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关于开悟的三个误区

明海法师  2019/02/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关于开悟的三个误区

今天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开悟与不开悟的问题。到禅堂里打坐参禅,毫无疑问,都是发了愿,要打破生命的疑团、明心见性,这个叫开悟。但是,如果在修行中老是把开悟——“什么时候能开悟啊”这件事放在心上去向往、想象、推度,那永远开不了悟,因为这种心已经成为我们开悟的障碍。

开悟不是从外面得到什么,而是认识心性本具的法。这种突破不是看到一种景象、得到一种能力、体验到一种感受,而是对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的体认。

要体认这个东西,恰恰是要在无心中才可能发生。因此,正像一句俗话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参禅的无心,还有它特定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如果你心里还有想悟、什么时候开悟这些事,或者想象开了悟以后,哎哟那多神气、多好,万事大吉啊,乃至怕自己开不了悟怎么办等杂念妄想,都会障碍开悟,所以我们天天想象、向往开悟,一定开不了悟,这是肯定的。

祖师们有这样的开示。大慧宗杲禅师说,如果你参禅,开头你就要有个思想准备——今生今世,不管开不开悟,你要准备好了不开悟。这个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要我们把对开悟这件事的执著死掉。死掉这个执著心,才能够全副身心真正地用在功夫上,最终才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在禅堂里坐坐行行、行行坐坐,把心里的功夫不断地提起来。这是做什么?就是在走向开悟啊!已经在这条路上了,你心里再多一个念头,不是多余吗?头上安头啊!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我们修行第一种会有的妄想。

第二种是有些修行人经常拿“开悟或者没有开悟”去议论、猜测、揣度别人。这不仅是修道的障碍,而且也是我们作为佛教徒持戒的一个忌讳。

经常我们会听到人议论,“那个师父了不起、已经开悟了”,或者“他还没开悟”。议论这些的时候,你要反观自问:你自己开悟了吗?实际上开不开悟是每个人自己的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悟自肯。

如果别人开悟了,我们说别人等于是帮别人点钞票,自无半分钱;等于是饥饿的人不吃食物,只在那里想象,画饼充饥。

所以这些议论,都是一种是非,而且容易打妄语,比如判断的人口气很大,俨然自己是过来人,这是一种变相的妄语。所以在这一点上,不要去对别人分别,不要乱去揣度别人。这也是一个打妄想的事儿。

你揣度别人、看别人,或者羡慕别人,就把自己的功夫丢了,已经离开道了。就像我们在路上开车,你朝一个目的地开,结果路边有耍把戏的,你停下来看热闹,有好多风景你停下来看,那你反把自己的行程耽误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开悟还有一些误解,以为禅宗的开悟就是万事大吉,开了悟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也不需要再用功修行了。这也是误区。

根据祖师的开示,有先悟后证,有先证后悟,有悟证同时。所谓的先悟后证,是先亲见自己心性的本来面目,亲见真如佛性,然后慢慢在生活中磨炼习气,慢慢地修行、积累。

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迷惑,就像一个容器上的尘垢一样,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刹那之间就能清除的,它需要长时间地刮垢磨光。

打个比方,一个房间里放着很多东西,乱七八糟的,这个房间的灯是黑的,开悟相当于把灯打开了,看到了房间有多大、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是那些东西还乱七八糟的,很脏,还要花时间摆正、打扫。这个叫悟后起修。

所以开悟以后正要修行、正好修行,开悟以后才是真修,在开悟以前是积累资粮,在黑暗中摸索。你不要以为:哦,开悟以后就万事大吉了!

