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教务处各科室工作职责 教务科 1、新生资格审查,学籍卡、学生证、乘车优惠卡的发放及信息写入。 2、教育部网上学籍信息及毕业信息电子注册。 3、办理本科学生、公派出国(出境)交换生的学籍变动等手续。 4、应届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 5、学生证件、学历学位证书的印制、核发、管理,学生毕业材料的整理、存档。 6、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7、编制学年度校历、拟定校区分布方案。 8、教务系统日常学籍管理及学信网日常维护。 教学管理科 1、全校本、专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2、各学院教学安排的审核与执行情况的检查。 3、院级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 4、教学期中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5、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 6、年度优秀教学奖评选与教学能手竞赛的组织。 7、统计、汇总全校教学工作量,核发工作量酬金。 8、全校公选课的组织与管理。 教学研究科 1、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新上专业的申报工作。 2、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方面的改革与研究工作,组织各级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等立项申报与建设工作。 3、组织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申报、检查验收等工作。 4、组织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立项申报、检查验收等工作。 5、组织各级教学成果奖励的申报、评审与奖励工作。 6、组织各级教学名师申报、评选及推荐工作。 7、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以及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交流活动。 8、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调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实践教学科 1、编写制定教育教学实习计划。 2、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3、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 4、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与管理。 5、协助实验室管理处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6、协助招生就业处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选课考试中心 1、全校课程的编排及选课。 2、全校教学用房的安排使用。 3、组织安排期末考试以及缓考、重考、免试、重修,试卷收存及归类存档。 4、学生成绩管理及学分计算。 5、统计分析考试成绩并撰写分析报告。 6、学生考籍审核、毕业资格审核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核。 7、第二专业(学位)的组织与管理。 8、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 9、二、四、六级外语考试的组织管理。 10、 综合教务系统维护。 11、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及自主选择专业工作的组织。 教材科 1、全校教材规划的制定及实施。 2、教材建设的立项、申报及评选。 3、教材的选用与征订。 4、教材发放的组织与管理。 5、全校学生教材费的结算。 6、教材库房的管理。 7、休、退学生有关教材手续的办理。 教学督导办公室 1、拟定学校教学督导工作计划。 2、制定教学督导工作规章制度。 3、组织管理校院两级各项教学督导工作。 4、汇总督导反馈信息。 5、专业数据采集。 6、撰写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校院领导听课工作的组织实施。 长清校区教学部 1、协助各科室在长清校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2、处理长清校区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 3、负责长清校区教室的临时调整。 4、做好长清校区期末考试的巡视检查工作。 5、各类大学生竞赛的组织实施。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1、负责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规划、统筹与指导。 2、为全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组织开展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技能培训和国际交流,促进教师教学可持续发展。 3、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4、开展教学支持与咨询服务。 5、负责教育教学质量评估。 处办公室 1、教务处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及处领导交办的工作。 2、校内外联系、接待工作以及对外宣传和文字、信息、报表等工作。 3、文件、机要、报刊、信函的收发、传阅和归档,会议纪要整理和存档。 4、教务处经费预算及收支管理,考勤、值班安排。 5、教务处网站建设和维护。 6、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的管理。 7、教务处公章的管理和使用。 8、教务处各种大型会议的组织和筹办。 9、负责本单位的安全工作。
http://www.bkjy.sdnu.edu.cn - 2015-11-01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华二中),是省教育厅直属学校。学校创建于1953年,曾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单位”称号,被教育家叶圣陶誉为“集美第二”,是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1996年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起面向全省招生。 学校占地37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拥有教学大楼、科技大楼、行政大楼、餐饮中心、学生公寓、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排球场、塑胶网球场,高规格图书馆、大会堂、体育馆等一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近年来学校在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办学规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创办浙师大直升班,实施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育人模式的探索、课程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第一班。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2003起连续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05年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被授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研中心实验学校”,教育部核定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学校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人才为办学宗旨,办学5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专家及党政领导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40人、学生数近3000,拥有一批包括特级教师、省名师名校长人选、省市级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队伍;拥有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现代信息化教育和教学科研诸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School Introduction The Attached Middle Schoo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lso known as Jinhua No. 2 Middle School) founded in 1953, is directly under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A prestigious school, it was awarded the title “National Outstanding Units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al Field ”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was also praised by the greatest educationist