靠近护城的吊桥,虽然被敌军发现,身死敌军枪下,但还是拼着最后一口气砍断了吊桥的绳索,为革命军的同志们铺开了一条胜利的大道。在革命军前赴后继的猛烈攻击下,在无数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牺牲中,敌人的抵抗意志被彻底摧毁。吴佩孚之豫军第三师李俊卿率部投降,围攻了四十五天的北伐军终被革命军占领。
奉陈独秀指名来到四川的朱德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和新同志见了面,发现所谓的新同志就是受李大钊之命来到四川的陈毅。陈独秀和李大钊事前没有通气,却不谋而合从南北两个方向派出得力人员来做杨森的转化工作。二十九年后,朱德和陈毅这一对携手万县的共产党人一起身跨我国十大元帅之列。
现在的朱德和陈毅也商量出对策,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力使杨森倒戈。而真正震动杨森信念的是革命军攻下了武汉之事,他立刻改军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朱德荣膺该军党代表。
1926年11月9日,北伐军克复南昌。叶挺带领的独立团虽然杀敌英勇,有不凡表现,但因国民党对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冷漠和压制未受到奖励,叶挺也改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
热血军旗第4集剧情介绍
叶剑英申请加入共产党 何键救走叛变部下赵明德
陈毅在朱德的安排下,拿到了百川同志的联系暗号,欲与军神刘伯承回合。临走之际,朱德委托他向上级反映杨森很有可能会反水,陈毅也叮嘱他小心行事。
而中共重庆地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泸州和顺庆等地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配合北伐战争,为此陈毅等同志分批赶往泸州,进行调查联络。蜀道难行,土匪出没,都是对革命者的考验。
蒋介石查出了黄埔军校的中共党员的名单,委托叶剑英将他们都请回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叶剑英不愿与蒋共谋,与周恩来见面商议此事,周恩来一眼就看出蒋介石令叶剑英请共产党回一军是为了营造一个亲共的形象。目前,国民党内部拥戴汪精卫复职的呼声很高,蒋介石以为此事是共产党挑拨,心中对共产党更加痛恨。叶剑英也醍醐灌顶,感慨蒋介石的心机深不可测,请求加入共产党。他读了马克思的书,感慨共产主义比三民主义更科学完美,欲成为共产党为革命奋斗。周恩来承诺会认真考虑。
陈独秀也鼓励同志们做好农民运动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尽快讨论出一个对农民运动有指导意义的方案。同志们的压力极大,如泰山压顶。毛泽东也指出农民运动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大家早就应该下到农村来实地考察,同志们齐声呼应。
在大家的努力下,毛泽东顺利交出申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计划书。陈独秀相信毛泽东会将此事落到实处,毛泽东也公开表示会顺利完成任务。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徐向前受张治中之命来到学校,却因证件问题被距在门外。学员张霖娜按上级安排顺利将徐向前接进学校,女兵队队长郑奠邦带领女兵向他表示了欢迎。这些女兵为中央政治总指挥恽代英分管,即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去迎接疾风暴雨的考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校长邓演达称这座学校就是武昌的黄埔,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以迅速掌握政治和军事知识,鼓励大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
现在的鄂西某地的北伐前线上,由孙传芳部和吴佩孚之卢金山部从不同方向向北伐军阵地发起进攻。卢金山部不顾死伤,猛烈攻击,北伐军阵地被打成一片火海。在两军交战危机时刻,何键的第二师三十九团十六连阵前哗变,投靠军阀卢金山,致使革命军死伤惨重。之后,北伐军击败敌军,活捉哗变连长赵明德。执法队将他们拉到刑场,欲按军法枪决。可第八军二师师长何键拿着蒋介石的羁押扣审令救下了赵明德等人。
第四军党代表廖乾吾因赵明德的官司亲赴南昌,巧遇刚刚落脚南昌的毛泽东。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毛泽东,痛斥何键放走了赵明德。可蒋介石根本不管此事,原本想让他去找陈独秀和鲍罗廷。但因为顾忌共产党在党内和人民口中的名声,蒋介石按私人秘书陈立夫的建议避而不见。毛泽东也看出名为蒋中正的蒋介石一点也不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