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海涛法师《生命的智慧》

海涛法师  2010/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1.当人处于嗔恨心境时,就连看到密友都会觉得「不顺眼」,觉得人家冷淡而陌生,或是「相当讨厌」。

2.一个人能否获得喜悦和快乐,取决于个人的心境如何。越能保持心灵宁静的人,就 越能享受快乐和喜悦的生命。

3.真正的内心平静乃植基于慈心和悲心,这其中蕴涵着极精细的灵敏和情感。

4.如果我们拥有内在心灵宁静的质素,以及某种程度的内在沉稳,就算外在物质条件极为不足,我们仍能拥有幸福喜悦的生活。

5.仔细省视我们内心生起的愤怒或憎恨之情,就会发现它是出自于受伤害感,是我们感觉无法得到他人预期的对待时所产生的挫折感。

6.如果伤害已造成,那它就是发生过的事了。所以,无论如何,采取报复手段都不可能减低或避免伤害之形成,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了。

7.生起嗔恨心不仅会导致诸来生堕入「三恶道」,而且嗔念炽旺、怒火攻心的瞬间,无论一个人怎么努力维持体面样态,那副憎恶的怒容都是十分丑陋的。

8.如果不以容忍而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回应困境,非但不会立即有好处,反而会为将来的挫败预先埋下种子。

9.生气的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磁波力也极具敌意,这些力量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这些微妙的情绪波动不仅人类能够感知,甚至连宠物或其他动物都会尽量避开怒火中烧的人。

10.嗔恨心的产生带来许多立即后果,它会使发怒者的外形变得面目可憎。

11.盛怒之下的人,脑子根本无法发挥功用,就好象陷入疯狂状态似的。这些都是内心产生愤怒和憎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2.了解佛教对忍辱的重视,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事。

1.人一旦发展出强烈的修行心,就应该真正付诸实行,也就是要增进自己的安忍心。

2.当嗔恨心已起才想要设法消弭,效果极为有限。因为在那瞬间,心灵正被嗔恨之情紧攫着,而妄图在那一刻去压抑怒气有些愚蠢,因为人在那时候几乎已失控。

3.内心那种扰人的不满足感和不对劲之感,正是使我们产生愤怒和嗔恨的根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避免这种不快和不满足感的生起,而不是等到嗔恨心已形成才来寻求对治。

4.寂天菩萨云:「如果事情仍有补救之道,就毋需愠怒或不悦;而若情况已败坏到无可挽回的余地,那同样也没有恼火或生气的道理。」

5.我们人类有避开受苦、不快乐以及麻烦的倾向,而会自然想寻求喜悦、幸福和快乐。由于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和我们内心所生起不满足和不快乐感息息相关,寂天菩萨于是指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可能需要一番修正。受苦不见得如我们所想的是件坏事。

6.安忍要求的是内心的自我锻炼,明白自己虽然可以采取其他攻击性做法,但却故意不那么做,这和被迫采取容忍态度不同。

7.产生快乐的因缘偶尔才发生,但造成痛苦的困素却极其多。

8.苦难是人类实相的一部分,是我们存在的本然面貌。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就是我们必须忍受的事情。

9.藉由培养安忍的态度,使得心理上不致太受苦难遭遇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具备某种程度的容忍力,那生命将变得悲惨不堪。

10.没有受苦的经历就不会有出离心,因此我们的心志应该固守安忍心。不只省思人的苦难是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更能获得极大好处。

11.谦卑与安忍之间也有极密切的关连。因为所谓的产生谦卑心,是指一个人虽有能力报复,但却决定不这么做。

1.无明犹如首相或总裁,执着和憎恨则如两个最有权势的大臣,这三种负面力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心灵的「三毒」(贪、嗔、痴)。我们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在三毒的影响力下运作的。

2.当我们谈到自我或我执的观念时,应该先区别两种「我执」的差异。第一种我执,是某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指一个人将自己的利益当做唯一值得考量的因素,而对别人的需求或情感则一味忘却或漠视。另一种我执则是一种信念,相信有一种长存、永久、具体的自我或「我」存在。

3.贪欲是一种欲望的形式,但它是源自于过分期待所导致的一种夸张欲望。

4.对治贪欲,真正的解毒剂乃是满足之心。

5.贪欲虽然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寻求满足,但即使达成了获得某物的欲望,人的内心仍难餍足。另一方面来说,若人拥有强烈的满足感,那么无论实质上他是否得到这样东西,都还是觉得心满意足。

