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座落于具有 “ 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 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双核心城市 —— 芜湖。学校前身为创建于 1960 年的芜湖市中医学校; 2001 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独立升格为 “ 皖南职业学院 ” ; 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率先更名为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 2006 年,芜湖市中医医院成建制整体划归学校。经过 5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 2010 年,学校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 “ 优秀 ” 等次。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安徽省药学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 826 亩,总建筑面积 29.96 万平方米。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口腔医学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 7 个教学系部,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护理、医疗美容技术等 26 个专业,面向全国 27 个省、区、市招生,全日制专科在校生 9000 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 1169 人,专任教师 528 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173 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 175 人,全国名老中医 4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省级教学团队 2 个,省级教学名师和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18 人,省级优秀教师 3 人,省级教坛新秀 3 人。学校还聘任国医大师李济仁、长江学者叶文才等 15 名专家教授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下辖 4 所直属附属医院、 1 所附属药厂、 1 个安徽中药资源研究所、 1 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1 个天然药用植物园和 9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25 所教学医院以及 113 家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附属中医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创立于 1958 年,在中医界素有 “ 江南中医一枝花 ” 的美誉,为 “ 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 ” 、 “ 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 ,医院拥有 4 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6 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5 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学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1 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2 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 1 个,省级特色专业 4 个,省级精品课程 6 门,省级卓越型人才技能计划 1 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 个,省级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 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2 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1 个。 “ 十一五 ” 以来,学校牵头组织了 “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 编写工作,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 11 门,其中, 7 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2 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承担了各类科学研究项目 201 项,获得科研成果及奖励 31 项,其中,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8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21 篇;出版专著、教材 212 部;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 49 项,其中省级 16 项、省级重点 4 项,获得教学成果奖 32 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 6 项。学校主办的《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研究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 学校的办学成绩获得上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006 年,安徽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学校 “ 先进基层党组织 ” 光荣称号; 2008—2010 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连续三年授予学校 “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 称号; 2009 年,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学校 “ 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 称号; 2010 年,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学校为 “ 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建设单位; 2011 年,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学校 “ 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 称号,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 首届安徽省 AA 级创业孵化基地 ” 称号;在连续三年荣获 “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的基础上, 2011 、 2012 连续两年被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 “ 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 称号。 50 年多来,学校秉承 “ 厚德、博学、济世、日新 ” 的校训,坚持 “ 以人为本、尚德重技,创新服务,特色发展 ” 的办学理念,在中医药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产业研发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为国家培养了 3 万多名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
http://www.ahzyygz.com - 2014-07-26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东之畔,翠螺峰旁,坐落着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文化浓郁的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20亩,地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政务中心,与马钢总部隔路相望,北通市中心,南接当涂县,西邻采石矶,东望新城区。学校曾荣获全国先进师范院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文明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涵发展,培育办学特色。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先后为社会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2万人。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专业41个,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9个,高职教育类专业32个。设有教师教育系(基础部)、软件与食品工程系、旅游与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经济与社会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5个教学系部。学校按照“服务地方、集群延伸、一体两翼、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融教师教育专业和高职教育专业为一体,做优做精教师教育专业,做强做活高职教育专业,两翼并行发展,实现了从培养面向小学、幼儿园全部课程师资到培养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转型,初步形成对应行业链的专业集群发展态势。近三年来,在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顶岗和就业的毕业年级学生分别占70%以上、60%以上。 通过“培、引、聘”等途径,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共有教职工312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4.3%。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57%;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02%;有“双师素质”教师1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6%。以人才促科研,以科研育人才。