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海涛法师《忍辱菩萨行》

海涛法师  2010/01/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在佛法八万四千种法门中,忍辱为何会列于菩萨六度修行之一?因为忍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最容易遇上的考验,更是每个人修行中必经之磨练过程。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不顺或逆境,但很多时候,所谓的顺境或逆境其实取决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心念,一个正向思考、包容圆通的心境,往往可以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在人所不能之处有所突破。所以菩萨教化众生:当忍受一切内外顺、逆、苦、乐等境,对所遭遇的种种障碍与成就,皆能安忍,不生烦恼,自能身心安隐,成就自利。进一步来说,能化诸有情,皆令和顺,是名利他。能做到所谓逆境不瞋,顺境不喜,心里还是维持原来的宁静祥和,这就叫做忍。

忍辱,确实是一种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瞋火,还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如果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勤习各种法门,能将经论倒背如流,但却缺乏忍辱的修养,不能给众生欢喜心,常与众生起冲突,这样要如何度化众生呢?所以世尊在经典中处处劝人修行忍辱,而中国经典故事中,文殊、普贤菩萨所化身的寒山与拾得二大士,以及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也都教人应忍天下难忍之事。虽然凡夫菩萨还无法做到如寒山、拾得二大士菩萨般的忍辱境界,但也应该知道,忍辱是修行的第一步,如《佛遗教经》便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大宝积经》中有一段解释菩萨福德庄严的经文:世尊告诉大迦叶尊者,菩萨有四种无量福德庄严──以清净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以及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这经中所说的四法都与布施、持戒以及忍辱有关,其中「于诸下劣修习忍辱」,可算是最难做到的忍辱精神。因为凡夫都还有我执、我相的存在,因此当我们受到比自己身份地位更下劣的人的辱骂或伤害时,通常都会难以忍受。其实若对这种人能修忍辱,便更能于一切处修忍。    

「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让世尊视为菩萨的无量福德庄严之一,可见忍辱不但可成就道果,更可庄严菩萨的无量福德。另外,在《瑜伽师地论》中对于忍辱的解释,更是相当直接明确: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这三者就是忍辱最基本的心态。而修行安忍之人,光是忍辱还不够,世尊紧接着说:还必须怀柔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在身、语、意三方面都要做到爱护众生,让众生没有烦恼,可见这忍辱的修行功德有多大!   

明白忍辱的基本道理后,我们就来谈谈菩萨道的忍。经论中解释忍辱定义的经文非常的多,此中《菩萨地.忍品》的解释大意是:因为透过智慧的思惟、抉择或本性柔和堪忍怨害,而以无染心、悲愍心地忍受一切逆境,或是为求名闻利养、向权贵低头而忍等等,有时只是权衡得失或明哲保身,或是因执着某些利益而无可奈何地忍受一切逆境,这些都不能算是忍辱。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要忍辱,但不明白忍辱真义之人,都将忍辱变成含恨了,或者是忍而不发,这是隐忍而不是忍辱!云何称为忍辱波罗蜜呢?这需要智慧来辅助。   

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乃至蚊虫的伤害都能忍受,名为「生忍」。对于身体的老、病、痛,或者寒、热这一切的事情都能安住不动,是为「法忍」。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观察生忍、法忍都是毕竟空不可得,那称为「无生法忍」,这是菩萨圆满六度波罗蜜的境界了。   

所以,忍辱法门是修行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功课,如果于日常修行中就无法行忍,无法克服苦受,则遑论有戒、定、慧修学了。经由忍辱的磨练,可销磨凡夫瞋恚之气或种种恶习,而养成慈悲、良善的心性,如此的心性乃有助于修行。但是忍辱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忍辱波罗蜜」的境界,因为也只有透过通达缘起空性之慧力而放下我、法二执后,才能达到究极之忍辱波罗蜜。

佛法是悲智双运的,当你学习佛法,依按照佛陀的教导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时,不免有种种的困难或毁谤。如果这时你还能运用般若波罗蜜,从内心里面去化解所有的烦恼,让度化众生的最初发心得以不受影响,这就是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了。修行必须以大悲心和利他心为基础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从痛苦中解脱而立志成佛之心。在修行忍辱的过程中,这个伟大的慈悲菩提愿始终不变,这才称为忍辱菩萨行、忍辱波罗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海涛法师文章列表

嗔是在你心中活动,伤害的正是你自己

当然这是一个有相的观察,或者我们也可以根据无相的观...

上善若水,至慈低眉

一日,女儿要画画,问我画什么。其时正在看书的我抬头...

当别人指责自己时如何做到不生气

问: 有人当面用很难听的话指责自己时,如何才能做到...

法清法师:佛教为什么要叫人修忍辱

问: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可佛家却叫人修忍辱,为...

化解和对治瞋心的方法

瞋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通常所说的生气、憎...

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

二弃瞋恚盖: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

生气对身体的危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发怒说成生气,从小到...

【推荐】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必有容,德乃大, 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涵容一切,才能...

海涛法师《十善业道经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婆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

海涛法师:美丽的心

现在学佛,不光是年纪大的人。以目前的社会,一个年轻...

海涛法师《爱的力量》

首先感谢逢甲大学的邀请,不过我看这里面好象都不是逢...

40岁还未结婚,如何面对长辈的不理解

问: 我已经四十岁了,最近几年努力修行佛法,常常参...

海涛法师《生命的泉源》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度众生,「度」是帮助众生离开痛...

堕落为鬼道的因果

不喜布施又盗众人饮食,堕大瘿鬼,吃粪为生。 所以在厕...

如何切除内心深处无明与烦恼的肿瘤

问: 如何切除内心深处无明与烦恼的肿瘤? 慧律法师答...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画传

一、诞生丹阳,少诵法华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

心想事成也是需要不少条件的

我们常听到心想事成的祝愿,如果你仅仅把它作为祝福语...

海涛法师《真爱手册》

真爱一生 爱一切众生 打开自己的心,张开自己的手 去...

宣化上人:为何与道不相应

修道很久而未能与道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妄想心在...

家庭为何不和睦

平时,不少在家学佛的居士向师父诉说烦恼:自己很想精...

佛教是不是让人觉得太无情

问: 《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

净业行人如何勘验自己是否深信切愿

在临命终时由两种力量决定,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