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你的目标是净土还是娑婆

净界法师  2015/04/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你的目标是净土还是娑婆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前后四次劝我们应当要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劝我们三次。

我们看佛陀在经典上,他讲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讲一次。你要听,就听;你要不听,也没办法。很严重很严重的,再重复一次,讲二次;要讲三次,那是最严重的──事不过三。

但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经》短短的经文里面劝了四次!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整个净土法门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发愿。一棵树平常是往东边倾斜,它最后就往东边倒下去;它是往西边倾斜,它最后就往西边倒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有时候你自己不知道,而这个愿望对你来说,会产生引导的力量。就是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资粮,你更要知道你这个资粮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人,如果你从来不知道你心中所发的愿,那你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资粮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你布施、持戒、忍辱,这是一个强大的资粮,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是无所求,我也不发愿。其实你嘴上说不发愿,你心中一定是有愿望的,没有人是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在涅槃当中以外。所以,我们应该要发愿往生净土,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念佛的信愿,「愿」当然是生命的方向,怎么知道信愿具足呢?有没有判定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很重视结果,事情的成败得失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没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以后,你不在乎结果,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表示你的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一个人在生命当中,如果对娑婆世界的得失成败还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还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产生一定的牵动的力量,你的心被娑婆世界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厌离娑婆呢?

一个人在发愿以后,他的心是向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才是信愿行的开始,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持名,重视信愿呢?因为你的观照力颠倒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贪恋娑婆,那你念这句佛号只得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和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为什么《阿弥陀经》这么多,「信愿」就讲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是你的观照力是你往生的重点!所以蕅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如果你信愿不具足,心中颠倒,爱恋娑婆世界,就算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你的目标在哪里,是净土还是娑婆?这是关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

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呢? 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

古大德持诵《阿弥陀经》的感应

天乐迎空 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诵《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闻佛名号即得大利益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

在凡夫层面上,有病还是要到医院看

问: 有重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仅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就...

平常起烦恼忘了佛号,临终也自然会忘了

我们刚开始建立佛号时,是在没有烦恼时建立佛号,你不...

修行人的心一定要直

修行人的相有多种。现在讲一个出家人,叫做持律,是民...

蔡礼旭老师:勤奋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好

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好?比方说,几个同学一起在同一个寝...

主导生命的两个力量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

信愿法师《生死之解脱》

没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理想,...

外境没有好坏,好坏是心安立出来的

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

让一切行为都成为财布施

财布施是圆满财富的因。但是财布施并不是必须要拿出很...

生命从哪里而来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

迦遮延尊者度化婆罗门

有一天,摩诃迦遮延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众,来到婆那国...

【推荐】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

李炳南居士:忆佛念佛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

记恨就是折磨自己

他读的科系,想要在毕业后进入行,要经过学科与术科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