自升格以来,学校在教研、科研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80多篇,论著及参编规划教材90多部,立项研究的课题近400项,其中部级课题1项、各类省级课题65项。科研、教研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级教坛新秀5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4名。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基本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2013届校本部毕业生1963人,就业1934人,就业率98.52%,对口就业率80%以上,在马鞍山(含三县)就业533人。85名毕业生考上“农村特岗”,5名毕业生考上“村官”,139名毕业生考上专升本,572名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18名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1610名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编制、三支一扶和应征入伍,此外,还有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补”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三年来,学校落实的各类助学资金2100余万元,获益学生17609人,获益面超过50%;设置勤工俭学岗位316个,资助学生4508名,共53.8万元。积极组织职业技能比赛活动,每年校内组织开展赛事20场左右,学生参与率超过80%;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学生自主自治管理的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赞誉。 学校2013年全年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近1200人次,社会文化培训近800人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的师生超过8500人次,心理健康中心接待社会人员心理咨询及参观访问500人次以上,为本市各单位、社区开办讲座80余次,提供咨询服务500余例。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安徽省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完成了对来自合肥、阜阳、淮南、淮北、马鞍山等5个地市的近12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全方位培训。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图书馆电子资源等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在广泛开展校内外综合志愿服务的基础上,以项目的形式长期不懈重点做好“阳光雨露义务支教”、“大爱无言——关注特殊教育、关爱特殊群体”、“绿色环保”三大志愿服务活动。完成了各项社会服务性考试考务工作,各项考试近20000人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紧紧瞄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工程、专业升级改造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教学科研创新工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工程、师资水平提升工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八大工程”,按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条件,积极参与马鞍山市整合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筹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作,努力实现建成一所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与升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美好愿景!
http://www.massz.cn - 2014-07-26淄博格朗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淄博格朗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检测手段和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专业生产:淄博搪玻璃设备,淄博搪瓷反应罐,淄博搪瓷反应釜,搪玻璃设备的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各种类型的搪玻璃设备,搪玻璃搅拌,温度计套管,碳钢及不锈钢容器等产品。年产值3000万元,销售收入29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 企业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生产,是化工装备协会定点生产单位,同时我 公司生产的搪玻璃设备获国优、部优称号。非标准不锈钢压力容器设备被技术监督局评为信得过优质产品 。全公司共有中、初级各类 技术人员三十五人,占公司职工的30%,各部门职责分明,管理有序,是一支足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专业团 队。同时我厂生产的反应罐采用高温瓷釉烧制而成。这种瓷釉由我厂防腐研究所根据我厂多年的实践经验 研制而成,专供本厂使用,此瓷釉烧成温度高,此瓷釉与钢板附着力强,增强了搪瓷层的各种使用性能, 克服了反应罐易脱瓷的现象,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周期,与目前市场销售的采用中温瓷釉烧成的反应罐质量 差异较大,深受用户欢迎。 我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根据国内外搪玻璃设备的发展趋 势,以科技领先,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研发出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http://www.fanyingguan.net - 2014-07-26山东恒利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恒利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以生产、经营导热油为主,其“恒导”牌导热油分为矿油型和合成型两大类别;四大系列;12个品种。历经近20年的发展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生产装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山东省第一位。是专业的润滑油厂家 ,导热油厂家,导热油锅炉厂家 ,主要供应润滑油,导热油,导热油锅炉。 企业是一个专利多产企业,9年间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有5项科学技术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研发的HD-315合成导热油于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替代进口的新型导热油产品。2006年4月成立国内唯一一家省级导热油研究中心—山东省导热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进行导热油新产品的研发和试验,油品检验、检测,导热油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等。2007年该中心出版了国内导热油行业唯一的工具用书《导热油应用技术基础知识》 2009年7月经省科技厅鲁科合字(2009)83号文批准成立“山东恒利石油化工院士工作站”,为全国同行业唯一一家。“恒导”牌导热油为山东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200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2年公司在周村化工区投资2.04亿元征地60亩,与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共同开发建设10万吨/年废弃高沸点油品资源化利用项目和1万吨/年高温有机热载体项目。两项目已于2011年9月5日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成果鉴定,产品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2012年公司成功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柜(股票号100048)。2013年扩增股份注册资本过亿元,2014年具备上创业板或中小企业版、科技版的条件。公司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饱满充实的活力,凭借公司挂牌上柜有利契机紧紧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向“创中国导热油第一品牌”目标前进。
http://www.chinahtoil.com - 2014-07-26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999年12月开始筹建,2009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建院。学校与创办于1978年的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学校坚持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以土建类、制造类和文化教育类专业为重点,电子信息类、艺术设计传媒类、财经类、旅游类等专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紧密对接,力争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省内高职强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办学规模 学校下设城市建设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商学院、旅游学院、教育学院等7个高职二级学院,1个开放教育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目前共开设城建类、电子信息类、机电类、艺术设计传媒类、经济管理类、旅游管理类、文化教育类等七大类31个专业,高职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人。在编教职工52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20人,专任教师27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超过50%。