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9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30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始建于1976年12月。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改名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省交通厅。是全国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2011年组建了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   学院占地面积485557.60平方米(728.34亩);建筑面积93693.9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36.0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2319万册,电子图书319GB;教学用计算机824台;学生阅览室、多媒体室、语音室总座位数3772个。   学院现有在职职工283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31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34人,校内兼课教师91人,校外兼职教师87人,校外兼课教师5人,教师中正教授14人,副高职称的 89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的教师58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39人;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一专、多能、多证”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支“技高、德优、善导”的兼职教师队伍,构成了“技能熟练,善于引导,效果明显”的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27个专业,形成了以交通为主,包括交通、土建、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遵循“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就业有出路”的建设思路,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一个时代感强、内涵充实、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结构。目前在校生5342人。   学院建设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紧缺人才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学院建有校内实训场所6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12个。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4个。与学院合作的企业77家(校外实训基地与产学合作单位),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丰田(中国)合作建立了T-TEP培训学校,与一汽-大众合作建立TQP培训学校。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及重点专业,自1993年起相继建立了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1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既为师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提升了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办学的效益,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凸现出了“四大功能”——学生实训功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功能、服务社会功能、自我“造血”功能。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并将就业率作为招生的依据,就业率低的专业严格限制招生。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以信息调研——计划招生——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为一条龙的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透明、公正、公开。由于学院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全省第一、二、三轮“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中,三次名列第一,三次被评为“青海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的办学定位,坚持“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二个并重:德能并重,教学、生产并重;三个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高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紧盯青海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发展,36年来,培养了2万多名具有“青藏高原精神”和“青海交通行业精神”,适应“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元、生存环境恶劣”条件下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一大批毕业生立功受奖,有的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经营者、全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绝大多数毕业生成长为全省交通战线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或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交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青海省和全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http://www.qhctc.edu.cn - 2014-09-25
  •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9月16日,是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70华诞的大喜日子。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职业院校,经历了70年艰苦办学和跨越式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历史性的巨变。学院的成长历程,镌刻着老一辈开拓者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足迹,凝聚着新一代继承者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智慧,展示着全体师生员工“脚踏实地,立足青海,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 的职教情怀。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东麓、湟水河上游的西宁市湟源县境内,东距省府西宁43公里,青藏铁路、109和315国道贯穿县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院始建于 1940年 9 月,原名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校址最初在青海贵德县佘乃亥,1947年迁至湟源县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后,职校由湟源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湟源县职业学校;1950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湟源农牧技术学校,隶属省畜牧厅、文化厅共同管理; 1955年5月学校由青海省畜牧厅主管,改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简称湟源牧校。在此基础上1984年设立青海省畜牧厅成人职工中专学校 ,1997年设立青海省畜牧职业中专。1994年、2000年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0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青藏高原惟一的全日制农牧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仍隶属省农牧厅管理。2007年8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现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办学新格局。 学院设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农林科学系、农业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五个系和一个基础部。设有畜牧兽医、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科学与技术、宠物医学、草原与饲料、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财务信息管理、文秘等19个专业,其中部级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课程3门。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78人,专任教师195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以上68人、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高级会计师2人,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13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名,“双师”素质的教师59人。在校学生3308人,其中,普通高职在校生2896人,五年制中职阶段在校生412人。 学院占地面积20.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267.58万元,建有校园网,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纸质藏书15.61万册。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29个实训室,有养殖实训基地、家畜繁育改良中心、动物医院、种植实训基地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了7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还与甘肃农业大学等联办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函授。 学院设有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农—119),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012站),建有青海农牧科技培训基地,2005年确定为青海省农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单位,被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为“阳光工程”实施单位;被省人事厅确定为“到农村任职服务高校毕业生”培训实施单位;2006年确定为青海省“111工程”培训实施单位;2008年确定为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养殖业骨干培训实习基地;2009年确定为青海省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基地。近年来举办各级各类培训354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等学员32261人次。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青海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牢牢扎根农牧,紧紧服务“三农”。以“脚踏实地,立足青海,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的思想,确立了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扩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理念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双轨、双纲、双师、双证”的“四双制”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教学“双轨”并重,理论与实践大纲“双纲”并举,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型“双师”教师施教,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齐发)。坚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知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坚定不移地走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业教育发展之路。学院在原有“2.5+0.5”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了“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 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生产主线、工学交替”和“分块教学,技能递进”的“1311”共四种工学结合,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70年的历史,是一部坚定办学、上下求索、团结奋进的创业史;是一部各民族师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和谐发展的创新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春华秋实的发展史。 70年来,学院已培养了2万多名“上岗快、能力强、素质好、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评价。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成果”获农业部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牧医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实验研究》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农业部“十五”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教学成果《青藏高原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通过“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被评定为“优秀”; 2007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项项殊荣。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等30项省部级、100多项厅级荣誉称号,成为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现代职业教育明珠。

