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中国首条贯通东西的客运大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G50沪渝高速公路(上海至重庆)横贯境内。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72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4万余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超过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 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中医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民族研究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一所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和一所按三级医院管理的附属医院。共55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有23个专业可以选修双学士学位。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电气工程)、临床医学、新闻与传播3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民族学、法学、林学、中医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和“博学 博爱 立人 达人”的校训,引领民院人不断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计划项目5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林学、中医学),“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民族学一级学科被纳入湖北省协同创新计划。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获批为二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另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5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基地)6个。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1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9人,其中教授110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百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各类专家27人,聘有“楚天学者”7人。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3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03部,在国内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683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另有科技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长期坚持把合格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民族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成有特点、有特长的多面手,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近年来,依托学校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为抓手,狠抓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达300余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著作)56部,相关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近50项。2007年、2011年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共取得5金、3银、3铜的好成绩。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2009年,由学校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1年到2014年,学校四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参演学生充分展示了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赞誉。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首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就荣获全国二等奖;“‘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校38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6项,其中,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特等奖同时,学校还涌现出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扎根神农架林区的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滕仕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为捐髓救人而主动推迟婚期的“最美新娘”向雪敏、极地科考队医赵克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和学生赴国外友好大学学习深造。学校还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在旅游管理、传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电器工程和汉语等专业外国留学生180余名。 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民族大学!
http://www.hbmy.edu.cn - 2014-08-14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是全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院座落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武昌古城,老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5号,毗邻的新校区位于武昌区张之洞路1号。 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建校起点。由此前溯,上述三校之音乐部分的各自前身,中南文艺学院的前身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及其在1949年接管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在1950年并入的湖南大学文艺学院;组成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和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广西省立艺术师资培训班等,她们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名)。1985年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87人。其中,专任教师(含聘用教师)475人。教师队伍中,现职教授56人,副教授109人。 学院现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声乐系、舞蹈系、音乐教育学院、演艺学院共9个普通本科教学单位,设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课部、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含成人教育)、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以及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2003年6月被定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6080人,其中研究生446人,普通本科生4499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77人,附中生769人,附小生89人。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180亩,校舍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9万平方米,学生公寓3.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7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学院建有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数码录音棚。学院还建有悬挂楚曾百钟且具有一流音响效果的编钟音乐厅等。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窗口”(学报《黄钟》,它以严肃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论性和高品位的学术性,继续成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学术窗口,它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两个拳头”(“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三个方向”(计算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理论)、“四个重点”(作曲、民乐、音乐学、钢琴四个重点学科)、“六个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许忠钢琴艺术中心、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中国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这种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开展工作,使学院学科建设在上质量、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学院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立足于音乐基础课理论研究,注重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多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这个学科不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如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部分条目;《聂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谱录音的工作、《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欣赏曲库》音带32盒及《曲库欣赏指南》2册等。目前,我院在计算机与作曲、演奏的结合,多媒体音、像、谱的自动生成、转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作曲技术理论学术数据库、民族音乐文化与宗教音乐的研究方向,已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编钟乐学、律学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重大发现”和“有新的突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菲德迈致公函明确提出:这些成果是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新曙光,归根结底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我院的道教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内地,还在我国香港地区及日本、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院还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主办了两届“武汉国际编钟研究学术会议”、两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两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和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长号、圆号、单簧管学术会议。学院的教师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提交、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相互间的往来、讲学、演出交流活动不断,每年学院派出一些师生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演出比赛。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附中艺术团、附小艺术团,其中中华编钟乐团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马友友合作,曾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东方交响乐团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连等演出;2002年,还承担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国优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风采,均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重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师生艺术实践为特色,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师生深入省、市、工厂、大专院校、社区、以及劳动教养管理单位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文明系、处”和“文明教研室”的评比表彰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自1999年至今,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http://www.whcm.edu.cn - 2014-08-14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作为我国开办最早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和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为美育作为新兴教育事业在全国的兴起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湖北美术学院拥有昙华林和藏龙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730余亩。现有在职教职工500余人,各学历层次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共设有动画、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和水彩画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和附属中专部。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建)1个二级学科,以及绘画、动画、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教育、摄影、书法学10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批3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8个研究所;学校本科教学共获批6项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建设成果和立项项目;另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和建设点5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和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项目1个。 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著名中外艺术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和特约讲师,每年选派教师出国作学术访问和研修,并与国外部分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
