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17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订阅RssFeed
  •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教师教育为主,涵盖文、理、工、管等学科的全日制省属普通专科学校。其前身是创立于1954年的郧阳师范学校,1975年开始设立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现有十堰、丹江两个校区,功能齐全,风景优美。主校区位于十堰市茅箭区北京南路18号;分校区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师专路1号。设有中文、外语、旅游与管理、数学与财经、物理与电子工程、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艺术、计算机科学、教育、教育二、体育、思政课12个教学系(部),专科专业46个,形成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以及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面向全国21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71人,正高级职称42人,副高级职称1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专任教师总数366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076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六千万元,多媒体教室98个、语音实验室3个 ,建有校园网,已实现校区互通和网上教学、办公和管理服务。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19万册、电子图书77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建有校内实训室127个,校外实训基地148个,其中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幼儿园)36个,建有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实验性示范幼儿园1所。 学校积极推进内涵建设。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11个;立项建设教师教育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旅游管理、会计、新闻采编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7个专业为湖北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其中,新闻采编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5个专业为湖北省省级重点专业;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培训子项目2个,“湖北省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项目3个,荣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6项。我校通过校企合作,为北京海天装饰集团、大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慧众聚成科技集团、商鲲高铁教育集团、东方领航教育集团、东风实业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贸易公司、东风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东风(十堰)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丰硕,在推介武当文化、车城十堰、丹江水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160多项,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经费和学校投入科研经费共计2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2 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索引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多部。创刊于1980年底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科研创新、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学校五届蝉联“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先后获得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最佳安全文明单位、园林式学校、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11年外语系被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发展的方针,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师范类专业,建设区域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专业的培养力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本地区最为靓丽、最有文化、最显特色、最富市场竞争力、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高等院校。

    http://www.yytc.net.cn - 2014-08-14
  •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中医药普通专科学校,开办医类专业教育已有60多年历史。学校实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卫生厅(卫计委)、荆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管理体制。   学校占地735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5所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和1所省级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校内8个实验实训中心装备有58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建立了包含900余种刊物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在全国10个省区市13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和60家医药卫生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专兼职教师703人,其中专职教师30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121人(其中博导1人),占专职教师人数39.8%,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5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49%。   学校集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药、护、医技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目前开设有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口腔医学、护理、护理(涉外护理方向)、助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医学检验技术等17个普通专科专业(专业方向),面向31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近万人;同时联办有护理学、中药学、药学与药品营销3个自考本科专业。湖北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设在学校,承担全省乡村医生培训任务。2012年学校被省卫生厅批准成为“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先后建设了省级重点专业1个、实训基地1个、精品课程5门,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2个、实训基地1个。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00余人次,二、三等奖近500人次。自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近10万名实用型人才,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志愿者”黄贵军、“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感动荆州”十大人物孟茂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在校期间经考核鉴定合格后可获取与医学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批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省教育厅发布的第三方统计数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毕业一年以后(即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后)的薪酬位于全省高职高专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红旗团委”和“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坚持“重基础,强实践,高素质,有特色”的原则,着力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师资建设工程、教学质量工程、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工程、产学研拓展工程、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和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振兴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http://www.hbzyy.org - 2014-08-14
  •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原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培育单位。 【办学体制】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担任学校荣誉校长。 管理学界资深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金隆教授担任学校校长。 在高校长期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陈伟同志,受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委派,担任学校党委书记。 学校还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办学宗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发展定位】 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开展少量特色专科教育,适度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专业学位硕士。 发展目标: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服务面向:立足湖北,服务中部,辐射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历学位】 学校对符合国家学籍管理规定、成绩合格的毕业生颁发武汉工商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武汉工商学院学士学位。 【校园建设】 学校位于武汉市南大门,坐落于风光秀丽的黄家湖大学城,占地面积85万平米,校舍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教学馆藏图书145万册,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设施,建有门类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以及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院部设置】 现有10院1部: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人才培养】 “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学校按照“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4万余人。