Ye Shentao as “Jimei Second” for its garden-like arrangements, imposing schoolhouse, and attractive greenery. It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key Middle Schools. It was evaluated as a provincial first- class key Middle School in 1996 and started to enroll students from the whole province in 1998. The campus covers an area of 370 Mu with the construction area of over 100,000 square meters, including many first-class modernized facilities such as teaching buildings, a science building, an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a dining center, students’ dormitories, a standard track-and-field area, basketball courts, tennis courts, a high-grade library, an auditorium, and a stadium. In 2000, the school set up a class that offers direct enrollment to ZNU called the “Chinese First Class,” thus beginning research on the conjunction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the school has had much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quality education, the ways of fostering talents, curriculum reform, etc. In 2002, it was evaluated as “one of provincial 200 top research schools.’’ In 2003, it was awarded a “Provincial Advanced Research Unit.” In 2005, the school was given the title, “National P.E. Traditional Items School” b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National P.E. General Bureau. In 2006, it was named a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experiment center English-teaching research center experiment school.” In the same year, it was approved b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to cooperat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running our school. Our school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tudents and serving our students whole-heartedly.” Our school has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and transmitting high-level talents for the nation. Our school has cultivated many doctors, professors, experts and Party political leaders in 50 years. The school now has about 3000 students, and around 240 teaching staff members, among whom there are seven special-grade teachers, several candidates for provincial outstanding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and some provincial and city-level distinguished teachers. It offers greatly–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method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 one of the top provincial schools in teaching quality, teachers’ strength, teaching research, resources, facilities and modern IT education, it enjoys a good reputation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vince.
http://www.ourschool.cn - 2015-02-12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学校现有自由、青华、明珠、净月、北京朝阳五个校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艺术部等多个学部,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全校有一线教职工1026人(含外聘教师和职员),15000名在校学生。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元晖先生,现任校长史亮同志,党委书记赵树峰同志。 作为吉林省的一张名片,东北师大附中以素质教育和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优长的发展;文化管理则是要追求大学精神,崇尚学术为先,尊重个体差异,提倡自觉修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东北师大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种包容的文化,营造一种允许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环境,提供一种减少压抑、增加快乐、培育个性、关注健康、获得尊重、拥有个人成长价值感的个性化教育。 学生们不仅从这里走向知名大学,更从这里收获高远的志向、自信的品格、独立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走向卓越。 东北师大附中的教育力求涵盖全程,形成系列,凸显优质教育的衔接性。学校将开展学前教育和12年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条龙”改革实验,是一种集实验性、前瞻性、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开放教育,这不但是附中63年来办学的传统和特色,更充分体现了附中“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统筹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总体布局,借助东北师范大学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强大的教育科研支持,学校开展具有开创性和实验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新基础教育“育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全面探索教育改革的实践之路,继续引领吉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这是主体性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旨归。适合于自己的,是学生的自觉选择,也是学校的教育选择。“自觉教育”,是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多年坚持的教育理念。 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高中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传统,我们把自觉教育定位为:以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为基本原则,以学生自我意识唤醒、自主能力发展、自信品格养成、自强精神的树立为主要目标,以课程与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自觉为关键,以学校文化管理为保障,建构的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既要满足全体学生共性发展的一般需求,也必须兼顾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只有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性,满足活动的多样性,培育文化的包容性,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实现学校的特色建设。 