http://www.hifa.edu.cn - 2014-08-14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巍巍武当,滔滔汉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伴随“三线”建设的发展,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崛起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湖北省十堰市。这里是汉民族重要发源地,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汉水文化;这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持续点燃四海来潮的激情;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将向京津输送生命之源……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这里诞生的东风汽车,用它民族的、世界的不息轮动开辟了湖北汉十汽车工业长廊,奠定了湖北工业大省的坚实基地,进而成为广州、杭州、厦门众多现代化城市的产业命脉。如今,走出国门的东风汽车,又与世界顶级汽车工业巨头沃尔沃深切拥抱,合资建设东风商用车新公司,将进一步使十堰成为现代汽车工业激荡交融的江湖河海。 为促进十堰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从1976年在十堰师范基础上成立的十堰高师班和1983年创办的十堰职业大学,到1998年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和如今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虽经几度更名,但矢志不渝地坚持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办学理念,与湖北工业特别是汽车产业携手共舞,演绎了凤凰涅磐的奋进与优雅,成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依托雄厚的产业背景,沿着工业文化的足迹,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频共振、水乳交融,形成了以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38个专业。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等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运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应用技术、物流等专业是教育部“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为了彰显办学活力,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双园融合”(“双园”即校园和校内产业园)办学模式。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专门辟出150亩土地用于引进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已吸纳11家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合作建设了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汽车维修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艺术设计3个实训基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是省级实训基地。学院与东风实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德国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关系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德国大众等五大汽车公司开设“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实验班”,校企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重大突破。学院还联手十堰市经信委、十堰市企业家联合会、将原来属于经信委的电子企业服务中心“移师”学院,搭建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学院增强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 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学院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不断探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职业技能导向“三段式”、“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创新意识”整体滚动递进式等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先体系、后课程,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11”专业课程体系和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群,并在教学中大力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学院投入派遣所有骨干教师出境出国培训学习,广大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8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始终是莘莘学子温馨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了使毕业生获得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以专业为载体,精心设计了“课程+活动”的院系两级素质教育拓展体系,实施了学生成长导航工程,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每一阶段都留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青春足迹。青春与激情,自由与灵性,在这里从容挥洒。学生热心参与社团活动和公益事业,在热忱的服务中汇成亮丽的风景,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记。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并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参与组建了鄂西生态经济旅游圈职业教育联盟,牵头组建了秦巴高职教育论坛,并以学院为核心成立了“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对口支援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十堰市中职技能大赛和相关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湖北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具有较高的影响,并在国内和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有一定的知名度。 这里虽然是工业职业院校,也能看到一派生机盎然、柔美如水的浪漫。2008年启用的新校园占地近千亩,规划科学、格调高雅,是湖北省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和山、遇湖、步景桥,樱花、芳草、万木林与现代建筑和谐共融、交相辉映,构成了十堰中心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每逢阳春三月,这里樱花夹道,雪白绯红,如云似霞,游人如织,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瑰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无愧于全国“魅力校园”称号。 身在小地方,心在大世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用卧薪尝胆的坚韧、驰骋天下的雄心,以“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紧跟国际”的办学定位,以“服务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思路,围绕湖北工业和十堰汽车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院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努力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晓的高等职业院校。
http://www.hbgyzy.edu.cn - 2014-08-14长江职业学院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经济管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地处美丽的南湖之滨、“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段,已有3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200余人,经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我校毕业生连续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6%,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 学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8院1部1中心),即艺术学院、财经学院、 电商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海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实践教学中心。开设有艺术、财经、制造、电子、土建、航海、通信、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等九大类41个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646名,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296人。聘请了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双师”教师团队,确保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市场最需要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拥有一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一批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楚天技能名师,多次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和其他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奖,近几年,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数字化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标准化运动场等先进教学设施和学生文体活动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室128个,现代化标准机房42个,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和文化活动需求。学校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向,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拥有动漫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与计算机应用三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汽车电控等8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北京水晶石教育集团、浙江吉利集团、浙江海信电器集团、武汉九州通集团、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新西兰渲奇数字科技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办有“水晶石班”、“渲奇班”、“吉利班”、“纽宾凯班”、“金泰班”、“九州通班”等27个订单班,不仅充分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设有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典型教育科研基地”,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并率先在湖北高校中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所入选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的院校。我校海事学院是湖北省政府海员外派扶贫工程指定培训机构。2006年和2011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两次通过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连续四届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曾获“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校率先试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承诺制”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国家及地方媒体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校践行“铸人铸魂、笃学笃行”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过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根雕式教育艺术”,相信“人人有才”,致力“人人成才”,因时因势,突出个性,发掘潜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学校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艺术长职、人文长职、创新长职”品牌高职院校。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12所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
