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宣化上人:修行人的孝道

宣化上人  2011/0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今天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还是不应该孝顺父母?」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不应该孝顺父母。我相信任何人听过这句话,一定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话。你所知道的是人人应该孝顺父母,没有听过人说不应该尽孝道这句话,所以你觉得惊奇。若按照真理来讲,是这样的说法。若是站在「世间法」的立场来讲,当然应该孝顺父母。世间法是木本水源,应该慎终追远、孝顺父母、恭敬师长,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若按出世法来讲,我们努力修行,用功学习,发大菩提心,就是尽大孝,而不是小孝。此话怎么解释?因为修行有所成就,可以超度七世父母生天,所谓「一子成道,九祖生天。」这就是大孝。

孝有四种:一为大孝,二为小孝,三为远孝,四为近孝。什么是大孝?就是报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师长恩。什么是小孝?就是孝顺现世的父母,膝下承欢,令父母高兴。养父母的身、慰父母的心,也就是要恭敬父母、供养父母。什么是远孝?就是孝敬古圣先贤,效法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借镜;一举一动,作为圭臬。什么是近孝?就是除了孝顺自己父母之外,还要孝顺他人的父母,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有这种的思想和行为。

真正出世法,超过孝道,所以我方才说:「不应该执着孝。」若是执着孝顺父母,那就沾上情情爱爱的思想,就有妄念,终日念父思母,焉能修道?所以按真理来讲,不应该尽孝道。我讲这个道理,有人会懂,有人会不懂,所以大家要深一层研究这个问题。

现在的人心,一天比一天坏,品行一天比一天恶劣,所谓「人心不古」。为什么?因为世间人,本应该孝顺父母,可是他不孝顺父母。认为孝顺父母是落伍的思想,又认为父母养育儿女,是他应尽的责任而已。那么,他不尽孝道,是不是修行呢?也不是的。他真能修行,不需要养父母,也算是孝顺父母,这是尽大孝,将来超度父母生天。

他既不孝顺父母,也不修行,专造种种的恶业,将来一定堕落三恶道,毫无疑问。你们看!现在的青年男女,学下流的行为,不是杀人放火,就是奸淫邪道,无恶不为。觉得应该这样放荡不羁,以为自由。他认为人不应该孝顺父母,就应该学坏,这种思想,大错特错。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大致差不多是犯了这种通病。

修行人,虽然不孝顺父母,可是能拯救父母离苦海,生于天界。但有些人,既不孝顺父母,又不修行,终日做些不道德的事,有害于家庭,扰乱社会、国家,不得安宁。这是赔本的生意,越赔越没有底,前途不堪设想。这样胡作非为,乃是不可宽恕的罪人。

在前边所说的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专心一致修行,这是对的。既然不修行,也不尽孝道,这是不对的。这一点要弄清楚,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生命意义在于尽本分,发挥良能

人人都要感恩,珍惜时间与空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便当里的头发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

【推荐】怨自己的父母是最折福的

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汉字,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这个教字的...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

家人也是我们的福田

每次去寺里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功德箱,上面写着种福...

父爱如山

有一个名为父爱如山,影响你的爱的心理测试:一座很小...

这是大孝中的大孝

【原文】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

孝敬父母,这是头等大事

父母有生育之恩,有养育之恩。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所以...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地藏菩萨本愿经》 假设要...

宣化上人答问录节选

问:如何辨别善知识,恶知识?谁是真正的明师? 宣化...

众生的福报,随众生业而改变

在《法华经》里,诸佛就曾三变土田,把娑婆世界变成庄...

玉女献佛佛不纳,天魔证果须陀洹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观念如果是套...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怀

过去,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两军交战,二国战力相当,但...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

五盖

1.贪欲盖: 指贪爱五欲妙境,能使众生心性迷惑,令善...

人,这一辈子

人生短似起朝阳至日暮,又好像春花、夏夜、秋日、冬雪...

同时出生的人命运为何不同

问: 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

慧律法师《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

大安法师:贵贱贫富的原因

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

修禅要除去比较的心态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

念佛不妨碍我们日常的工作

念佛一法可以渗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里面,你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