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德光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找回曾经的幸福感

回想二三十年前的小时候,一毛钱一包的辣丝儿,一分钱一根的粘牙糖,我们吃的幸福感满满。一把冰糕棍,几块小石子儿,我们可以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是一个沙包、一根皮筋,或者一方粉笔绘就的格子,就能让我们沉醉很久。

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虽然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丢了。

各种新潮电子产品,新鲜劲儿一过就被放在角落吃灰;再好吃的东西,吃不上几口就腻了;再好看的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压了箱底。

一颗充满妄想的心,总想外求,求而得之,空虚;求之不得,痛苦。光阴年华,就这样一点点被烦恼吞噬了,当我们回头想找回我们的幸福感时,发现心已经迷失的太久了……

在这个社会,无论是所谓的底层、中层还是上层,每个阶层都存在自身的痛点。

底层人连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都无法获得保障;中层人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也面临孩子教育、生活环境等问题的困扰;上层人士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中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戾气越来越重。

地铁上经常看到有人因为拥挤而争吵甚至打骂,外卖因为一个差评就可以提刀砍人,还有各种路怒症……

有时不禁在想,这个社会怎么了呢?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五毒的侵害。

《佛说八大人觉经》有云:“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贪心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生嗔恨,如果愚痴不能觉醒就会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傲慢与怀疑使得各种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各种乱象的产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精神上却停滞不前甚至退后。

小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所谓成功学理论,好像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及认同感都是来自社会地位以及外在的物质财富。为了所谓的成功,每天疲于奔命,能够真正信任的人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钱、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可是真得到功名利禄后会觉得幸福吗?反而更加惶惶不安,唯恐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说,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从妄想和烦恼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本心。

真正的幸福,不是自身欲望达成的那一刻,而是一种意义的延伸。

幸福分为三个层次:满足、快乐、意义。满足是幸福最初始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快乐觉受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这件事意义的大小。

如果单纯是为了满足个人,那么这种幸福的感觉来得快去的也快;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幸福的觉受就会被无限的放大。

说到底,真正的幸福不是来源于外在的获得,而是内心深处心灵的滋养。如何滋养心灵呢?布施就是很好的方式,布施比获得更能得到幸福的感觉,因为帮助别人的时候首先温暖的是自己的心。

外在世界的物质是无限的,但是每个人能够得到的是十分有限的,当有限的获得与无限的贪心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痛苦。

因此,少欲知足的人往往更能够感受到幸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幸福感越来越低,有时候想想,好像什么都不缺,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得到。

佛经有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身体是无常的,财富是无常的,世界也是无常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既然我们都知道本性为空了,何必还执着外物呢?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外在世界的客观因素,比如环境不好、身体欠安、世道不公、经济衰退,很少意识到其实这都是心念在作祟。

即使有一天让你到一个现阶段各方面条件都令你满意的环境中去,过一段时间你仍可能会生出其他不满。因此归根结底,不幸福的根源是心念的妄想太多。

环境是共业的显现,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心,把控自己的念头,当我们随着修行的深入,逐渐能够达到境随心转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又可以找回曾经的幸福感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生活中明明有快乐,为何佛教只强调苦呢

佛教《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在六道...

参透人生便是禅

人生路上,一路走来,我有许多难解的问题,关乎心灵,...

自利利他是圆满成功的人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明续初心利群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说的...

吃葡萄的哲学

在一个果实飘香的秋季,一只老狐狸无意间经过一个四周...

证严法师:发挥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

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更痛苦

有一天我去法鼓山工地踏勘地形,一路上都有带刺的藤、...

人生有三样东西

1、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 咳嗽、贫穷和爱;你...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

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

抗癌防老高营养的茄子

茄子是一种古老的蔬菜,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有种植和使...

这样忏悔三次,因缘就会改变

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们...

你是人吗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

前世今生夫妻缘

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自己有时会想不通,为...

净土一门 九品往生

净土一门虽广摄诸根,咸登不退,而见佛久近,闻法大小...

为何叫「道场」而不叫「佛堂」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俗子时,曾堕入地狱。他在...

圣严法师:四重恩是哪四恩

在佛法上要报的恩有四种:一是三宝恩,二是国家恩,三...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

只有接受,一切才有开始

我从小喜欢思考人生,喜欢问很多问题。比如我常想,为...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佛教平常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称念南...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夜幕降临山际,临近夜晚,大家各自...

圣严法师《生与死的尊严》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

佛力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才是主动的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