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2016/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古人有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就是说祭祀无论多么丰盛,也不如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条件拮据,也还是老人活着更好。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追求事业、追求理想也是人生所必须,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用各种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关爱父母,生活上尽心赡养,心理上真心关怀,不要等老人去世后再追悔,又是号啕大哭,又是大操大办,实际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只要没有遗憾,没有后悔,“尽心焉耳矣”,便足矣。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是农村批评那些假装孝道人的俚语,但很精妙。皋鱼之哭,俚语之讽,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父母在世的时候,尽一个儿女应该尽的孝道,否则是没有补救措施的。

【原文·出处】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歿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译文·故事】

一次孔子出行,听到有哭声传来很是悲伤。孔子说:“快赶快赶!前面有个贤人!”到跟前一看,原来是皋(gāo)鱼。他身穿粗布之衣,手执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离开车子与皋鱼说话,问:“你家没有丧事,怎么哭得如此伤悲呢?”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从小就喜欢学习,周游各诸侯国,(没有照顾好父母)回来他们已故去,这是过失之一;志向远大,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不愿在庸君手下做事,但年岁已晚仍一事无成,这是过失之二。我与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逐渐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树想停下来可是风却摇动不止,儿子想奉养父母可是他们已经不在了。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的是岁月,逝去了再也见不到的是双亲。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双亲)。”于是站着不动像枯树一样死去。孔子说:“弟子们要留心啊,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弟子辞别回家奉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寓意·解读】

这则故事出自《韩诗外传》,作者是西汉前期的韩婴。皋鱼的话对我们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只有小说中的孙悟空才是石头砬里蹦出来的,人所最要报答恩情的便是父母。而父母的寿命又是很难知晓的。这样,孝敬父母就应该尽早及时,且不要等待日后再尽孝心。

追求事业,追求理想也是人生所必须,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要用各种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关爱父母,生活上尽心赡养,心理上真心关怀,不要等老人去世后再追悔,又是号啕大哭,又是大操大办,实际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只要没有遗憾,没有后悔,“尽心焉耳矣”,便足矣。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大意说:“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是高兴欢喜,一是忧虑恐惧。”

这是具体培养子女的孝道感情。要求子女时刻记住父母的年龄,因父母不断高寿健在而欢喜,同时也因为逐渐衰老而忧虑。孝道是心情,但要在具体事情上表现出来。这种感情是有影响和熏陶作用的。如果正当年的儿女不孝敬老人,那么直接影响熏陶自己的后代,也很难被后人孝敬。俗语说:“老猫炕头睡,一辈留一辈。”话粗理不粗,孝道有家风,是有道理的。

【后世·传承】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不喜欢风,风吹树动就会枝叶飘零;可是树不能左右风的吹动,就像人不能左右时间一样。每个人都希望父母永远健康,可是却无法阻止时间的运行,当你想起奉养双亲时,却发现时间已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树对风的无奈一如人对时间的无奈。父母就如处在风中的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枝叶飘落、颓然倒下。

因此,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临朝端默,过隙子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

金·王若虚《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逮其成长,事与心违,曷胜风树之悲,顾瞻松楸,未尝不流涕太息。”“风树之悲”亦作“风木之悲”或“风树之感”。

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南齐书·虞玩之传》:“特以丁运孤贫,养礼多阙,风树之感,夙自缠心。”

“皋鱼”也因此用作人子不及养亲的典故。

汉·马融《长笛赋》:“澹台载尸归,皋鱼节其哭。”

明·朱鼎《玉镜台记·拆书见镜》:“下官只为竭忠王室,致令举家击累。慈亲若亡,吾其为皋鱼矣。”

清·尤侗《生日志感怀》诗:“萧瑟江关哀庾信 ,飘摇风树泣皋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该如何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和观念

问: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可否用佛教的义理和智...

敬老院墙上的一段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

孝顺父母不能等

苏城是带着父母的厚望出过留学的。 苏城的父母一直为...

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放弃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家里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 1.叫你好几遍了...

为父亲担心,该咋办

问: 顶礼法师。我心里很痛苦,小时父母离异,我被判...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佛说盂兰盆经》教您怎样报母恩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

好家长必备的九个好习惯

一、终身学习与孩子一道成长的习惯; 二、真爱和严格...

心中觉悟心自安

一、慈悲为本,为善心安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

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讲究平等心,要求我们要以平等心待人。但是,我们...

体悟病的价值

人食五谷杂粮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经过医治之后,...

不是境缘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词,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首...

老人的寿衣可否用戒衣代替

问: 法师您好,末学家母为七十七高龄在家居士,受五...

我不教他,谁来教他

盘圭禅师是一位广受尊崇的禅宗大师,每逢他主持禅七之...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

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

气质的培养

一:沉稳: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2)不要逢...

何为「三净肉」

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个...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

放下过去的包袱,开始全新生活

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中告诉我们,人受到伤害可以比...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

圣严法师《为什么而忍》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当山挡在前面,一味退让,永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