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大安法师  2020/02/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应作何理解

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无所不住”?“生其心”是生妄心,还是生真心、佛心?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一句非常重要的经文了,也许是表达着《金刚经》核心的理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先我们要了解《金刚经》的理念是要破执著的。我们的执著一般是我执和法执。

我们业力凡夫的心是念念攀缘,有六根,就攀缘六尘;攀缘六尘呢,它就会产生六识;妄生分别,耽染,为什么我们会贪恋、执著?是由于把一切外境——六尘,认为是真实的。那这一念——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就会引发我们的执著。这种执著就使我们的心量狭小,就开发不了智慧。

那金刚般若是要了解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就不是本来就有的,自性本空。那自性本空,你知道它是假的,像《金刚经》后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我们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化、如影的时候,我了知它的空性的时候,我就不会去贪恋它,不去执著它。你破除了贪恋、执著,这就是无住——无所住。那无所住,你就住在哪里呢?你不执著,你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就住在般若的空性上。

所以“应无所住”,是要让我们贴近诸法的实相——就是它的空性。但是这种空性又不是断空、顽空,你还要“生其心”。“生其心”就是我们的愿心。我们庄严净土,修菩萨道,这样的善行你不能不去作。

《金刚经》不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四相就是“应无所住”。但是还要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其心”。

所以这个“住”的理解,就是执著。告诉我们,你不要去执著。你为什么会执著、贪恋?是因为你认为它是真实的。现在般若的经典告诉我们,一切法是不真实的,是缘起法,是如梦、如幻、如影、如泡的。我知道它的空性,当然我就不贪恋、执著它。你不贪恋、执著它,你就无住嘛!是这个道理。

但虽然无住,你还要“生其心”。其实我们有时候讲,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叫无住生心。因为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能念和所念孤明历历。你念这句名号,心就不再念五欲六尘;不念五欲六尘,就无所住;无所住,当下这句佛号又起来了,孤明历历了。本来我们的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由于这个佛号引发了我这个能念的心。这句佛号又能念出来——“孤明历历”,这就“生其心”。

所以能够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无住生心,就是行深般若般罗蜜,就是与我们自性的萨婆若相应,就是“潜通佛智,巧入无生”。就是这个道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工作和修行如何做到协调

问: 我先生做的是管理工作,压力很重,当他专注佛法...

圣严法师《如来也是如去》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

情急之下如何守住口业

问: 平时还好,但急了时很难守住口业。请问法师,您...

佛法是心法,是否就不能求佛加被了呢

问: 佛法是心法,不能外求,但是我们祈求佛菩萨加被...

爱什么就会被什么锁住

世人多认为佛法要无条件放下一切分别执着,是受到我国...

念佛念经持咒该如何发愿

问: 念佛念经持咒该如何发愿?回向给一切众生是否功...

星云大师《拥有与享有》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

不注重福慧资粮的积集可否往生

问: 有些人也深信切愿念佛,但不注重福慧二资粮的积...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我念弥陀佛念我,天...

一念至诚,必有所感

一念而飞一光,这是善导大师他所示现的,无论是中土还...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大悲愿心

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翻到第一编净土宗的成立。我们主要...

「淫」是男女间彼此欢喜,怎么会有冤呢

冤业有三:如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递相吞...

如何帮助家人

网友:学诚法师,请问如何帮助家人结善缘,学善知识,...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五台山

参拜大螺顶 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已经成功的拜上来了...

这样共修是否不符合净念相继

问: 共修念佛分男众念,四音后停下来后接下来女众念...

暗施慈悲与后人--白居易

中国古代信佛的官员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最具佛教...

每个月这十天做好事,功德都能加倍

佛还同时告诉我们,修十斋日,这是对没有时间修行的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宣化上人:天灾人祸的根由

杀业太重的后果,形成天灾人祸的因素。或者地震,或海...

老子论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

宣化上人:折摄二门

在佛教里,对人对事都要本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处理事...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