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倘不直下覤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除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开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证之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已于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世上几人能悟透

1、燕山窝,向阳坡,野老筑巢在百合。无车简出少生事...

八句古言,开悟今人

1、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出处:《战...

善于醒觉,不要沉迷

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我们了解净土总要,首先要了解净土是怎么生起来的,秽...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该如何修

问: 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

【推荐】林清玄:再艰难时也不要失去对人生真实价值的认知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富贵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

去除比较计较,回归平等自性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

富裕国家的节俭美德

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被世...

如何将暂时的财富转化为永恒的利乐

问: 有些人拥有很多财富,但最终却成为危害自己的因...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 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炼丹运气是学佛的戒忌

一个人既已发心皈依三宝,就必须依照佛法修持。外道的...

知因达果

梁武帝很相信志公禅师,而其他一般人也很相信他,不论...

牛舌与哑巴

《法苑珠林》记载着一个故事。 说在唐朝武德年间,在大...

佛经开头的「一时」到底是哪一时

问: 佛经开篇常常说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多少...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只以一切皆空不著

世有倡高调者,厌闻因果报应之事,及与勤劳修持之法,...

不要为了吃素而与家人生烦恼

选择吃素,原因多种。有些人是为自己的健康,有些人是...

不吃早餐的4大危害

容易发胖 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

佛教的四点真理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有四点...

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

这个娑婆阎浮提世界,就叫堪忍。忍什么呢?忍苦,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