有的人可能会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说见性就成佛了吗?关于这一点,祖师开示过。

长沙景岑禅师是赵州和尚的师兄弟,他说这个见性成佛还只是因地的佛,佛果位上的功德还不具足,还要通过修行让它显现,所以悟后要修。当然也有悟证同时的,一悟即至佛地,因圆果满,这样的人一定也是过去累劫积累资粮才可能。

所以古人说,悟了的人,“悟了还同未悟时,不是旧时行履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开了悟的人跟没开悟以前是一样的,但他已经不是过去的行履处。

这里的行履处就是指心行,他的心路已经变了,起心动念已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这个起心动念,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从外面看,悟了的人还是个平常,只是一个平常,再不多事了,再不会给别人找麻烦,给自己找麻烦——“更莫造新殃”,悟了的人就是这样。

古人还有一句话:开悟以前如丧考妣,开悟以后还是如丧考妣。什么意思呢?考是父亲,妣是母亲。开悟以前修行非常精进,念兹在兹,不敢懈怠,就像父母死了那样地沉痛,就是人生的无明没有突破,没有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人生的大事没有了毕,那种沉痛、精进,用如丧考妣来比喻。

那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应该欢天喜地、啥也不干了呢?还是如丧考妣,还是那样地沉痛、精进、不懈怠。宋代有一个大禅师永明延寿,他也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延寿禅师早期是修禅开悟,后来提倡念佛,提倡禅净双修。

他老人家开悟以后,每天的功课抓得很紧。具体数字我记不清,有一个数字是他每天念佛要念多少万声,念《法华经》多少部。有人曾经计算过,他修行的功课一天二十四小时下来,没有空闲,基本上不休息。大家想一想,这不是如丧考妣吗?这不就是所说的沉痛、精进的那种状态吗?

将开悟理解为修行的终点,可能是很多人会有的一个误解,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境界。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境界就是菩萨道的境界,它是重重无尽,尽未来际的身口意业修行——“身语意业无有间断”,“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都是无穷尽的时间、无穷尽的空间啊,在无穷尽的时空里展开菩萨的各种善行,永远不休息。

也许有的人说,那多辛苦啊!这正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没有开悟的人,会觉得辛苦、觉得累,那是因为我们有所求,还有我执、我爱,所以我们在做那些事的时候就会累,希望早点结束,结束以后万事大吉,躺下来睡大觉。

开悟的人突破了我执,自他不二了,所以他终日行,尽未来际、念念相续不间断地利益众生、修行,同时又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高高山顶立”是他的自受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那样地自在、空阔;“深深海底行”是他的他受用,就是尽未来际广行众善、利益众生。念念不间断地“深深海底行”,同时念念不间断地“高高山顶立”,终日行,未曾行,这应该就是开悟之后菩萨们的境界。

我们要把心量打开,要发广大心、长远心。这个长远心不是今生今世,是尽未来际。真正地把这样的心发起来,说开悟、不开悟,都是多余的。

祖师爷讲了,我们什么都不缺,最后不过是瓮中捉鳖——瓮中何曾走得了鳖啊!就是那坛子里有一个乌龟,它跑不出来。你着什么急啊?不要着急,早晚的事。它本来就是你的,一直都是你的。这就需要我们发长远心、广大心。另外,信得及这个法,信得及自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修定者必须过好「三关」

初习定者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

禅者的心境

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

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为...

看见心的本来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

证悟的人有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个,就是打坐时自己的感受,这是最关键的;这个修...

在《六祖坛经》中参悟人生三重境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

请问这个是什么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

修净土法门的感觉---法师谈话实录

居士: 我现在还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观心的法门。后来我...

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

九种极好的补气补血食物

天凉了,不少人表现出怕冷畏寒的现象,其实大多是因为...

自己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父母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每...

如何忏悔才能让罪业清净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犯过错。我们自身缺点很多...

无心才能心安

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演讲,谈谈...

断疑生信—印祖讲故事

( 第一讲) 好,各位有缘,南无阿弥陀佛。 断疑生信,...

诵持楞严咒就是赚黄金

楞严咒是所有咒的咒王,作为咒中之王的楞严咒,修学诵...

烦恼来时提不起佛号该怎么办

问: 当烦恼习气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念佛心不强烈,甚...

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

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

回向是随时随地回向还是统一回向

问: 回向是随时随地,早中晚都回向,还是统一到晚上...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

常吃三种蔬果可护眼

在炎热夏季里,除了太阳镜保护我们的眼睛外,饮食调理...

杂乱垢心念地藏圣号,有功德吗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

常吃四种食物让你年轻十岁

1、南瓜 在食物短缺的年代,南瓜曾经当饭大显身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