学生在国家和省部级的权威赛事中获奖800多人次,竞赛取得的成绩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近3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1%以上,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2013年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24%。 学校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连续3年达到50%以上,2013年通过率达到52%,全国平均通过率仅9%,有1个班级的通过率达到72%。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历年来考研过线率达70%以上,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导游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 毕业生中涌现出诸如:“毕业4年资产过亿”的“创业哥”罗群、“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朱钟琦等创业典型;“武汉高校霸气哥”黄小松等就业典型;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湖北省人大代表、“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等典型。 【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形成“以经济与管理等学科为主干,工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六大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20专科专业。 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3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 【师资建设】 拥有一支由资深教授专家领军、拔尖人才担当学术带头人、优秀人才担任学术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793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30.2%,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2.9%。 学校还聘请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及企业界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一批高等教育老专家、校长,政界、企业界管理专家组成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些教授、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研讨,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育教学】 学校以学生就业、深造、创业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教育,优化“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教学改革实验班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精神的培育。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侧重应用型研究。学校拥有“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2011计划)、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建有“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网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学术科研机构。 2008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95项;发表科研论文1292篇;还有一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学校教师教研、科研经费近千万元,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比例达到81%;教师通过参加教研、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为载体,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定期举办大讲坛,邀请杨叔子、樊明武、李培根等院士、大学校长,世界知名管理哲学大师成中英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魏国基教授、台湾EMBA名师林子铭教授、“香港学”创始人洪清田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国家教学名师马费成,“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社会文化名人陶宏开、董宏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美国安治化工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王亦宁等先后开坛讲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专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构建以促进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建立“五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实践环节中、专题培训中、科技竞赛中、校园文化中。 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试验班对有志创业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经验交流、创业沙龙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校安排具有“全球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学习导师,还从“校企合作俱乐部”中聘请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知名企业家、精英担任学生的创业实践导师。 学校拨出专项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创新学分,认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建有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带薪实习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项目,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目前,学校拥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社会评价】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企业优秀职业和技术人才十佳培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在《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排行榜》排名中,学校连续5年进入前20强。

    http://www.wybu.cn - 2014-08-14
  • 汉口学院

    汉口学院

    汉口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创办于2000年,始称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201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报,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汉口学院,也是全国首批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的17所学校之一。学校有中级职称评审权,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连续五年排位全国同类院校十多名。代码为11800 。 学校取名为“汉口”,是因为2000年申报学校校址在汉口,2003年学校最终选址在江夏。汉口曾是中国的直辖市,是武汉市的旧称,是近代中国商业、金融、物流的发祥地,学院取名“汉口”,有为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 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校园环境】 学校坐落在武汉市南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大气,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品味高雅,氛围和谐。大气稳重的建筑设计,赏心悦目的园林风格,充分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校内绿树成荫,四季花开,廊亭水榭、假山雕塑点缀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科建设】 学校建有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学院, 坚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涵盖经济学、法学、艺术学 、文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32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代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分别于2008、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4年学校还与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 【师资力量】 学校通过引进、培养、使用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正高70余人,副高190余人,另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约占专任教师的58%,有5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批院士、楚天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受聘我校特聘教授。 【科学研究】学校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汉口学院教师科研工作计量与考核办法》,完善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宽松环境,组织对重点学科进行方向凝练和队伍整合,凸现研究方向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约有56%的专任教师参加了校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高校教材百余部,完成涵盖理、工、文、管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得省、市级以上各种奖项两百多项。2013年,湖北省省属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过程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落户我校,《汉口学院学报》还荣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办学条件】 学校已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五千多万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0多个,其中过程控制工程、运动控制工程、BVCOM视频通讯教学研究基地、嵌入式系统、国际结算、数字音频采编等重点实验室34个,可开设实验项目1770多个,实验开出率95%以上。学校建有教学视听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琴房,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电脑2000多台,能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分享教育资源。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0多万册,电子图书5200GB,各种期刊1600多种。学生固定实习基地70个,学生实习实践情况良好。 【教育教学】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清晰,建设规划科学合理,配套措施得力,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特色教育、教师教育和跨专业通选课程五级课程体系。