课程丰富 臻于至善 基于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 “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习惯、认真态度,善于独立思考、和谐交往,富有优长智能、创造潜质和天下情怀的优秀学生”,科学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探索形成“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结构体系,涵盖身心素养、语言与文学素养、数学素养、人文与社会知识素养、科学素养、技术能力、艺术素养、交往与实践能力等8个课程模组,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类型,通过系统化、高质量的“主导性课程”和“补充性课程”有效地落实了学校的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东北师大附中的课程体系很像一个“菜单”,“超市的经营与管理”、“国学”、“阅读天下——新闻短课”等课程可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学校对必修课程精益求精,开全、开好国家选修课,充分实现“走班”选课。校本选修课程已运行成熟300余门,分为基础、丰富、高级三个水平。菜单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了课程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分别开设创新、博雅等领域特设班,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活动 自主发展 我们基于自觉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四自”培养的目标性和养成性,明确年段教育目标。将高一定位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习惯养成阶段,高二定位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理想引领阶段,高三定位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卓越实践阶段。 以此规划每个年级的学生管理目标,设计学生活动,并逐步形成 “主体性德育实践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规划、自觉修养、自我砺炼、自主管理、自主实践等课程模组。 学代会、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四大学生组织形成了东北师大附中学生自治组织网络,着力培养组织策划、协作交流、务实创新的“领袖”意识与素质。大批校学生干部获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他们进入高校后,很多人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各大学的学生会主席等职,成为母校的骄傲,也成为附中在各大高校的“名片”。 目前学校设有“模拟联合国”、“蜚声”主持人协会、校园记者团、“瀚林苑”书画协会、“粉墨青春”实验话剧团、“青春领域”网络协会等20个校级学生社团组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活动周”、广场毕业晚会,学生科学与人文游学考察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自信自强的自觉意识。 丰富多样的校园学生活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锻炼和提高,更得到社会、家长、高校的充分认可。 在2014高考中,附中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强势斩获四状元。刘梦非以716分获吉林省理科第一名,袁一沣以674分获吉林省文科(汉语言)第一名。吴晨玮、张肇维以投档分717分的成绩并列吉林省理科第一名。学校共有109名优秀学子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录取资格。有74人被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中国人大等知名大学录取。截至8月1日,全校被“2+5”高校录取人数达144人,被“985”高校录取人数达814人。 教师队伍 名师云集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坚持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模式,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开展“树师表”活动,培养出一批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契机,实施“名师”工程,一批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实施金牌工程,一批经验丰富的奥赛“金牌教练员”队伍享誉国内,从而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校实行年级组和教研组并行的管理体制,各学科拥有一大批闻名省内外的优秀教师,其力量雄厚,结构优化,团队教研优势明显,高考学科指导经验丰富,是省市教研部门高考模拟命题和专题辅导的骨干。 附中教师从自觉教育理念出发,坚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追求,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始终坚持把高品质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坚决反对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学科教学内容选择精益求精,基于高考又高于高考,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从不同视角拓展知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获得了多种选择机会。 2004年学校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在外埠设立的第一个基础教育理科实验基地;2005年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学生航空航天科技实验基地、复旦大学文科基础教育实验基地;2006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生源基地,2008年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生源基地校。 学校实施“金牌工程”。近年来,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获一等奖人数一直占吉林省赛区的1/3到1/2。2004—2009年在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生联赛中,学校蝉联四个学科吉林省赛区的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2010、2011年学校连续两年包揽了全国中学生所有五大学科竞赛吉林赛区的团体和个人第一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取得了16块国际奖牌。在2014年7月份于南非举行的第55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浦鸿铭同学凭借过硬实力夺得金牌,并取得世界第七名的好成绩,为中国队排名第一做出突出贡献!2013年7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2013)中,我校高三(2)班王康宁同学经过努力拼搏,夺得金牌,成为吉林省第一位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选手,刷新了吉林省25年来信息学竞赛的最好成绩。2012年7月底,在美国华盛顿.D.C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举行的第4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我校战鸽同学喜获银牌(与金牌仅有两分之差),这是10多年来吉林省第一次有选手入选国家队,并出战国际竞赛。2011年,我校高三(1)班褚丹彤同学获第20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全国第二名,保送到北京大学,她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吉林省全国生物竞赛纪录,夺得吉林省20年来全国生物竞赛第一块金牌,进入生物竞赛国家集训队,创造了全国生物竞赛东北地区20年来最好成绩。 学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课程领域,开展并积极参加了12项富有特色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2005年开始组建航模队、创建高水平的航模实验室,并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亲自揭牌;同年创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2007年无线电测向及定向越野运动队成立。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在吉林省名列前茅,近年获一等奖项数占到全省的40%。几年来,学校航模队共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我校无线电测向运动队先后参加亚洲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东北分区赛等赛事并表现非凡,共获得国际铜牌2枚;国家级金牌9枚,银牌3枚,铜牌1枚;省级金牌4枚,银牌1枚。近年来,我校已有多名同学入选无线电测向中国国家队,2012年我校张鸣阳同学入选无线电测向国家集训队,参加在塞尔维亚举办的世界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近年来,学校先后参加2007年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选拔赛、2008年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国北方区公开赛等比赛,共获得两块金牌,一座冠军奖杯,13枚铜牌;参加两次省级竞赛,合计五个项目,共获得14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近两年,我校派出代表队连续参加了世界VEX机器人锦标赛,均获得大会最高单项奖——“STEM”奖杯。 