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杭州城区、高桥、严州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50亩,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位于杭州富阳高教综合体内的高桥主校区,占地面积710余亩,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校园依山而建,水墨淡彩,功能齐全,宜学宜居,是目前浙江省内最漂亮的山水校园、生态校园之一。学校教学、科研、实训和文体设施条件优越,现有各类仪器设施设备总值近1亿元。学校建有国内水平一流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网络中心,馆藏各类图书近70万册。学校拥有面积近3.5万平方米的独立创业园大楼,方便师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办学特色 学校紧密结合杭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进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目前建有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方向)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2个。市政工程技术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3个,土木工程等省示范实训基地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制作方向)等市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会奖旅游综合等市级重点实训基地3个,学前教育等市级重点扶持专业1个。同时,还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会计、酒店管理等2个国际合作专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建立“行知创业学院”,成立各类学生社团130多个,学生参与率高达75%。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2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我校2012届毕业生创业率排名全省第一,毕业生月收入排名全省第九,就业率超过省平均水平。
http://www.hzaspt.edu.cn - 2014-07-25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浙中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位于金华市环城南路99号,规划占地面积约67公顷,已征用面积约56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的学习与生活保障。 学院坚持“质量兴院、特色强院”的办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配置优良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开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英语等17个专业,并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 学院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在财经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和财经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紧密契合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紧贴长三角、浙中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建成一所省内一流并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万人规模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培养能够融入国际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开拓型、外向型优秀人才。
http://www.shufe-zj.edu.cn - 2014-07-25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由同济大学、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 学校依托百年名校同济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学校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医学影像技术、汽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德语等27个专业(方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500余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职称与学历并重、教学经验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校依托同济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拥有一支由5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20%、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5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60%。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应用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建立并实施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等三大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校将继承和发扬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坚持以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同济大学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师资力量共享、实践平台共享、图书资料共享、管理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办学特色,努力把学院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http://www.tjzj.edu.cn - 2014-07-25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秉承“砥志砺行与时竞进”之院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2011年,学院被列为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中唯一的独立学院。在2012中国教育品牌总评榜中,学院更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称号。2013年、2014连续两年在全国297所独立学院排行榜中位列前十,并被评价为“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义燧,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商务部政策咨询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洛林受聘担任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世界经济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原校长助理庄宗明教授为学院院长。 学院位于温州茶山高教园区,南接大罗山,北邻三垟湿地,占地近705亩。开设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广告学、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22个本科专业和5个专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946人。 学院始终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理念,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总数458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在76%以上,正副教授167人。 学院教学建设成果显著,拥有1个国家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和2个校重点建设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课程”。几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10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教研项目,同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专著31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善,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见长的各专业实验室齐全,学院现有经济管理综合和信息工程两个省级合格实验教学中心,同时,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被列为市级高校示范实验中心建设点。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287余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135余元。 学院现设有浙江省汽摩配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温州区域经济和民营资本研究中心、温州融资担保研究中心、温州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图像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温州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其中温州区域经济和民营资本研究中心被列为温州市重点社科研究基地。 学院始终坚持“贴近社会、贴近产业、贴近国际”的办学思路,将青春气息与瓯越文化底蕴有机结合,确立“成长会做人、成才会做事”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致力于建构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引导、帮助同学们成长成才,实现远大理想。注重学生实践教育,推行“专业化教育、社会化成长”的成才路径。积极寻求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的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教育。