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

净界法师  2015/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都不够了解自己,很难配药,我们也不是医生,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净土法门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阿弥陀佛!

净界法师答:如果你的烦恼轻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愿力坚固,可以!三个如果。因为你都不需要,你没有那个病。法门是治病的,你有那个病你就必须吃那个药。当然你没有那个病,你业障不重,那人天乘对你就没有药了。你自然不会去造杀盗淫妄,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劳持戒。你对人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个药你也不需要了,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你这五乘法门对你通通不需要,但是这个条件是:如果这几个条件成立的话。

如果你有这个病你不吃药,这个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号能否冲得过去了。冲得过去,冲不过去这不知道,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充满变数,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错综复杂。

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后,他才给你授记说你会怎么样,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给你授记的。你没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会发生任何事情,连佛都说不准,真的,佛都说不准。如果你一定要往生的话,其实,你对自己要很了解,很多人对自己不见得了解,为什么?你很少打坐。

你看我们一个人很矛盾,我们对别人很了解,有没有觉得,你隔壁的人是什么心态,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讲一个小时。哇!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没有回光返照。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烦,因为你遇不到圣人,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文殊菩萨说:“你前面三年给我老老实实地拜忏,后面三年给我修四念处,再后面你念佛就够啦,其他都别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铺好了,你很幸运,生长在佛世,生长在圣人出世的地方。

但你到了末法时代,你还蒙着眼睛到处走的时候,就糟糕!因为没有圣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学这个法门干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医生,药你都乱吃(现在大家都乱吃药了),你不能凭感觉在修行。

佛陀没有说法,《金刚经》说,你说佛陀有说法就谤佛。佛陀没有说法,那这个法怎么来的呢?佛陀是为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个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说的,所以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他就讲一句话出来,这个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缘,但事实上没有,每一句话都是你需要他才说的,所以佛陀没有说法。

从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法是用来治病的。诸位!你没有事的时候会吃感冒药吗?不会!所以怎么样为自己调配药,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议你每天要有个打坐的功课,你就会慢慢了解自己。你那个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尔把它调整一百八十度,看看你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活动,它喜欢往哪里跑,它有一个轨道的。

其实我们内心里慢慢有它习惯性的一个轨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人内心里面,的确有它习惯性的活动,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要把那个脉动抓出来,你就知道,这个人问题在哪里,然后就会减少你很多的时间,你就知道这个法。在这个法门当中,我们《佛法概要》讲很多。你就知道,喔!我需要的是这一块,这一块对我是急迫的!

所以当《佛法概要》学完以后,接下来就是你要了解自己,怎么做取舍,这个就是诸位的工作。好!还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我不知道诸位的根机,有些可能是圣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时代出世,你的对治法门要越多。你在这个末法时代,某种程度你是共业,这个法越到末法时代的时候,众生的病越重,你靠一句佛号就越不够。

诸位!你看看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有变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的净土概念很简单,他叫你就一心归命就够啦,你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导大师讲来讲去,都在讲这个概念而已,“一心归命”四个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么时代?唐朝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

唐朝过去了,宋朝,永明大师慢慢提出了“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他也同意“无禅有净土”,他提出两个概念。宋朝过去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很少有祖师提到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观事修了。

祖师在演变一个法的时候,都不是随便的,他一定知道平均值,这个众生的平均值已经变化了,因为这个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嘛,上契十方诸佛实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变的。你不能说,啊!这个道理跟那个道理不一样,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们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契机性就不一样了,在取舍。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比较一下你会发觉有一些变化,越到末法时代开的药就稍微多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你们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药已经不够用了,这药轻病重,早期开的药已经不符合后世人使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代祖师,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断地要调整,如果说佛法没有契机性,那历代祖师通通不要了。有些人说,喔!看佛经就好了,这句话不对。

佛陀是原则性的开演,祖师呢,他是有时代背景,他会做微调。你这个时代,这个祖师在这个时代出现,他知道怎么调整你这个药方,要调整一下。看祖师的法是契机,看经典是契理,这两个都有需要。当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师,蕅益大师说,你看看祖师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规”,佛在世的时候是怎么教弟子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这样布施对不对

问: 我家前面要建一个庙,我捐了一些钱,这样做对不...

传喜法师:初学佛从何学起

问: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因为我刚接触佛法,不知从...

一位老居士的濒死体验

二?一一年年底,我在杭州某寺院做义工,经常听老居士...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

【推荐】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

学习,佛法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

修安忍会不会沦为他人的受气包

问: 常言说人善被人欺,假如自己修安忍,会不会招人...

久病不念佛,生日变忌日

【原文】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

在家人如何减少杀业

问: 我已皈依三宝,知道众生平等不能杀生,但作为一...

斌宗法师《色身生活与法身生活》

前言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述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

本焕长老的禅思语录

◎ 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

论人当取其长,做事先审其害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李嘉诚: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

我14岁那年,一位会看相的同乡对我母亲说:你儿子眼眸...

印光大师呵斥民国奇女子成高僧

中国佛教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诗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

古人最初发心,真为生死大事

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

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深厚佛缘

我只是一个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每次到普陀山,总...

应以何种心态对待毁谤自己的人

问: 修行人应以何种心态对待毁谤自己的人? 索达吉堪...

蔡礼旭老师:孩子自私怎么办

自私是结果 原因在哪里 我跟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很自...

世界冰王的财富故事

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这里贫是指无财,耗是家破。多...

梦参老和尚:狂心顿歇即菩提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的劳动...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复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

不明经意是否能诵经

问: 请问,我想每天诵念一部经:《普贤行愿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