学校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目前学校已同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30所学校建立了友谊校关系或合作项目,学校每年都有国际间的教学和学术交流。其中,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威廉朱尔大学、瓦尔帕莱索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波特兰州立大学、威斯敏斯特学院、布莱尔特大学、伍斯特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十余所大学近几年陆续到我校招生。2011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狄邦教育管理集团合作开设了IB和A-level课程,2012年5月底,我校获得IBO正式授权,成为东三省首家公立IB学校,增补了我省基础教育开设国际课程的空白。2014年6月,国际部首届51名IB毕业生共收到270份录取通知,其中36名同学被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录取。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办好“学校开放日”,切实做好长春市政府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名校义培”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同步教学系统”建设。学校被列为长春市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吉林省城乡教育的同步发展,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培”复合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建校六十四年来,东北师大附中培养出3万余名优秀学子,他们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勇于创新、成就卓越,很多人成为学术专家、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其中有全国政协原第一副主席王忠禹、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贾志杰、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委员、现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上将、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邹广田院士、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研究员霍裕平院士、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江雷、大气物理学家钟青、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总设计师严殿启、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电影《少林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大海啊,故乡》等曲目作者)等。 【结语】 东北师大附中在“精神如山,文化似水,创造如歌,发展为行”的六十四年历程中, 始终坚守“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宗旨,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人生发展奠基;尊重师生自由,崇尚包容与责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并积极帮助学生构建基于考试、高于考试,融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于一体的个性化学习体系,让每个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宰者。 我们坚信,只要坚守自己的教育追求,梦想就会照进现实,幸福就在路上!
http://www.msannu.cn - 2015-01-21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北师大燕化附中位于北京西南的燕山地区,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创建于1985年,前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为学校题词“燕化的希望”,现任校长马熙玲据此提出了办“希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统领下,学校的办学思想凝聚为“给希望腾飞的翅膀,育人的力量,蓝色的天空”。为此我校正在大力实施希望课堂,希望课程,希望德育等一系列“希望与生命”育人工程,我们的目标是办品牌学校,和世界接轨,最终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占地面积41112平方米,建筑面积25154平方米。学校现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房、体育馆、图书馆,有防污染的物、化、生实验室,有绿草如茵的大操场。 学校为全寄宿制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000人,教职工151人。在120名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23人,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结业60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高级教师42人,一级教师52人。 文化浸润,品牌代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计划把学校建成综合石化科技博物馆,凸显石化科技特色,成为燕山石化和办事处的品牌代言,这也将填补北京市没有石化科技博物馆的空白。 课程引领,职普融通。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学校以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为契机,立足地区特色,打造“生命之水,环保之源”、“燕山访古,传承文化”等五门特色课程。同时立足课堂,加强校本培训,大力打造高效课堂。 截至2011年8月份,共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10000余人,90%以上学生考入各类高等院校,实现了“低进高出”这一宏伟目标。学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首批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平安示范校、北京市新课程改革样板校。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申请翱翔基地实验校,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我校也正在申请七年一贯制完型中学,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北师大燕化附中将以创建特色高中校为契机,全面推进“希望与生命”育人工程,努力将学校办成学校文化独特、课程特色鲜明、教师自豪、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具有浓郁石化科技特色的现代化名校。为燕房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出贡献,为北京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优秀石化科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燕房合作、为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北京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http://www.bsdyhfz.cn - 2015-01-07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首都师大附中坐落在京西古道的起点阜外八里庄,与慈寿寺永安万寿塔(明万历四年建)为邻,同碧波荡漾的昆玉河相伴。昆玉河“秀甲京城”,给首师大附中注入了睿智的灵动 ,带来了勃勃生机;慈寿寺塔“辉腾日月”,为首师大附中平添了历史的厚重,见证了赫赫功绩。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百年来,首师大附中培养的英才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以这样说,首师大附中是社会中坚成长的沃土,是培育祖国栋梁的摇篮。 首师大附中始建于1914年,由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徐树铮创办,始命名为正志中学。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曾湘、交通总长叶公绰、财政总长吴鼎昌以及周作民、朱光潜、焦菊隐、齐思和等,均曾担任过学校董事长或校长。