6.一个人是否过着灵性的生活,取决于他是否能成功地开发自己的内在生命,锻炼及调伏自己的心境。

7.在谈及修行大乘菩萨道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时,最重要的实践就是要生出爱心和慈悲心。而为了能真正拥有这爱和慈悲的心灵特质,我们就必须能够对抗修道上的障碍物。

8.大乘佛教的修道路上,讲究的是智慧与方便兼顾,并互相影响,因此修习安忍就显得相当必要。

9.有智慧的人纵然历经苦难,其心境仍然维持澄明不乱。因为与无明烦恼做殊死战,会对心灵造成许多伤害。

10.真正骁勇的战士,应该是不在乎任何痛苦、只想灭除内心嗔恨大敌者;而普通战士只能砍杀敌人而已。

11.当我们修行安忍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对抗嗔恨和愤怒的战争。

1.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最殊胜的幸福是获得佛性,沐浴于佛性的境界是人生最快乐的境地。

2.服务所意味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幸福,还有去帮助其他的有情众生,得到更多幸福。

3.藏地有句谚说:「一个人应该把痛苦当做耳边风。」这句话表示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有很大部分看他如何回应当时的情况。

4.我们往往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芝麻小事看得太认真,而在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严重问题,反倒是轻忽了事。

5.若能取悦他人,就会有更好的机会服务众生。这是一个立志守菩萨戒者应遵守的原则。

6.一旦了解心识是由负面业因力量而生,就能察见人生的不足和痛苦本质。

7.如果一个人的作为名实不符的话,是件非常不幸的事。

8.一个人要累积福德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爱与慈悲。那才是真正法性的实践。而欲圆满修行爱及慈悲,修习安忍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9.美丽的容貌即是耐心和容忍所得到的结果,而富裕则是由于为人慷慨所致。

10.为了让一个人的安忍心修习成为修忍辱波罗蜜,这当中所需的动机即生起菩提心。

11.为了能成功发起菩提心,我们须具备使命感及责任感,要将救渡众生脱离苦难视为己任。这是一个人能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但反过来说,我们也需要有宇宙的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受苦的悲悯之心。

12.在世俗眼光中享有成功或财富者,往往饱受心灵和情绪的痛楚;而贫穷的人则是受肢体病痛所困扰。

13.人类与生俱有爱与慈悲的潜能,要发展这种潜能,就必须对抗与爱和慈悲相反的势力,就是愤怒与憎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海涛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人生没有结果,它只是业力的释放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

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学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

人生醒世恒言

见美女时,做狼虎看;见黄金时,做粪土看。此中享了多...

等待我们明天的是什么

我曾经在南山寺,见到过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是因为车祸...

佛教新年祝福语

1、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

生命可以透过努力,作很大的改变

「忍辱」跟「精进」,它们两个也不是什么功德,但是它...

度化众生,智慧比神通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想玩神通玩神变,说的还很好听:有神通多...

心灵哲学小故事

礼物 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

海涛法师《生命之不可思议》

生命之不可思议一 海涛 辑 1.生命是无限的。生命无始...

海涛法师《种福田》

相传,在印度的穷人们会供奉「功德天」这位女神以祈求...

海涛法师《青年手册》

序 青少年时期有人生的暴雨狂风期之称,因为学生在这...

海涛法师《关于皈依与律仪的问答》

1.三皈依以后,若有响应五戒的承诺,是不是代表已经受...

净土行人如何分辨杂修夹杂

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

平自己心里的这块地

这位持地菩萨,就是在《楞严经》所说的持地菩萨。这位...

卖本命佛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骗术知多少

近些日子,很多群里出了一些怪事: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梦参老和尚讲《修行》

第一讲 学三皈依 诸位道友!时间过得很快,我离开这里...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出家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

熏习的好处,我是自己证明的

《大乘起信论》讲熏习修。你感觉你哪一样烦恼重,你就...

星云大师:增加营养

身体不好,要增加营养;体力不足,要增加营养。总之,...

千万不要犯诽谤净土法门的罪业

现在有些凡夫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大概...

证严法师:学佛要体会佛心

大地众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们听听大地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