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校有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坚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教学各个环节,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严格实行教学督导制度,聘请校外专家常年进行教学督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和2011年我校分别接受湖北省教育厅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和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考核评议,均获得很好的评价。2012年学校还通过了湖北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学校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发明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艺术竞赛等全国全省各类重大竞赛中,共有2000余人次获奖,曾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两个国家二等奖,取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获“优秀组织奖”,创同类院校优异成绩。2013年我校学生获全省高校英语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两项一等奖。校友刘培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并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出席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再深造,近五年来,有600多人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曾有一寝室四女生全部考取研究生,被媒体誉为“考研四朵金花”。学校坚持设立奖、助学金,2013年资助奖励学生5000多人次,资助奖励金额650多万元。 【招生工作】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数量充足、质量良好,每年新生报到率超过90%,特别是艺术专业报考人数每年均超过计划数好几倍。学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严格执行湖北省教育厅核定的招生计划,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私自从事招生工作。 【就业工作】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组织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连续多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以上,连续8年资教生签约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涌现出了李艳、王曼、杜占红、邓竹君等一批优秀资教生典型,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2012年学校毕业生工作受到湖北省教育厅的表彰,并参加全国高校就业成果展。学校还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11月成立了湖北高校首家创业教育学院,培训内容涉及10个学科领域30多个专业,传播了创业知识和理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空间,取得不错的效果。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几万名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新西兰国际太平洋学院、韩国青云大学、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英国提赛德大学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校际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并通过展开“2+2”、“2+3”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联合培养本硕学生。2014年,学校将迎来来自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的首批国外留学生。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任教,建立了由学校资助的教师赴国外合作学校访问、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涌现出“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百强社团”等一批杰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学校“旭日合唱团”一举摘取第七届意大利日瓦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项特别奖和两项金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合唱团。学校先后被中国教育家联合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等单位评为“全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就勋章”等荣誉。在全国同类高校媒体关注度排行榜中,连续两年排名前七名。学校同时还是全国团建试点单位、全省同类院校中唯一党建试点单位。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等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均给予过帮助,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汉口学院将继承办学传统,创新教育模式,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学,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向着建设国内优秀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http://www.bsccnu.net.cn - 2014-08-14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大学。校园位于武汉市现代港口工业新城阳逻经济开发区内,校园终年鸟语花香,四季风景如画,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学校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1994年春,钱学森院士先后两次亲笔致信学校创办者,热情称赞“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真是件大好事”。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牢记“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钱学森精神,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夯实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理、工、农、文、管、教、艺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食品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园林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国语学院、艺术系、体育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数学课部、创业学院等15个系(院、部),现有50余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对口支持下,正积极筹备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坚定走办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省内外100余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余个,开办了“钱学森实验班”、“九州通班”、“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班”、“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班”等近10类特色班和实验班,为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名师才俊荟萃,高层次人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现有教师1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75%,在职的博士教师团队近百人;有“楚天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4人;先后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等担任“大学生人生导师”。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1个、品牌专业1个、精品课程3门、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2013年,学校一举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承担7项),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十一五”以来,还承担了500余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及社会企业生产需求的科研、教研课题,先后发表论文150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后荣获湖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3年度‘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十强。   学校办学基础条件优良。校园面积118公倾(约合176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研楼16栋,学生公寓32栋(含宾馆化的2人间公寓5栋),学生公寓空调安装率已达70%,学生餐厅7座,图书馆馆舍2万多平方米,藏书149.5万册,无线WiFi覆盖校园,室内外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   学校形成了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生,注重培育学生先进典型,形成了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催生一个先进群体、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良好格局。近年来,校园内外“群星闪耀”,许大卉、杨子威、程菲、刘哲贤、宋雄、张培文、韩云等一批学生或校友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表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群体示范效应。   学校长期得到中央和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俞正声、张榕明、陈宗兴、周济、罗清泉、蒋祝平、王生铁、张昌尔、苏晓云、王少阶、辜胜阻、郭生练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热情称赞学校坚持公益性办学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功德无量”,为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引了正确方向。   学校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http://www.whsw.net - 2014-08-14
