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圣严法师  2018/10/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

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

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为何富贵学道难

问: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

礼佛的三个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了道

我们来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内涵,是要...

星云大师《成败之间》

商场上,企业的经营,赚钱就是成功,蚀本就是失败;学...

学佛前要先研究三个问题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

任何境遇都是修行的对境

对方伤害你的时候,可以伤害你的身体,但是不能让他伤...

学佛后有病还要不要看

一些学佛的人听到别人有病就会劝人专心念佛,不要在意...

圣严法师:如何说服另一半分摊家务

问: 大部分的妇女都是家庭与事业两头烧,一样是上班...

圣严法师《以布施对治贪念》

贪念会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该如何帮自己除贪、解毒呢...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寻回专注力呢

问: 现在常见的工作环境是,电脑萤幕同时开了好几个...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包容缺点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

透视轮回生命的状况

以蕴为观察对象 所谓认识生命的状况,说到底就是认识蕴...

只要肯布施,就会有好的果报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贫穷...

慧律法师《幸福与安详》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

消灾和延生的原理是什么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

傲慢与偏见

有一位师父在蒲团上静坐,身旁站立一位侍者。 门外,...

行时正好念弥陀,心头念念绝娑婆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心...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是何意

我们所说的因果是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