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你的学佛动机是什么

嘎玛仁波切  2015/07/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你的学佛动机是什么

伟大的佛陀将殊胜的妙法传留在人间,让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可以通过闻思修佛法,得到身心的安顿、自在与清净,也让许多修行人有机会得到究竟解脱与圆满的成就。佛法历经二千五百多年,不管是在东方或西方世界,已经成为不分国界的信仰。在佛教昌盛的地方,想要学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要学习到正确的教义和实修的系统,也不是人人都有这个因缘,更何况在宗教信仰不自由或受限的地区,要听到真正的佛法,就更困难了。

不管怎样,虽然佛法还存在世间,想要学佛的人,还是要有因缘、福报,才能接触到传承清净的佛法,并从佛法中受益;不然,就算佛法还在世间,如果我们毫无所觉,对自己也没有用。就好像虽然太阳出来了,但对于盲人来说,依然生活在如同黑夜一般的世界里;又好像走在沙漠中非常口渴的人,如果来到河边却不去喝水,也没办法解渴。因此,首先要有机缘,然后自己也愿意接受佛法,追随具德上师系统地闻思修佛法,才会真正得到法益。

有因缘接触到佛法的人,因为学习佛法的动机和心态不同,受到的法益也将不同。

一、苦痛恐惧的驱使 

有的时候,人们因为生命中遭遇了很大苦难,身体受到很严重的病痛,又或是家庭、工作、感情等方面受到巨大的挫折等等,才想开始接触佛法,希望从信佛、学佛中,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和帮助,早日脱离这些痛苦和障碍。也有的人是因为曾做了些坏事,不管有没有被发现,心里总觉得十分害怕,怕死后会堕地狱,所以想求助佛菩萨,请佛菩萨原谅他的恶行。

事实上,受到苦难、病痛和恐惧,也没什么不好,病痛、苦难或恶行的忏悔可以成为进入佛门的缘分,否则,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学佛呢!

但是,这种只是为了想脱离病魔、苦难、深怕未来进入地狱的心态,会让人在一种求助和恐惧的心理下学佛。这就将学佛的定义和佛法的范围想得太狭窄了,对人们能产生的效果,也就很有限。

这种动机没什么不好,这是学佛过程中,比较初级阶段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可以随着修行,慢慢进行转换的,让它不断增长。

二、祈求世间的好福报 

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追求现世衣食住行的满足快乐,或追求来世的福报,再或是仅仅为了研究研究佛学,得到某些佛学上的学位等等。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藏传佛教是有求必应的密法,可以求财得财、求官得官。所以,有的人为了追求事业的发展、工作的顺利、升官发财等等到处拜师求法。其实,密宗和显宗一样,都是讲因果轮回的,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如果他不是只为了个人求福报来学佛,也不算不好,但这种为了现世和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学佛的心态,对佛法之法益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这种心态还是不究竟!

三、为自他究竟解脱 

什么才是比较究竟的学佛动机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人事物,世上的一切本就在生老病死的无常中。无常来的很快,但是来之前所有一切变化,大多数人是没有感觉的。你在人世间享有的功名利禄等种种福报,会在无常中到来,也会在无常中消失,包括我们最执着的身体,也不会永远属于我们。

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两种学佛动机所能得到的法益,不是没有,而是很短暂、很有限。当我们理解了无常之后,不要单单只为了暂时脱离痛苦或求暂时的福报来修佛法。暂时想脱离痛苦,当然是有必要的,没有痛苦,不会让人成熟,也不必要来学佛,就是因为有苦才来学佛。但是要知道,这种苦不是只发生在今生,一旦自身的业力没有清净,这些痛苦与烦恼在生命的轮回中,有永久存在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将学佛的眼光放远一点。要为了自己脱离这一切痛苦,也要让所有受苦的众生脱离一切痛苦;要为了自己得到脱离轮回永久的快乐,也要让所有众生得到脱离轮回永久的快乐,用这样的心态来学佛。这种为了自己和众生究竟解脱的广大心态,才是真正的究竟,也才能得到真正究竟的法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称得上是真真正正的大乘佛教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八万四千法门怎么来的

在你的生活当中要这样锻炼,你的烦恼就会逐渐减轻,待...

决不可拿僧宝开玩笑

佛、法、僧三宝,名虽有三,然体性同一。一切佛像为佛...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

问: 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 济群法师答:...

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腥

问: 吃酒肉的危害是什么? 成刚法师答: 刚才跟大家...

宣化上人:善恶不离一念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

拜佛的两大误区

我每天住在普济寺,这是普陀山的首刹。那我们自古以来...

圣严法师《对处事态度的开示》

我十几岁在上海念佛学院的时候,除了上课,也做很多杂...

念地藏观音圣号和念弥陀名号有什么区别

问: 念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区别...

善事都是为自己做,不须别人赞叹

因为个人的时节因缘,零星地参加过几次佛教组织的慈善...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 造 元魏菩提流支 译) 世尊我一心,归命...

修行四念处的重要

念佛法门与四念处 净土法门,于后汉灵帝年间已来中国!...

不要透支明天的烦恼

现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现在许多僧人住在居士家如法吗

问: 末法时期白衣上坐,讲僧团过失,讲法出光盘,这...

曾国藩的观人四法:信、气、理、言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曾国藩应该...

错失西方的「高僧」

悟开法师宿世善根深厚,然而好胜心切,志在参禅,藐视...

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

在《厚道》中,星云大师讲做人做事成功的一些基本准则...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如本法师: 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一...

大暑如何科学养生

在炎热的大暑季节人们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出...

海涛法师《修行叮咛语》

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

最受益的还是自己

我们经常讲以戒而安。为什么要有戒律?任何一个国家都...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