http://www.cjxy.edu.cn - 2014-08-1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学校坐拥“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利,抢占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地,开创了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高职办学的成功范例。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跃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成为湖北高职教育的知名品牌、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新中国60年湖北最具影响力品牌、2010年科教中国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院校;是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百业状元、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分行业十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同时,学校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教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高职教育学会会长单位。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44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06亿多元,年办学经费突破2亿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1.68亿元,拥有53个多功能实训基地(中心)、211个实验室、355个校外实训基地,藏书115万余册;现有在校高职生数22000多人,每年为社会输送6000名优质毕业生,年均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8000多人次;现有教职工总数1213人,其中专任教师815人,教授、副教授29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7人,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5人;现有14个二级学院共73个专业,专业覆盖机械、电信、建筑、计算机、外语、商学、纺织服装、旅游航空、艺术、生物、人文社科、轻工、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十多个应用技术与教育领域。 学校面向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因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发起并牵头成立了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三个职业教育集团,与300多家企业和机构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交流与工作关系,400多名校友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国学习和工作。近年来学校还先后接待了1000多所(次)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来校学习交流,较好地发挥了教育辐射功能和示范效应。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育人环境优越、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综合实力较强,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经等多科类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十二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高职教育的著名品牌院校而奋斗,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再谱宏篇、永续辉煌。
http://www.wtc.edu.cn - 2014-08-1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三校合并,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冈卫生学校、黄冈市中心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并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经过60余年的职教磨炼,特别是近15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学校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平安校园,湖北省园林绿化先进高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黄冈时,考察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校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在高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用老区精神办好高职教育,办好高职教育服务老区经济”的办学思想;坚持“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和“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学校自组建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老区精神,艰苦奋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双境培养、双师执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内外结合、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思路。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位于几百位将帅的故里、闻名中外的教育之乡黄冈。黄冈是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窑炉之都”、中国钢结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国最大的乳制品饮料生产基地和林纸一体化项目基地。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黄州近郊,与省级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工业园区、黄冈市城东新区相邻,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110余万册,各类计算机3500多台,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21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7个,建有校外实习基地651个,附属医院一所。现设8院、2部、3中心13个教学单位,在校生20000余人,专任教师6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6人,“双师素质”教师544人。建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聘有26名楚天技能名师;选拔900余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常年聘请500余名兼职教师。 学校专业建设逐步加强。学校主动适应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等59个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校级示范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22门、院级精品课95门。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420076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点(43244考点)”等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 学校教科研成果丰硕。15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633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30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1项;获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励62项,其中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专利33项;学校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50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600多种本,其中国家级“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44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8部。自主研发的“龟山松萝”、“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春缈”茶叶于2007年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2008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2009年获“世界绿茶评比”金奖。 学校社会服务成绩明显。学校成立了理事会,联合57家政府职能部门、21家行业协会(学会)、201家企业共同组建了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重点建设专业依托区域内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了7个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形成了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政行企校多方联合的“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牵头组建了湖北园艺职教集团,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参与科技扶贫与开发;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参与发展公益事业等途径,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十亿元;累计培训社会人员20余万人次,开展了各类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作。学校2005年荣获“黄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07年获“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等称号。2009年获“全省阳光工程实施五周年先进单位”。学校32名教师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学校目前正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实现了高职教育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相互促进。 学校学生教育特色鲜明。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多样,对学生实施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父子情、手足情的“两情教育”;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四职教育”;建立上课率、及格率、毕业率、就业率的“四率考核”;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的“四家建设”;引入老区文化、企业文化,打造老区红色文化、区域名人文化、现代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三元”校园文化;多次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学生就业全省领先。建立了“合格+特长+就业服务=满意(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五方满意)”的就业模式,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了连续十二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92%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埃塞俄比亚、乌克兰、荷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高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办学、师资派遣、留学生培训;与黔南民族职院等14所中西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 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为大别山区及周边地区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黄冈市乃至大别山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历程,现已步入提升高职教育内涵,打造全国高职教育品牌的良性发展轨道。
http://www.hbhgzy.com.cn - 2014-08-14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拥有卓刀泉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98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室内室外运动场馆及教学楼、实验楼,教学训练科研设施先进、齐全,建有数字化图书馆和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97万余册。 学校现设有9院1系3部2校等15个教学单位,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表演、教育技术学、英语、休闲体育、体育装备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本科专业20个。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个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2个,共有博、硕授权点18个,是全国硕士生培养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0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此外,举办了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目前在校生5200余人。 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高于湖北省属高校平均水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专任教师、教练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体育总局 “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0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18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三名教授入选湖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教育学学科组成员。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5个,有湖北省和国家体育总局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学校有“体育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国家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湖北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湖北省体育舞蹈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中国皮划艇赛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国家田径单项(跳远、三级跳远)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各类人才培养基地18个。 学校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和学校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汉城奥运会上,学生张香花一举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奖”。自1988年以来,学校培养输送和在籍学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29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3枚。其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共取得6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北京残奥会上也取得2枚金牌。