    http://www.qhxmzy.com.cn - 2014-09-25
  •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大学举办的综合性本科独立学院,前身为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2004年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并重新报批确认。 学院拥有独立的校区——位于贵阳市新添大道南段的贵州大学茶店校区,并共享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的办学资源。茶店校区占地155.32亩,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04925.7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室128个共8604座;图书馆建筑面积7929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5万余册;各类实验室10个,实验仪器设备值1700余万元;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游泳池、学生公寓、食堂等教学与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学院共享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各类教室48个,工程实训中心和其他学院专业实验室10余个,共享仪器设备值2800余万元。此外,还共享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馆藏纸质图书(含中、外文图书和期刊)51万册,校园网中可供利用的各类电子图书有160余万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1000余种,各种数据库20余个。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系统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秉承贵州大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学院确立了“文化引领、责任以行、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质量与特色、优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使学院的办学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成为贵州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实施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设置和队伍构成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自身拥有教职工16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10余人;另外相对固定的聘请了贵州大学各专业学院教师343名,外聘教师22名,教师总数共478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40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10余人。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共6个系和1个基础教学部。现有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2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在校生7123人。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考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并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院定位,办学特色突出,工科优势明显。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基本建设和资源配置,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在不断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学院先后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专家治学及集体决策,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年来,教师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7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300万元,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内的课程体系;并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要求,强化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多年来,学院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保质保量完成各环节教学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组监控和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开展督导评课、学生评教和教师教学优秀奖评选奖励,通过以评促教,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30多名教师获得院教学优秀奖。在狠抓教师教学的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科技竞赛、“三下乡”实践、文体竞赛、企业调研和职业实践等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学生比例有较大提升,达到贵州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5%左右,参加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及其通过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学生考取研究生累计达到45人。 建院10年来,学院共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每年均在90%以上,部分工科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良好的声誉,为贵州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学院积累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经验,也形成了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并将继续发挥师资、设备和其他教学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办学优势,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http://mdc.gzu.edu.cn - 2014-09-25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铜仁地区农业学校、卫生学校、财政学校、商业学校、高级职校组建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2009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川硐镇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160亩。 学院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1500人,生源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老挝、印尼、越南、喀麦隆、叙利亚、尼泊尔6个国家。 学院现有教职工696人,有正高职称教师40人,副高职称教师143人,博士16人、硕士214人,双师素质教师人341人;有省管专家1人,市管专家6人。 现有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8个校内实训中心;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园、医学技术实训中心、苗圃园等1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361个企业、村寨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形成了集“教、学、做、研、推、训、产”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12个二级办学分院,开设有43个高职专业,打造了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护理、针灸推拿、旅游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1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 学院各类课题立项188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人文社科奖、教学成果奖6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200篇;出版专著61部;主(参)编教材110本;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设有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国家重点项目)、贵州省中兽药工程研究中心、铜仁市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兽药研究所等18个研发机构。2013年9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批准,由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学校企合作共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实现了铜仁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零突破。同年10月,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主持建设的“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是铜仁市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同年11月,“民族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获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是铜仁市目前唯一的省级人才基地。 2007年,学院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0年,在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1年5月,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同年10月,我院领办的铜仁市中职学校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列;2012年9月,获批全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同年11月,成功跨入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2013年,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评选中,跻身全国高职25强;同年11月,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同年12月,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和医学检验技术两个专业“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http://www.trzy.cn - 2014-09-25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美誉,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黔东南,孕育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苗岭明珠”——凯里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省州共管、州管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58年的办学历史,是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也是贵州省同时开办临床和口腔医学专业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2006年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先后被评为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省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和州级文明单位。 