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玄若法师  2012/08/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心是不是大脑,大脑是不是心?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心能觉知,大脑也能思考,究竟谁思谁考?谁真谁假?请玄若法师为末学众生说法,还希望对这个问题有见解的善知识能够无遮法施。

玄若法师答:阿弥陀佛,关于真心与妄心的关系,比较难懂,也比较复杂,如果谈玄说妙的来解释,弄得似懂非懂,也没啥意思,所以,我就讲的简单点,直白点,当然,这必然会离原经文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真正想要弄明白,还要请您有空研究一下原经文。

首先,能思考的,并非是大脑,而是识心,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

一个病危的人,他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回忆起自己这一世的种种,或喜或悲,有遗憾也有不悔,这个时候,一般人会认为,他在用大脑思考。

接下来,他死了,转生成中阴身的状态,站在自己的尸体前,他很疑惑,自己已经死了吗?这个时候,你说,他还在用大脑思考吗?

最后,由于生平的善行,他转生到了忉利天,在天上,他又开始思考,我的前生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时候,你说,他用什么在思考呢?

综上所述,同一个补特伽罗,一时在人道,一时在中阴境界,一时在天道,而他都具有思考的功能,在这三种状态中,只有人道是有大脑的,天道和中阴境界都没有,若是大脑才具有思考的功能,那么,当此人脑死亡,变成天人或者中阴身的时候,岂不是如同土木草石而无法思考?

由此可见,能思考的,是识心,而不是大脑(六道众生都有识心,但却并非都有大脑)。

识心,不是色法,而是心法,是无法看见摸到的,所以常常被人忽视,而误认为大脑能思考。

当然,以上所讲的识心,属于妄心,他是会随着境界转变、消失、生起的,比方说,你看到一个人在吃人,你会生起恐惧的情绪,忽然那人一转头,原来不是在吃人,而是在吃别的,这个时候,恐惧的情绪就会消失,而转变为轻松的情绪。

而真心就不一样了,真心是不动不坏不失不生的,佛陀在楞严经里,为了让国王明白真心,就问了国王一个问题:

佛陀:你去过恒河吗?

国王:去过。

佛陀:什么时候?

国王:3岁的时候去过,现在我60了,也常常会去。

佛陀:你从3岁到现在,皮肤和精神有什么变化吗?

国王:当然有了,皮肤变皱了,精神也差了。

佛陀:那么,你看见恒河的那个“见性”呢?有变化吗?有没有长皱纹,有没有变得疲劳?国王:没有。佛陀:所以啊,我们的色身渐渐变坏,衰老,可是我们的见性却丝毫未变,这就是我们所本有的不会变坏的东西啊!

由此,佛陀开始描绘真心,虽然真心无法描绘,但是假借文字,还是要勉强描绘一下,不然我不用回答这么多,按些空格就走掉好了。

所谓真心,就是即便境界生起,他也不会跟着生起,境界消失,他也不会随着消失,跟着境界生灭的,是识心,一个修行人,若是不随逐境界而起情绪,动念头,那么,他就是走在回归真心的路上,若是境界一来,就或喜或悲,那么,他就是识心的奴隶。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很准确,真正想要了解真心,还是建议您去看看圆瑛法师注解的《楞严经》,或者是慧律法师讲的《楞严经》,耐下性子来看,3年之后,一定会有收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海涛法师《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节录》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上无嗔无价宝,...

念佛时头很憋很涨,该怎么解决

问: 为什么念佛时头很憋很涨,越精进越难受,而且近...

宣化上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呢

「未来世中」:将来世界的众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临终后没有瑞相,能证明往生吗

问: 临终助念遇到一件颇有争议之事,一向姓女居士茹素...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问: 怎样选择善知识?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 答:...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学佛

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生死都是一种痛苦,如何能权衡于期间呢

问: 生死都是一种痛苦,而我们又如何权衡于期间呢?...

匆忙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生命本需要凝视与倾听,凝视朝来暮去,看兴亡多少事;...

诵经后出现不如意,可以先不诵吗

问: 师父,如果诵经后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

佛教认为人生如梦,这样是消极吗

问: 佛教认为人生如梦,难道不是消极吗?这样人生有...

中国现存的古代大佛【组图】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时间,除了变成中国最大...

对哪些对境造业,业果会越重

讲到重罪、重业,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

有平常心就有幸福人生

平常心是道这种说法,最早是由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以悲心现九法界身

原文: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

哪些人不能成功

有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于是甲要鱼...

佛经中出现的童男与童女

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

未成佛前,皆当修习净土法门

禅宗唯明自性, 非吾辈钝根所能得其实益者。净土法门, ...

海涛法师《孝顺经典选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具足信愿一定往生

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 首先,这个愿就含摄...

佛教法语

1.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2.爱欲...

地藏菩萨修行的时间,比这些大菩萨都久

《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样说,念六十二亿菩萨的圣号,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