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星云大师《先与后》

星云法师  2010/1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他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

(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

(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

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欲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欲,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欲,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

(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

(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慧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阳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慧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慧。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慧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

(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

(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你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佛学和一般的宗教、学说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证了阿罗汉果而又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发大乘菩萨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随在后面,偶然的就在心里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灾多难,众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有菩萨大慈大悲的发心,救度众生。’他发了度人的菩萨心后,证阿罗汉果有神通的小乘师父,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跟随在后面的徒弟,这时候的发心的伟大,立刻停下来对徒弟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师父心想:‘我惭愧,发这种民胞物与、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见到脚下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他忽然又兴起一个念头:‘唉!世界之大,众生之多,就连这水塘里面的蚂蚁,我也没有办法救度他们,那里还能救度天下的众生呢?度尽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所以,各位以后有学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台湾、我们中国,我们这一个世界,甚至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愿,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来,为发心学佛而来,不发这个心,你会嫌路途遥远;不发这个心,你会嫌佛教的生活单调,所以你发心,夏令营就能参加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吃饭要发心,你发心吃饭,饭就吃得饱,而且很香;睡觉要发心,你发心睡觉,觉就睡得好;老师在这里上课,你要发心听课;发心,你只要发心度众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强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别人的施舍,乞求别人的赐与,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甚至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各位或许有人看过本山在中国电视公司开辟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愿,才能进入佛法。‘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那一种宗教,那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从信仰里信好信坏,但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要知道,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愿的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很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听人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发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

在佛教里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说:花花世界,物质文明的都市,我们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很习惯,突然间把物质文明暂时放下,到深山里面清修,过着出世的生活,就不习惯。有的人过惯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离开,财、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欢寂静,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车声、马声、机器的声音……,他几乎一刻都不能度过。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着;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什么是出世的思想?简单提出下列几点: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所谓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君不见朝如青丝暮如云,君不见昨日红颜今日老’。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吾人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觉,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几乎都喜欢金钱物质,甚至有人到死的时候,金钱物质都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敛、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杯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覆盖了。

苏东坡说:‘物质有穷,而欲望无尽’,吾人对物质不能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则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的罗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美梦,要青年人淡化情爱,这是强人所难,不合时宜。但各位青年朋友们当也知道,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情爱确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

‘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弃情爱,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爱,则一定会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对自己怎可有什么不满?我们都是对人不满,怎可对自己不满?其实,我贪、我爱、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我自己有这一切的毛病,怎可还对自己满意?

对自己满意?这是自己对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你对缺陷满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满?吾人全身都是业障,对业障满意,业障如何才能消除?对自己如果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

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开创人间入世的事业,我常常对此提出说明:以退为进,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无为我,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空为乐,是我们出世的思想。我们具备了出世的思想,再来办入世的事业,所以这里的青年法师们,他们不要钱,也不要名、不为自己,只在这里奉献自己,为什么?他们拥有的快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们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后做人间的事业,所以,没有薪水待遇,不要紧;没有奖状赞美,不要紧;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也无动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今天,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我简单向各位提起以上四点:第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第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刚才所讲的,和各位过去所学、所知,在程序上,先后上,或许有很大不同,不过,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我们的信仰里面,我们感到这样的生活程序是正确的,希望各位来山参加这个夏令营,能够对于这些道理有所体会。最后祝福大家,谢谢各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文珠法师《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们皈三宝,坚定信仰,尽形寿修学佛法,一定可以改善...

星云大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才能...

【推荐】平常没什么感觉,临终时你就知道怕了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

星云大师《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护法居士们: 今天是我们在...

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

不要做修行的演员

宗喀巴大师讲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佛。我们修行的次第...

人不成熟的六个特征

人并不因为你的年龄大而成熟,也不因为你的年龄小而不...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

星云大师《失败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成功与失败如影随形,是很难...

让外境成为自身成长的力量

我们一个人出生在这世间,生活周遭一定有很多的人、很...

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

在《厚道》中,星云大师讲做人做事成功的一些基本准则...

职场的特效药

有钱当念无钱日,得意休轻失意人。为道了无寒暑变,利...

七个顶级心理寓言

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抱怨别人会产生什么果报呢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抱怨的话。其实,...

慈悲喜舍对治三毒

人要有慈悲心,对人对事,且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一切...

国王与树神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骄傲的国王。他要为他自己建造一...

学佛最重要是亲近善知识

佛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众生,对治...

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

圣严法师《结真正的善缘》

教中有「结缘」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

年纪大了就不要研究教理吗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

有谁绑着你

道信禅师十四岁就出家了,他一见到三祖僧璨禅师便说:...

即使珍宝如雨下,欲望仍无法满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