  •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 湖北理工学院自1975年建校,至今已有38年的办学历史。其历史沿革为:1978年成立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1981年成立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1991年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和黄石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下设17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函授生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60万元,馆藏图书106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8个,共享电子图书70万册,实验室50个。校园布局逐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学校师资总数956人,正高职称79人(其中教授有71人),副高职称317人,博士110人,硕士431人。教师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楚天学者,6人为东楚学者,5人获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5人,黄石市突出贡献专家 5人,34人为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外聘知名学者10人。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和支撑,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渗透、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44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学科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4个专业是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3个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研究所,与企业共建18个研发中心(基地、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湖北理工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把“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不但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得到了拓展,而且合作规模也不断扩大,多项项目不仅辐射到了黄石所有的县、市、区,而且延伸到了省内外其他地区。 湖北理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三个面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38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省级以上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多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种荣誉;研究生考取率超过1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是湖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高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资助先进集体、消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先进党委中心组、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湖北理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声誉美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遵循“开放办学,依规治校,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http://www.hbpu.edu.cn - 2014-08-14
  •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坐落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香城泉都——湖北省咸宁市,是湖北省属、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院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 2011年经教育部同意原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秀,教学、科研、服务均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本、专科专业及方向80余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6500余人,硕士研究生65人。

    http://enxnc.com.cn - 2014-08-14
  •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是湖北省属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有着2800年历史的中华腹地山水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办学条件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高校。学校占地面积943.9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26.6千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9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纸质藏书185.32万册,电子图书2830GB,各类实验室50个,多媒体教室16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50个。校园网覆盖校园所有区域。 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立足襄阳,面向区域,辐射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撑与服务。以内涵建设和实力提升为核心,深入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等四大发展战略。以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为宗旨,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自由全面发展、善于创新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综合性大学创建工作,助推湖北省“一主两副”发展战略和“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 人才培养 坚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荣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孔明学院试点实现良好开端。大力推进人才协同培养,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科教有机结合、全员协作配合的体制机制。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率、考研录取率、自主创业率屡创新高。201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94项,其中“全自动立式封装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荣获“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10余项。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525人,专任教师935人,其中教授116人,副教授262人,博士研究生156人,硕士研究生502人。有“千人计划”学者1人,“百人计划”学者3人,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6个。设有“楚天学者”岗位13个,在岗“楚天学者”7人;设有“隆中学者”岗位20个。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等荣誉(客座)教授117人,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76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学科专业 现开设有本科专业5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641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校级重点学科4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形成了工科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科学研究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努力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拥有国家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近3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76项,市厅级项目35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2项;实现科研项目经费9900余万元;发表论文(作品)2600篇(幅),其中核心期刊1200篇(幅);出版专著200部;获授权专利150项。 校园文化 大力弘扬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隆中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引导师生“在隆中、谋天下”。学校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隆中讲坛”、“隆中科技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分别获得全省、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孝老敬亲典范程威同学荣获2013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开放办学 坚持与地方共生共荣,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襄阳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各类校地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围绕湖北省和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服务。坚持走产学研协调发展之路,襄阳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创新发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常年选派教师出国研修和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聘请有近20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学校的留学生培养工作正逐步推进。 发展目标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在综合性大学美好愿景的激励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人凝神聚力抓创建,克难攻坚谋发展,内涵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创建征途上迈出坚实步伐。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精神为指导,继续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凸显为主线,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设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http://www.hbuas.edu.cn - 2014-08-14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中国首条贯通东西的客运大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G50沪渝高速公路(上海至重庆)横贯境内。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72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4万余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超过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 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中医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民族研究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一所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和一所按三级医院管理的附属医院。共55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有23个专业可以选修双学士学位。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电气工程)、临床医学、新闻与传播3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民族学、法学、林学、中医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和“博学 博爱 立人 达人”的校训,引领民院人不断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计划项目5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林学、中医学),“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民族学一级学科被纳入湖北省协同创新计划。