学校后因种种历史原因先后更名为成达中学、第三十八中学、第四十二中学、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92年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接受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双重领导,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 首师大附中秉承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先生“成徳达才”的育人理念,恪守“自觉、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在将近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附中人的不懈努力,抓住了一次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1978年,中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首师大附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研和教育实习基地,凭借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平和一流的教学成绩,轻而易举地摘取了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的桂冠。 进入到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师大附中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征途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为我校题词“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办好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 2002年,北京市教委为了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高中示范校评选工作,首师大附中凭借其骄人的教育教学成绩和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在众多参评学校中脱颖而出,被首批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校。2007年,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改革,首师大附中又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顶尖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的领跑者,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11年,首师大附中又进入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教育教学专家、数学特级教师沈杰校长凭借其敏锐的头脑、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学者的气质和人格的魅力,让社会各界对首师大附中有了更高的期望。沈校长秉承“人本、和谐、创新”的管理理念,坚守“爱国、科学、人文”的教育理念,把对“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材施教,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目前,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附中人在沈校长的率领下,已经拉开了首都师大附中百年校庆的序幕,以“百年树人、成徳达才、薪火相传、再铸辉煌”为主题,决心三年跨越三大步——打造精品课程,建造精致校园,培养精英人才,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为100周年校庆献礼。首都师大附中百年积淀的深厚底蕴形成质朴而隽永的办学风格,“自觉、勤奋、求实、创新”是历代附中人教育智慧的凝练,“成德达才”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首都师大附中把对“人”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提升精神素养,远离浮躁与功利;秉承“人本、和谐、创新”的管理理念,兼收并蓄,彰显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用心血、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凝聚教育信心,践行教育理想;坚守“爱国、科学、人文”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于恬静、淡定和潜移默化中蕴含教育智慧,培养社会精英。首都师大附中为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播种希望、放飞理想、营造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尽享人生关爱、学术滋养和事业发展。首都师大附中始终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谱写育人的华章,以率真豁达的雅量绽放生命的精彩。
http://www.cnuschool.org - 2015-01-06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师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北京师大附中始建于1901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学校规模:师大附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西城区和平门南新华街,毗邻天安门广场和琉璃厂文化区,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38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078平方米;学校现有建筑为: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研修楼、百年附中会堂、运动场等。学校现有高中32个教学班,初中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53人;外国留学生107人。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45人,其中教师200余人;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90多人,其中正高级7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7人,市区级骨干教师40人;教师中博士3人,硕士90余人。50多位教师从国外学习、工作归来。特级教师15人,目前11人任课或指导青年教师。办学宗旨:师大附中的办学目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师大附中的培养目标:全人格,高素质。师大附中的校训:诚、爱、勤、勇 。学校特色:师大附中始终站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前列,在学制、课程、教材研究和实验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师大附中对教师的要求高,名师多,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校开办了培养拔尖人才的钱学森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外语实验班和中美合作国际化人才项目班,授课均由各科一流教师担任。外语教学突出是师大附中的一个特色。学校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选择教师要求高,教师来自国内外名牌大学,有深厚的功底。师大附中教师的特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师大附中教学的特点:起点高,方法活,要求严,学生能力强,负担不太重。获得荣誉:建校一百年来,北京师大附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历届校友中,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仅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土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师大附中数万学子的杰出代表。建国以来,师大附中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师大附中题词,胡锦涛同志多次接见师大附中师生。每年国际国内众多来宾来校参观,对师大附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工作作风、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优秀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的赞扬。在北京市首批示范校评定中,北京师大附中名列前茅。