目前共有82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设“浦发班”“农行班”“奥康班”“西南证券班”“金蝶ERP高级培训班”,并在全国首创“担保专业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直接提前就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0%。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创立“一厅一园一中心、三室三车三讲坛”,举办专业运动会、职场先锋大赛、金融街、迷你广交会、创意营销大赛、电脑医院、英语加油站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一站式的“学生服务大厅”解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涉及的学生事务,成为学生服务的重要平台。“浙商孵化园”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通过“项目对接会”为创业学子搭建融资平台,“创业先锋营”把创业兴趣变成创业想法。艺杰传媒项目发起人王天琪同学的创业团队获得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白炳卫同学创立的“凯乐斯”传媒有限公司如今资产突破千万元,现有员工上百人,曾获得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最具潜质的“创业之星”称号。“爱心专列号”是学院爱心、感恩、责任教育的核心平台,目前已开行130余站,足迹遍布省内外。2007年度被评为“爱在校园”温州院校十大感恩事迹,2010年获得温州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第一类品牌。“大学生村务助理员计划”是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其支部被评为2008年浙江省高校支部创新奖。学院投资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基地——“阳光心灵工坊”,是温州地区乃至浙南地区设施最完备,功能最齐全的心理健康基地,下面设有心理咨询室、音乐治疗室、沙盘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的咨询与辅导,深受学生欢迎。 几年来,城市学院的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29项,其中国家级107项、省级422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省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抽查平均成绩位居我省22所独立学院58个专业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013年学院英语专业四级全国统考一次性通过率高达81.82%,高于全国高校通过率(51.37%)和独立学院通过率(35.58%)。迄今为止,我院共培养出了1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岗位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http://www.wucc.cn - 2014-07-25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之畔。嘉兴市毗邻上海、杭州、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称。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学院依托母体嘉兴学院办学,按照“独立办学、资源共享、规范运行”办学方针,与母体实行资源共享,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 学院实行“按大类招生,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的招生和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学院秉承“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占地面积590余亩,校园与母体嘉兴学院校区相邻,环境优雅。建立了以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生化实验中心等八个实验中心为主体的实验室体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58万余册、电子藏书52万余册。 学院现有专业33个(招生专业32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00人(不含外教),其中副高职以上教师184人,占专任教师的46.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3人,占专任教师的80.75%;另有部分外聘教师。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8000余人。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文凭,自2008级学生开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士学位。
http://nhxy.zjxu.edu.cn - 2014-07-25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和确认为独立学院。2010年9月,学院从杭州市文华校区整体迁址至浙江省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长安新校区,现有在校生本科生 9300余人。 学院坐落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皮衣之都,位于杭州湾北部的海宁市连杭经济开发区科教新城内,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学院交通便利,紧临沪杭高速公路和杭浦高速公路,离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直线距离10余公里。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设施优良,校园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学院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办学方针,依托浙江财经大学的办学优势,秉承浙江财经大学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传统,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经过14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中约1/3的教师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约80%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学院顺应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社会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努力构建起“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本科培养体系。学院设有金融与经贸分院、财税分院、工商管理分院、会计分院、信息分院、法政分院、人文与艺术分院、外国语分院等8个教学部门。现有财政学、税务、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金融学、保险、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统计、法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广告学、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0个本科专业。 学院恪守“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弹性学习年限、双专业和双学位制、转专业、综合导师制等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科技文化、学术竞赛和科学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拓展活动等形式构建富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近 5年学生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奖项共200余项,成果丰硕。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开展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ACA)课程,积极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同时,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乌克兰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教育机构在“2+2”、“3+1”等项目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短期实践、交流、出国深造提供各种渠道。 学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机制。学院按一定比例实施学生转专业;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在第二学年末按一定比例(2%以内)转入本部学习,取得浙江财经大学文凭。设有东方学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近10项各类奖学金,获奖面达50%以上。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并鼓励学生积极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指导课正式列入培养计划。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从毕业生流向看,近三年均有一定比例考取国家、地方公务员;每年有部分学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进入金融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各类大型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也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学生具备较强的协作精神和创业、创新能力。 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国家统一电子注册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毕业文凭;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学士学位。
http://www.zufedfc.edu.cn - 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