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净界法师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佛教的因缘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这个生命,我们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来呢?首先他会得到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活的经验,他可能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验,或者他曾经被骗,他就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他成长过程当中,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他建立的人生观,他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启发,他知道人性本来清净,那么他由不同的知见,经过他长时间的这样子思维消化,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引导力量,叫作胜解。.

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有不同,因为他从他的人生的经验当中,他得到很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他慢慢累积,形成他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带动他的身口意三业,他就会讲出不同的话,他会造不同的业,他从事不同的职业等等。那么这种情况他不是一天两天,他会数数的熏习,这个精进他的不断地熏习,点点滴滴的累积,所以你年纪越大,你自我意识,你所成就的思想越坚固。那么由这个思想会产生一个念头,你的一个判断力,那么最后变成一个很坚固的一种胜解的正定,这个到正定就很难改变了,那么这个正定又加强了你的思想。

所以这个八正道的公式,当然它主要是讲佛法,但是这套公式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只是如果他是错误的,把这个正,第一个正改成邪,其它都一样。如果你一开始是邪恶的知见,你就会产生邪恶的思维,邪恶的身口意,邪恶的精进,邪恶的念头,邪恶的禅定,最后又加强你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的第一因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犯罪,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才会犯罪,佛法认为是从思想去推动你的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随佛出家以后,他前面几年是依止僧团,但是他后来就自己一个人住茅棚了,那么他自己在那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没有长进,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他说我修了六年,我的内心我出家的时候遇到事情是起这个烦恼,现在六年后还是起这个烦恼,一点都没有长进,他就想要还俗回家了,这个大慈悲的佛陀看到这件事情,佛陀就现出另外一种行脚比丘的样子,就跑到这个住茅棚的比丘地方说:我是行脚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这个茅棚跟你借住几天?

这个住茅棚比丘说:欢迎。佛陀所示现的比丘就跟这个比丘两个人就住在一起了,每天陪他打坐,陪他一起吃饭等等。有一天这个佛陀所变现的比丘就跟住茅棚比丘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我们在那打坐,那个环境非常好。这个住茅棚比丘说:好啊。那么这个佛陀化现的比丘就带着这个比丘到了一个海边,然后这个地方很多的石头,他们两个就坐在两个石头上面对大海打坐。

坐着坐着,在沙滩上出现一个乌龟,乌龟在沙滩里面慢慢地走动,慢慢地走动,走动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个野犴,野犴有点像狐狸,比狐狸还小的一个动物。这个野犴看到这个乌龟就过去吃这个乌龟的肉,这乌龟看到野犴一来,就赶紧把这个六根收回去,就住在它的乌龟壳里面去了。佛陀变现的比丘就跟另外一个比丘说:你看这个乌龟很不错,乌龟有护身之铠,野犴不得其便。他说乌龟为什么没有让野犴吃掉呢?因为它知道把六根这个肉把它收起来。

这个比丘得到这个启示以后,他就知道他错了,因为他以前都是空心静坐。空心静坐就是什么都不想,空心静坐你的烦恼会一时的淡薄,但是你没有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所以你空心出来以后,你的烦恼原封不动,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积,就像流水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就是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你今天就跟昨天一样,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的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没有修习道法的观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

这个球它滚过来,你中间没有另外踢一个方向,它就是这个方向而已。所以这个比丘他做了一件错事,他以为说坐在那个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后就大事已办了,那你没有去对治妄想,妄想就跟你出家的时候一样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须从先圣先贤的经典里面去学习,是这个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佛陀对待弟子的态度,就如老师对待学生一般,但是佛陀...

勤转念,证菩提 -- 善于修这颗心

当我们不好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烦恼了。贪欲烦恼...

千念万念为的就是临终的正念

净土宗它最强调的,就是临终的正念,千念万念为的就是...

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用心灵的力量来引导你的生命

基本上佛教把众生分二类:一个叫觉悟的众生,一个叫颠...

要学会和佛的心相应

我们什么时候能证道呢?这就全在于我们的信心,在于我...

境无好丑,你怎么想就变成什么相貌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两个女儿...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信愿持名,就是我们这一部经典乃至净土法门的正宗,最...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十方丛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我国的四大...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问: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知义法师答: 所谓病,可分...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原文: 女人家第一功德, 在孝翁姑, 相夫教子。既为佛...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吃水果也有大学问

入秋后,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绝地推上市面,而且...

拥有「正见」,也就拥有快乐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

念佛人所谓的灾难是什么

问: 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何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

作众恶业——一位保安的学佛感应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是来自深圳的一位保安。他做过...

修行不在于找「境界」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

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敦煌歌辞)

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

坏人可不可以度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傅: 师傅!您说好人坏人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