办学思路 秉承“格物精技,敬业乐群”的校训,弘扬“厚德笃行,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树立“整体教育、整体教学、整体管理”的发展理念和“厚德至善、精技致新”的育人理念,走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 专业建设 设有护理系、临床医学系、医药技术系、口腔医学系、财经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汽车与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旅游与商务管理系、公共教学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部、技能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处等教学单位。开办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会计、园林、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等高职专业33个、中职专业20个,覆盖医药卫生、财经、农林、旅游、机电、汽车、建筑等行业;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教学实训 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院馆藏纸质图书28.5万册,电子图书11.2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13万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和网络应用系统。学院建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职业考试培训中心等。在建立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建有附属口腔医院、黔东南导游培训基地、动物医院、驾驶培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鸭塘示范养殖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护理、临床药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药学、基础医学、会计、旅游与商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198个专业实训实验室。建有4个省外实习就业工作站,与144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有148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 师资队伍 有在编教职工705人,其中专任教师581人,教授20人,副高级职称125人,博士3人,硕士70人,“双师”教师345人,州级拔尖人才2人,86名教师入选省、州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外籍教师2人,校外兼职教师600多人。 人才培养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万人,其中,高职生9500余人。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活动,获得了众多个人和集体奖项;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广泛认可。 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民族特色的科研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建有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和学报编辑部等科研机构。近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6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5项,出版专著6部、教材13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846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8篇。 发展目标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学院办成职业性、民族性、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具有国内一流办学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

    http://www.qdnpt.com - 2014-09-25
  •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下设化学与材料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械与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四个分院,涵盖化学工程、生物与化学制药、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汽车技术、管理等17大类35个专业。学院坐落在中国避暑之都林城·贵阳市金阳新区,校园环境优美,校风良好,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拥有设备精良的专业实验室和稳定的实训基地,建有经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国家第44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开设有特种工考证培训,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函授专科和函授本科(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目前在校生人数8000余人。学院现有教师369人,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71人(其中教授9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19人、双师素质教师148人、有省管专家荣誉称号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获全国化工名校长称号1人、获全国化工名师称号3人。 学院形成了“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专业建设特色,创新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体系。实现了学分制条件下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学院特色体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创新;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得益彰;校企深度融合,招生就业两头旺。毕业生基础够、技能强、素质高,深受社会欢迎,学院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为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贵州省“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需要,“十二五”期间我院将在清镇职教城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785亩,学生规模12000人,预算建设资金5.5亿人民币。新校区的建成,将显著提升学院办学实力,为我省工业和城镇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http://www.gzky.edu.cn - 2014-09-25
  •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 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毗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区“十里河滩”。学校董家堰校区占地面积1325亩,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有校舍面积4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150.03万册,电子图书14600GB。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75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809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50人(其中二级教授9人),副高职称45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56人,硕士学位人员595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贵州省人大常委1人、贵州省政协常委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7人、省管专家18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 9人。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7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输送近8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 经过63年的实践和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21个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设有90个普通本科专业(含20个本科专业方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学术型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博士培养项目,1个研究生工作站。国家级建设平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民委建设平台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3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建设平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立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9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贵州茅台镇酒文化研究院等9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省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我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 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8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48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200余部。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贵州民族体育教学基地、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基地、贵州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基地。我校以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团体、学校与军警、学校与其他高校五大合作共建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一直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英国、法国、荷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和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现有来自美国、哈萨克斯坦及东盟国家留学生近百人。 学校四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贵州省‘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先后十二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同志、江泽民同志、胡耀邦同志、温家宝同志、李瑞环同志等都曾先后到我校视察。胡锦涛同志还亲自与我校师生在学校南大门旁植下“共青林”;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全国民族院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 历经63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民族人才的成长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纽带,民族学术的研究中心,民族团结的培育基地,民族地区的发展智库。目前,全校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和“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为中心,努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校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信赖、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gzmu.edu.cn - 2014-09-25