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获批为二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另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5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基地)6个。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1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9人,其中教授110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百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各类专家27人,聘有“楚天学者”7人。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3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03部,在国内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683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另有科技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长期坚持把合格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民族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成有特点、有特长的多面手,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近年来,依托学校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为抓手,狠抓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达300余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著作)56部,相关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近50项。2007年、2011年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共取得5金、3银、3铜的好成绩。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2009年,由学校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1年到2014年,学校四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参演学生充分展示了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赞誉。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首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就荣获全国二等奖;“‘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校38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6项,其中,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特等奖同时,学校还涌现出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扎根神农架林区的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滕仕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为捐髓救人而主动推迟婚期的“最美新娘”向雪敏、极地科考队医赵克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和学生赴国外友好大学学习深造。学校还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在旅游管理、传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电器工程和汉语等专业外国留学生180余名。 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民族大学!

    http://www.hbmy.edu.cn - 2014-08-14
  •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是全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院座落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武昌古城,老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5号,毗邻的新校区位于武昌区张之洞路1号。 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建校起点。由此前溯,上述三校之音乐部分的各自前身,中南文艺学院的前身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及其在1949年接管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在1950年并入的湖南大学文艺学院;组成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和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广西省立艺术师资培训班等,她们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名)。1985年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87人。其中,专任教师(含聘用教师)475人。教师队伍中,现职教授56人,副教授109人。 学院现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声乐系、舞蹈系、音乐教育学院、演艺学院共9个普通本科教学单位,设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课部、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含成人教育)、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以及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2003年6月被定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6080人,其中研究生446人,普通本科生4499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77人,附中生769人,附小生89人。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180亩,校舍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9万平方米,学生公寓3.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7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学院建有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数码录音棚。学院还建有悬挂楚曾百钟且具有一流音响效果的编钟音乐厅等。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窗口”(学报《黄钟》,它以严肃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论性和高品位的学术性,继续成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学术窗口,它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两个拳头”(“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三个方向”(计算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理论)、“四个重点”(作曲、民乐、音乐学、钢琴四个重点学科)、“六个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许忠钢琴艺术中心、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中国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这种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开展工作,使学院学科建设在上质量、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学院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立足于音乐基础课理论研究,注重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多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这个学科不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如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部分条目;《聂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谱录音的工作、《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欣赏曲库》音带32盒及《曲库欣赏指南》2册等。目前,我院在计算机与作曲、演奏的结合,多媒体音、像、谱的自动生成、转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作曲技术理论学术数据库、民族音乐文化与宗教音乐的研究方向,已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编钟乐学、律学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重大发现”和“有新的突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菲德迈致公函明确提出:这些成果是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新曙光,归根结底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我院的道教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内地,还在我国香港地区及日本、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院还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主办了两届“武汉国际编钟研究学术会议”、两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两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和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长号、圆号、单簧管学术会议。学院的教师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提交、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相互间的往来、讲学、演出交流活动不断,每年学院派出一些师生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演出比赛。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附中艺术团、附小艺术团,其中中华编钟乐团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马友友合作,曾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东方交响乐团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连等演出;2002年,还承担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国优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风采,均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重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师生艺术实践为特色,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师生深入省、市、工厂、大专院校、社区、以及劳动教养管理单位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文明系、处”和“文明教研室”的评比表彰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自1999年至今,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http://www.whcm.edu.cn - 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