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慧广法师  2015/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师父,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呢?

慧广法师答: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诸烦恼和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本能。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心里经常充满着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着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完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规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所以历代祖师大善知识都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很有密意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这种情况是对佛的愿力认识不足吗

问: 我越是修行,越觉得自己差劲,越来越惭愧,越往自...

【推荐】把心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送

问: 请师父开示,先把心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送? 净界...

定时定点去放生,这样如法吗

问: 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念佛团队会定时定点去放生,但...

济群法师:如何避免企业经营时不造恶业

问: 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

对未来的担忧和顾虑,该如何放下

问: 现在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居士内心时刻...

何谓「成、住、坏、空」

问: 请开示成、住、坏、空的定义? 中台禅寺答: 成...

为何欣愿往生还会对疾病和死亡格外害怕

问: 弟子是一名公务员。从二〇一三年开始在家念佛、...

为何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

问: 怎么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佛是念佛的什么? 大...

十种不善业的果报差别

果报大体有三种,分别为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 异熟...

佛教与人生

诸位!今天讲题是佛教与人生。先讲佛教,然后再讲人生...

不可盲信吃动物身体能补己身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加分辨,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便...

学佛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天乘就...

回归无为法,缘聚缘散

在小乘的《俱舍论》中,有三种无为法。大乘的《唯识论...

当前佛教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问: 您认为当前大陆佛教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加...

舍利弗露宿记

学佛最基本的是要学习互相尊重、彼此和睦,这也是佛陀...

忘了我,成了佛

自我作为一种存在,其最复杂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那座...

不要把别人的因缘套在自己头上

最近几年,佛教界流传,不诵《弟子规》不能往生西方极...

知见清净得证涅槃

古印度时,有一位比丘,从远处见到满愿子(即富楼那尊...

人格者

一位从年轻时代就以帮人按摩维生的盲眼阿婆,一直住在...

感谢嫉妒者

宋徽宗喜欢书画,并且有很深的造诣。一天,他问随从:...

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愿力走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

敬老养老是福气

《论语》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初读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