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离欲解脱大丈夫

2016/04/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离欲解脱大丈夫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一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止之处,恭敬地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然后向佛请法:“世尊!常听闻佛说‘大丈夫’。请问世尊,什么样的修持足以称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称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诉比丘:“太好了!你能问如来‘大丈夫’的真义。请仔细听!并且用心思惟我所说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专注修习身念处观——观身不净,当他修习身念处观后,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欲望,不能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就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欲念缠缚,不得解脱。再者,如果比丘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可是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也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种种欲念缠缚,不得解脱自在。”

“如果比丘专注一心修习身念处观,心因此能够远离种种欲望而得到解脱,并尽除一切有漏烦恼,我说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得到解脱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当他依身、受、心、法四念处专注修持、落实观行,使心远离贪爱、欲染,并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解脱烦恼缠缚,得到自在。所以,这就是大丈夫与非大丈夫的区别。”

佛陀开示后,在座的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法喜充满,顶礼佛足,退而离去。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省思:

《大般涅槃经》中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行者对于外在境界及自身,当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在行住坐卧中精勤思惟,触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上的贪着、忧恼,进而从有念达到无念,心始终安住在觉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尽无明烦恼,成为真正离欲解脱的大丈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让我们轮转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无量劫以来我们在五欲六尘打滚,你说对五欲六尘能够通...

七炉煮水的故事

苏东坡除了原配妻子以外,还有几个妾。究竟是几个呢?...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羡慕嫉妒恨

现在有个词儿叫羡慕嫉妒恨,这是现代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破除性解放之邪见

第一:性解放主义者认为,以性是人类本能的缘故,不能...

佛陀所说的孝道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

没空的哥哥

人生无常,把握当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元气与头发的关系

头发稀疏、提前变白、焦枯无华等诸多表现都肾气亏虚有...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正念应供

过去佛陀在婆罗园弘法时,一天,着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

出家者要远离爱欲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

生命的则真理

我们的生命有三则真理传统称之为三法印:无常,苦,无...

布施越多福报越多

从佛法的因果关系来讲,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和我们是兄弟

我们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呢?...

以至诚念佛为正事,别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所说的甚深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应当在往生西方...

副经中的副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在讲净土法门的部类门,也就...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常吃山药的益处多

自古以来,山药一直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品。虽然貌不惊...

你与大闸蟹面临的严峻情况

每到秋季,食客们在餐厅排起长队只为将一只动物亲手折...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个要素就是...

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记实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他们会碰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