http://www.bjsdfz.com - 2015-01-0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www.sdsz.com.cn]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是国家教育部和北师大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的摇篮。学校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师大女附中,有着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享有盛誉。著名的女科学家郝诒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原中科院副院长)、陆士嘉、女新闻工作者浦熙修、陈柏生、女将军聂利、女画家肖淑芳等都先后从这里毕业。全国著名学者、教育家马寅初、陈荩民、傅仲荪、程春台、闵嗣鹤,胡洁青等都先后在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关怀,毛泽东曾为学校一个女学生的日记写过批示;刘少奇、陈云、李鹏、李岚清等为学校题词;邓颖超、彭真、贺龙、陈毅、聂荣臻、王震等先后来校指导工作或参加活动。1997年,建校八十周年,江泽民同志给学校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办学特色”。1983年学校率先进行德育工作改革探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1984年学校率先在北京市进行课程改革,自编的语文教材经国家教委审批后在全国使用。1995年起,经市教委批准,学校高中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结构为必修+专修+选修+活动课。通过专修课来实现“基础分流”,通过选修课与活动课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便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发展功能。1996年开始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以实验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已建成中外合作学校“北京中加学校”、体制改革校“实验中学分校”。 “追求发展、追求卓越”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学校的教育追求。学校在历届高考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大学升学率为100%,每年重点大学上线率均在95%以上,其中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人数约占26%以上,每年向十余所大学保送优秀生10余名。 执着的事业追求,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传统,使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承担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或学科教育著作近百本,有较大的影响。撰写论文千余篇,其中数百余篇发表在全国或市级刊物上。 学校重视体育卫生工作,是北京市女排高水平运动队和田径传统校。学校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了“必修+专修”的体育教学模式。多次被评为传统项目先进校和全国卫生保健先进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培养人才新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积极搭设培养国际性人才平台。十几年来,先后共有几百名教师、几百名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泰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进行考察、进修,并与美国、德国等学校建立互访交流关系。学校多次被评为西城区外事先进单位。近几年来学校有大量学生升入世界知名大学深造。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发展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充分的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和教育追求。注重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特色。注重品德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认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学校的校训是:“诚信、严谨、求是、拓新”。 实验中学分设高中(本部)、初中(分校)。本部占地面积35359.26平方米,建筑面积51667.7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2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几万种,约十几万册,有两个电子阅览室,可供110人同时上网阅览,电子图书千余种;期刊百余种,报纸几十种。分校建筑面积29930平方米,于2007年8月竣工,是融合“科技、人文、绿色”理念于其中的新型现代建筑。 90年发展历程,学校取得成绩显著。先后评为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活动示范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外事先进学校、健康促进金牌校、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卫生保健先进校和传统项目(排球)先进校、中国游泳协会北师大游泳运动学校、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网络学校。
http://www.sdsz.com.cn - 2014-12-26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11月,教育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5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册。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80个本科专业,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和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5167人(含独立学院8396人);硕士研究生3027人,博士研究生2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17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2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4部,省级重点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5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并且是江苏省五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现有的141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42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9人。目前我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3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6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33人;专任教师中有7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7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16人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1项,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获批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江苏基地、民政部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中央编译局发展理论研究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共建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与省侨办合作共建华侨华人研究基地。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培育建设点1个;获得省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二级保密资质认证。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3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0项。共发表论文6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2329篇,并在Nature子刊、PNAS、JACS、BRAIN、《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144部,出版教材79部,获得专利125项。《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6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获批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学校主动发挥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 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2012年我校女足代表江苏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项目冠军。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表彰。 