  •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的前身贵州财经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学校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拥有河滨、鹿冲关和花溪三个校区,总面积5106.8亩。花溪主校区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大学校园。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1000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75%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60%以上;有博士学位的229人,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157人。学校聘有数十位海内外知名的经济、管理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我国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接受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聘请,出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方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6个省级科研机构或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委、省政府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致力于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常年举办的\"人文论坛\"、\"经济论坛\"、\"科技论坛\"以\"融儒魂于商才,强心智以致远\"为核心理念,对提升我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和科学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全省、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建模数学竞赛连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获奖项数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1项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与战略合作,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科研教学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加州州立富乐敦大学、霍普国际大学、奥克兰大学,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日本大阪经济大学、东京经济大学,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等合作进行教师培训、教师互派。保持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项目。与美国蒙大拿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泰国皇家四色菊大学、庄棚皇家大学互派留学生。目前,学校已经开办了1个本科和4个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在积极筹建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坚持\"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之传统,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之校训,致力于锻铸\"儒魂商才\",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成为贵州省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与咨询中心。

    http://portal.gzife.edu.cn - 2014-09-25
  •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是一所拥有百年师范传统的学府。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在“兴学莫先于得师”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遵义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2007年12月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4月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美校园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原校址召开过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参加革命,学校成了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 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厚德树人,笃学致用”的校训、“遵道循义、敦品励学”的校风、“道业并重,德识双馨”的教风、“力学力思、求知求是”的学风。以“立足西部、服务山乡”为己任,培养了大量扎根西部、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扬自身师范教育之长,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师范教育为主、有针对性地发展非师范教育,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成为在西部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师范院校。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752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在建新蒲新校区2000亩。有教职工969人,专任教师7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在读博士教师19人,教授108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309人。有25个学院(教学部),普通本专科专业60个。学校面向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3000余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2011年成为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学校,2013年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近年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当前,学校正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强力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生成长成才”三大工程,力争在专业覆盖、特色办学、区域影响等方面形成优势,早日实现“强本争硕”和遵义大学申办的发展目标。

    http://www.zync.edu.cn - 2014-09-25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学院,也是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院校。学院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总占地1800亩,校舍总面积46.9万㎡,其中都匀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面积24.9万㎡;独山校区占地1000亩,一期工程建设校舍面积22万㎡。 14年来,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效益明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院校;2007年,作为贵州省第一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地方院校,获“良好”等次;2011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所获批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方院校;2012年学院与独山县政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成为贵州省第一所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地方院校。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学院已成为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的龙头。已初步形成鲜明的职业性、民族性、实践性、开放性办学特色。 学院现有中文系、研究生工作部等16个教学系、部,设置5个教育硕士专业方向,6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有18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加挂职业教育师资方向。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办学体系。学院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152.41万元;纸质图书文献总量为89.29万册,电子图书25万种(册),数字资源8500G种;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已链接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基地6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注重产学研用结合。现有教职员工893人,其中专任教师745人。教师中教授 83名,副教授262人,讲师2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另有29人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281人(另有25人在读)。硕士生导师24人;享受国务院、省、州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管、州管专家7人,贵州省教学名师4人。科研工作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贡献率。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160多项科研成果获州级以上奖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立“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黔南州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科学技术联合基金”。与瓮福磷矿联合开展研究、结合黔南州生物资源开展研究、挖掘整理黔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与贵州川恒集团贵州公司、都匀毛尖茶集团等企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率高。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培养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200余名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学生13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8.9%。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学院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赛区各等奖154项、其他竞赛获奖多项。已培养十届本科毕业生两万多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3%以上,高出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2011、2012、2013年度就业率分别为98.26%、94.5%、97.4%。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中,均有我院毕业生,25%州外省外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黔南,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行业骨干力量。 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开放办学。学院与广州大学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与美国安娜门德斯大学等4所高校签署了“加强教育、研究、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签署了技术援助、人才支持、科研帮扶项目等合作协议,与台东大学等台湾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签订初步合作框架协议,同美、英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美国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曾多次邀请学院教授前去讲学。学院在英国伦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聘任客座教授来校任教、讲学、考察和进行科研合作,促进了高校间的合作交流。经常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聘用12名美中友好志愿者到学院任教。 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两加一推、四化同步”战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培养出服务社会、服务民族地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http://www.sgmtu.edu.cn - 2014-09-25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