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学诚法师  2015/08/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委屈的时候不掉眼泪

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历经了种种坎坷,遭遇了种种磨难,饱尝了种种辛酸,承受了种种痛苦。我们的家庭、事业也常有种种的不如意。我们与周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也时常会被他人所误解、冤枉,甚至遭受种种莫名的指责、诋毁。

孩时吵架,父母上来一阵呵责,即刻两眼泪横;在学校,我们勤奋好学,挑灯夜战,却时常榜上无名;到单位,我们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却总得不到赏识,反常挨领导批评;甚至一出家门,奋勇助人,竟也遭人讹诈。如此种种,实在令人委屈、无奈。当这些不顺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轻者以泪抚伤,重者愤起反抗,报复于人。

但流泪又有何用?只会徒增悲伤。如果不从此学会忍受委屈,只会一点点积蓄内心的怨恨,等怨恨的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终将一爆而发,伤人伤己。我们常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就一定要报复对方,才能弥补伤痛。可是一阵惨烈报复过后,我们的伤口难道就好了吗?没有,反而是自己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自己伤得更惨。结果彼此关系渐行渐远,最终或与家人分崩离析,或被领导炒鱿鱼,或与朋友反目成仇。如果说开始受点委屈时,学会忍一忍事情便会过去;如果委屈过不去,内心怨恨不断增加,那便是造恶的开始,真正痛苦的开始。

我们这一生从生到死,时苦时乐,但总是苦乐参半。那当我们委屈的时候怎么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说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自身业力召感而来的,业又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内心的贪婪、瞋恚、愚痴等烦恼推动着身口造业,造业的当下会感得苦果,并且以后还会有苦的隐患,还会有更大的苦报,还会增长更多的贪、瞋、痴。

当我们感觉委屈时,其实已经是被烦恼所驱使,往昔所造毁谤、诋毁、责骂等恶业,就在当下感果。我们之所以受到委屈容易流泪,那是因为陷入在自我的情绪之中,是对自我的强烈执取。原本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赞叹偏偏没有得到,反而受到一些自认为不合理的批评、指责和伤害。所求不能满足,而反遭伤害,正是我们之前造的恶业感果。

因此认识这个道理后,真正该怨的反是自己。如是因,如是果,得知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便不再陷入情绪,徒增悲伤。便不再助长瞋恨之心而将自己推向地狱火炕。佛陀告诉我们“忍辱第一道”,正是要调伏我们内心的嗔恨,并要以慈悲和智慧去引导对方改善,如此度人更度己,不是更好吗?菩萨行六度尚且要修“忍辱”,何况我们呢?

当境界来临时是包容还是委屈,并不是外在行为上的区别,而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心里超越了,放下了,便能包容对方。如果心里一直在计较、反抗,外表却隐忍不发,就会觉得委屈受伤。所以无论是对外在的排斥还是对己的逼迫,其实都是自我执著。

所以要在平常境界中去增长我们的善心、感恩心和欢喜心;要时常感恩对方对自己的帮助,思维对方的善意用心;要时时处处代人着想,不损恼于人。即便看到了他人过错,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善心,更不要因他人的烦恼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所谓“委屈求全”,若真“求全”,便无有委屈。所谓“大度能容”,若真“大度”,便虚空能容。正如藕益大师所云“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痛苦便自然离去,委屈的乌云便不驱自散,万丈光芒自会照亮心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诸行无常。这是无常概念的建立。 一...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今天是母亲节,是儿女孝敬母亲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怎样解决家庭感情的痛苦

问: 请问师父,家庭、感情方面的痛苦怎么解决? 仁炟...

浅说佛教八苦

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

重罪轻报,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个生活上的困扰,希望师父能慈悲...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好心情

生活本身就是就是一种承受,承受痛苦;承受幸福;承受...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面对生活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

妄念是业障重的一种表象

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

鬼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二、示恶鬼趣 今天讲到七趣当中的第二趣。鬼是怯懦怖...

破了本参,还有没有妄想

未开悟的人,举心、动念就是妄想;开悟以后,举心、动...

佛陀教我们如何放下对子女的贪著

中国的父母从好的方面来说对子女非常负责任。从不好的...

冥阳两利的《药师经》

大多数佛教徒都知道地藏经是一部冥阳两利的佛经;其实...

说闲话的害处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

6字家规孕育出中华最显赫的家族

富不过三代是许多人家面临的尴尬。但让人震撼的是,一...

佛陀的出家是为了什么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

内心里的六道轮回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天堂地狱...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适合个人修行对吗

问: 大家都觉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理想的美容方法

禅与美容,人们大都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说起...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原文: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

印光大师的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

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习高僧大德是重要法门之一。近...

吃亏是福,有着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俗话说,人生有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