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jsnu.edu.cn - 2014-11-13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学校”称号;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5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0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共有教职工2324人。设有19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 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19个专业领域),73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现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专职教师1669人,教师中有教授290人、副教授619人;教师中284人具有博士学位、937人具有硕士学位。学科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65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4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20门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8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7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76项,全校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10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获批专利57项,出版学术著作265部;2013年全年学术论文被SCI、EI、ISTP、CSSCI、CSCD等收录2123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网络覆盖全校,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主要阅览区域还部署了无线网络。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27.5万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万余种,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68个,自建数据库10个,数字资源总量达57.5个TB,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CALIS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专题室并开放服务。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 学校历经七十余年风雨,代代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近二十万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gznu.edu.cn - 2014-09-25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独立学院,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毗邻江苏师范大学主校区,校园景色秀丽,环境幽雅,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14余万平方米。学院下设中文系、外语系、社会工作系、管理系、经济学系、信息科学系、生物与化学系、环境与测绘系、机电工程系和传媒与艺术系等10个系,现有本科专业(方向)38个,在校生8000余名。 科文学院依托江苏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与校“母体”融为一体,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此外,学院还加大资金投入,建有实验实训大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高标准学生公寓、食堂及塑胶运动场等,并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形成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网上检阅系统、校园中英文无线广播系统、校园治安监控系统、校园电视直播系统等,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科文学院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秉承“厚基础、重实用、强技能、优素质”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科文学院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2010年我院张雪晨子同学在第六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活动中荣获表演主持组金奖,王抗抗、张亚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中荣获三等奖,胡健同学在“魅力校园”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荣获一等奖,杨玲燕、吴江雪两位同学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孙娟同学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邵基亮等三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杨广超等五位同学取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1年我院窦鹏同学在第五届中国小号艺术周暨全国小号展演中荣获青少年组金奖,杜芋萱同学在韩中国际“木槿花奖”音乐舞蹈艺术大赛中荣获西洋器乐组金奖,刘雅君同学在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李如阳、刘雪石等六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江苏赛区二等奖,戴砚心同学在“花桥国际商务城”杯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荣获本科组一等奖,严丹同学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李天鹏同学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术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一大批毕业生立足基层,勇于奉献,做出了突出成绩,如我院2004届毕业生李伟,参加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到陕西省支教,由于工作突出,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感动陕西十大人物”、“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毕业生张驰、臧静、戴峰等被选聘到农村任村官,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张弛同学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臧静同学被推选为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是当年江苏省10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产生的唯一代表,戴峰同学则因业绩显著,被破格选拔为团县委书记。同时,科文学院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多、比率高,每年均有百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且考取院校中不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还有部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院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社会对我院的毕业生认同度高、反映好,据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统计,我院连续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7%以上,名列同类高校前列。
http://kwxy.xznu.edu.cn - 2014-09-17
分类目录
- 北京学校 (222)
- 天津学校 (62)
- 上海学校 (94)
- 重庆学校 (99)
- 山西学校 (89)
- 黑龙江学校 (85)
- 吉林学校 (72)
- 辽宁学校 (105)
- 内蒙古学校 (12)
- 河北学校 (59)
- 江苏学校 (167)
- 浙江学校 (127)
- 安徽学校 (96)
- 福建学校 (67)
- 江西学校 (68)
- 山东学校 (120)
- 河南学校 (87)
- 湖北学校 (98)
- 湖南学校 (82)
- 广东学校 (108)
- 广西学校 (61)
- 海南学校 (15)
- 四川学校 (78)
- 贵州学校 (27)
- 云南学校 (48)
- 西藏学校 (4)
- 陕西学校 (88)
- 甘肃学校 (28)
- 宁夏学校 (10)
- 青海学校 (6)
- 新疆学校 (23)
- 香港学校 (5)
- 澳门学校 (5)
- 台湾学校 (21)
- 网站分类目录 (1331)
- 宗教网址导航 (49)
- 民生热点 (47)
- 娱乐资讯 (12)
- 企业商机 (845)
- 免费小说 (0)
- 影视资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