学校培养出了像张香花、杨威、程菲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和境外的近6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 学校的校训是“公勇诚毅,学思辨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学校奋斗目标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http://www.wipe.edu.cn - 2014-08-1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建于1972年,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由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学校于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汉水之滨、旅游胜地武当山的北麓,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占地面积829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全日制本科在校生8803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921人,其中专职教师4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6%,教授、副教授比例为37%。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包括各学科门类的电子出版物。馆藏图书55万余册,电子报纸101种,电子图书100多万种;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95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现设有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部、研究生部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商管理等29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3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拥有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有省级工程中心2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拥有7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他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6项。《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学校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重视立足行业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长期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这一优势,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蜚声中外的东风汽车公司为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越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联合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7个;近年来,学校又先后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有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60多个,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四年来,我校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41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5项,二等奖54项,获奖学生达2133人。我校FSC车队在“2012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摘得总冠军,并于2013年8月代表中国赴德国参加国际比赛,成为德国F1赛场上迄今为止首个完成所有比赛项目的中国车队。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连续三年协议就业率居省属高校第一。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汽车行业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3万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已成为国家各相关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骨干和栋梁,学校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2013年相继与美国凯特琳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开展“2+2”、“3+2”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出国深造疏通了渠道。 建校以来,王震、姚依林、何东昌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视察。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学校并题词:“希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越办越好,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002年12月,在建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学校题写了校训:“求是创新”,给全校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 目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品牌的工程技术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http://www.huat.edu.cn - 2014-08-12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 1958年12月,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湖北省立护士职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药学、医学检验为主干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及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在半个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中,湖北中医药大学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形成“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办学格局。 一、办学层次、规模与结构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校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办学格局。 1、办学规模: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100人,本科生14000人、职业技术学院2500人,港澳台生及外国留学生540人。另有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0000人。 2、专业结构: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人文学科5个学科门类。 3、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校拥有内经学、伤寒学、针灸学、中医肝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信息学7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中医学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设有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2个省级优势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2个省级特色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200人,专任教师800人,拥有一批在全国中医药界知名专家教授。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为5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310人,其中教授103人。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含临床兼职教师)430人。 现有34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0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6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9人次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还特聘5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我校学术委员会校外委员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请6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三、教育和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学科建设思路,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社会急需的医学相关类新专业。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学科的传统优势,创建专业品牌与特色,现有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现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坚持中医药传统专业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素质高、基础好、经典熟、临床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名医名师指导、突出经典教学、跟师临床实践。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承担开展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实验计划和中药学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近五年来,学校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被评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四、科技开发与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注重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设。学校现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湖北省首批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省属高校之一。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4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学校直属附属医院获准为全国十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 学校现为湖北省生物医药重点研究单位,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项目“湖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在中药新药研究、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低危害香烟研究等方面,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现承担国家级课题81项,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学校获准为“湖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及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优秀单位”称号;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五、海外教育与对外交流 学校从198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199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并享有对香港地区免试招收资格,目前在校港澳台生及留学生规模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外事教育先进单位”和“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是湖北省属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多次代表湖北省高校随省政府代表团出访洽谈合作项目。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大学、医疗机构和专业团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温斯顿塞伦州立大学开展“中美护理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获准与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美国温斯顿塞伦州立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合作办学。 六、校园基本建设 学校在黄家湖和昙华林两个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1610亩(107.33公顷),生均104.5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2.5万平方米,生均41.3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2.5万平方米,生均21.8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是主校区,占地面积1410亩(94公顷),2004年3月启动建设,2005年秋季启用,2008年11月落成。新校区建设历时4年,先后斥资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道路绿化40万平方米。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式新校园已展现在武汉南大门。现有14000多名师生在黄家湖新校区学习、工作和生活。新校区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392.98万元,生均5746元。 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现有纸质藏书103.3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覆盖了学校新老校区,现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授权的“二级节点”单位。 学校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病床5540张。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成立较早,现为国家十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另有104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实践基地,现有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七、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首先在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设了公共选修课;认真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在各种知识比赛、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我校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连续8年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学校连续四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北理论学习先进单位”。
http://www.hbtcm.edu.cn - 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