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积极向上的佛教

2011/0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神灵的国度。

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神祇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而又不能轻而易举就得到的,人们便把这获取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专司其职的“神”。大而化之,诸如皇天、土地神、雷公电母、山神、水神等等。细而论之,则如门神、财神、谷神、龙王、文昌、天仙、真人、仙姑、娘娘等等。这些神,是人们喜欢祈求功利目的主宰神。

佛教崇奉的不是神,不是仙,而是供奉自己的教主——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尊称为佛。次于佛的是菩萨。菩萨意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寺院内供奉的偶像,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如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大势至菩萨象征着喜舍;地藏菩萨象征着行愿;还有大家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更是象征着大慈大悲等等。总之,佛教的造像是道德和智慧的启发,不可与神祇相提并论,更不可瞎子摸象那样乱说是迷信。

其实,佛陀要求人们信仰自由,认为任何人皆可修正成佛,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只要人们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要做到这一点,全要凭自己身体力行。

世人供奉神祇,往往出于各式各样的贪执迷求。如财迷求神,是为了发财;婚迷求神,是想早得心上人;官迷求神,是想来个三级跳,坐直升飞机……

佛教则与此相反,认为世间一切皆有其因果规律,种什么因,便结什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告诫弟子们:“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观吉良日。”又说:“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所以,佛教是要求完美人格、德智并圆的宗教,是没有丝毫迷信的。近代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教是启迪人生心智的宗教。”他说得非常正确,佛教教义对人生的启迪之大,决不可与一般宗教同日而语。因此,多读、多看佛经,定获大利益。

二、佛教不是悲观厌世的

佛教主张信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名利、五欲六尘,是远而避之,决不贪婪。

因此,许多人便以为佛教消极遁世,与现代社会人们所积极追求的、进取的人生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佛教的宗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利群生。地藏菩萨发大愿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不怖地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无为精神,是多么勇敢伟大呀!在许多经典中都体现了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佛陀说:“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

佛经还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天,森林里燃起了大火。林中有一只山鸡,勤身奋力飞入水中,让水浸湿其羽毛,然后飞回森林中去扑救火,火大水少,鸟儿飞来飞去,异常疲劳,但不以为苦。天帝看见了山鸡的作法大不以为,山鸡回答说:“树林是天下众生赖以生息之所,我不救谁救?”天帝说:“凭你这样救,救到什么时候?”山鸡说:“以死为期……”

这个故事所体现了佛教的进取精神,难道还能说,佛教是消极的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说过一段话,他说:“对于不了解佛教的人来说,佛教是一个远古的宗教;对于了解佛教的人来说,佛教是一个进步的、给人以希望和启迪的宗教。”一个没有教条的、充满哲理、伦理、至善至美的,而又永葆青春活力的佛教,必然能引导人们去寻求自我解脱,努力达到完美的人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文珠法师《心灵的世界》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共聚一堂,讨论佛法,首先要多谢志莲...

老实地学佛,不学奇奇怪怪的东西

我希望各位学佛的人,都要老老实实地学佛,不要学一些...

佛教小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佛学常见辞汇(四画)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

念佛与念观音菩萨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慈悲的一面,寻声救苦,拯救众...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义

出世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

为何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

摩诃迦叶为了要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

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推荐】家里有这种情况,赶快给他念经做好事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

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有些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比如说无常。常...

一念因果一念觉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

为什么不把钱布施给穷人而去建寺呢

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把钱布施给穷人,而去建...

那个总担心你吃不好饭的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朋友在几年前讲的,我却一...

首富只靠一粒米

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

【推荐】正见--以观念改变心行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

最受益的还是自己

我们经常讲以戒而安。为什么要有戒律?任何一个国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