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2011/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1.生平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详。有一说云,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师见此情景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彩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象方消失。大师咨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头,然障缘甚多,未能成行。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师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彩云弥覆其寺,祥云中现出许多楼阁寺宇,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相高大,满虚空中。参与法会的人都清楚的见到,个个泣血顶礼,欢喜踊跃。如是景象持续了四个小时才消失。

大师于当晚,在念佛道场遇一老人,老人对大师说:“法师曾发愿朝拜五台,为何迟迟不行呢?”大师回答:“障难甚多,路途遥远,怎么去的了呢?”老人说:“只要肯下决心,道路遥远崎岖又怎能挡得住呢?”说完,倏然不见。大师又惊又喜,在佛像前重新发誓,待念佛法会期满,即当起程,纵火聚冰河,终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数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顺利。

大历五年四月五日,大师等四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寻至大圣竹林寺,看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端坐在讲堂师子宝座上,为众说法,历历可闻。大师向二菩萨恭敬顶礼后禀问:“末代凡夫,知识浅劣,佛性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菩萨回答:“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大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开示:“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后,菩萨为之摩顶,为他授记:“你因念佛,不久将证得无上道果,世间善男子善女人,欲快速成就佛道,应当修持念佛法门。”语讫,二位大圣互说偈颂。大师恭敬聆听,法喜充满,作礼而退。顷时,刚才的景物倏然隐去,大师心感悲戚,便在原地立了一块巨石,用资纪念。后蒙一老梵僧的劝告,将所见所闻宣示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庄严的寺庙,名为大圣竹林寺。

由是,大师精修念佛法门,用功尤勤,于并州行五会念佛法,教化信众念佛。德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谴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大师劝化之盛,遂迎入宫内,教宫人念佛。大师亦以五会音声曲调传之,敕号为国师。

大历十二年,大师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精勤念佛,在东台睹奇彩云光,文殊菩萨乘青毛狮子,当时天飘雪花,文殊菩萨的五色圆光,遍及山谷。其后销声匿迹,不知其终。

大师一生修持念佛法门,精进勤苦,有诸多殊胜之感应,不胜备述。并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问世流通。

2.思想

法照大师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会念佛的理念当中。五会念佛以《无量寿经》作理论基础。经云:“(诸宝树)清风时发,出五会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转至成佛道。”

大师传示的五会念佛法是: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五会念佛法,最初第一会平声缓念,引声唱六字名号,次第而高声急念。第五会,更加高声,唯速念阿弥陀佛四字。大师赞叹: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成就五分身法。

按大师自述,此五会念佛实系阿弥陀佛亲授。大师自述:照(法照大师自称------注)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精进用功。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弥陀佛所,法照白佛言:“有何妙法,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佛言:“有一无价梵音五会念佛法门,正与彼浊恶世。”言讫,彼佛国界,佛菩萨众,水鸟树林,皆悉五会念佛诵经,法照粗记少分。阿弥陀佛言:“汝但依此五会念佛诵经之时,我此国土水鸟树林,诸菩萨众,无量音乐,于虚空中,一时俱和念佛之声。”可见,五会念佛的音声旋律与西方净土的音声能产生同构共振的效应,诚为不可思议之法门。惜此五会念佛在末法只传五百年,现已绝响,亦是末法众生业重福薄所致。

大师的五会念佛体现了净宗以音声作佛事的特质。大师判言: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名号为佛事,音声语言与第一义谛无二无别。大师极力呵斥禅徒不拜佛,不立文字,以音声语言为执相等瞽论。若离念求无念,离生求无生,离相好求法身,离文字求解脱,是住断灭见,谤佛毁经,成破法之恶业,堕无间地狱。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母,诸三昧之王,此即诸佛共所印定,又名如来禅。大师破斥禅家偏见,与慈愍三藏之说,遥相呼应。

法照大师的净土思想亦极具深切的宗教情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恳切,感人良深,兹录二段赞文:“归去来,生老病死苦相催。昼夜勤须念彼佛,极乐逍遥坐宝台。”“归去来,娑婆苦处哭哀哀。急须专念弥陀佛,长辞五浊见如来。”厌欣心于净业成就关系甚密,法照大师言传身教,并以多灵瑞感应动发人心,作如来的使者,传布五会念佛,广度众生,其德业功行,实不愧一代祖师之荣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最珍贵最稀有的微笑

我在行医的路上,曾经遇到一位患者菩萨,他虽然是一位...

念佛就是无与伦比极为深妙的禅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

【推荐】往生的人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真正障碍往生的是带有执着性的妄想

诸位要知道在我们八识当中分成三类,第八识第七识跟前...

念佛当心存敬畏,立早晚课,读经看论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

妙华法师追忆「佛门三铁」

性空法师 大约是九五年前后,性空法师到中佛协,要求收...

【推荐】念佛人被人认为孤僻被嘲笑,该怎么办

问: 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请问,出离心...

信愿念佛,癌症痊愈

我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车祸失去...

中国佛教的十大宗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

佛陀座下的七众弟子

(1)优婆塞: 汉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

出家人的锡杖具有哪些含义

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

佛学常见辞汇(二画)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问: 去火车托运衣物,服务态度差到无所谓,被强迫保...

命运好坏,不需要问别人

有些人觉得自己命运不好,没有钱,贫贱难熬,身体有病...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宽容的最高境界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

触目遇缘无障碍

《五灯会元》卷一七中,祖心禅师有次在堂上讲道:「愚...

一代高僧古月禅师成就记

本典故系根据带古月禅师去出家的同参达本法师亲自宣说...

佛陀所说的孝道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

善能获五福,恶能感六极

我们常常讲五福临门: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

让孩子从小就播下慈悲的种子

在童年生活里,除了从小就成熟大乘佛性者以外,许多孩...

《黄帝内经》里的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都讲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