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若明一切境界都有前因,则自然能够放下

虚云老和尚  2020/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若明一切境界都有前因,则自然能够放下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譬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见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

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

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签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摊摊来索命,遂欲逃遁。

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宿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亦即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

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股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

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界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虚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为何有时修善反而痛苦会加剧呢

这个地方问题来了,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有些人...

吃动物的肉,迟早要还的

业障越来越重,智慧就越来越薄,福报就越来越浅。于是...

杀生之业这么可怕,还可不戒吗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金刚经》说:是法平...

规范身口意三业

敬畏因果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身业不能去杀生,...

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

因改了,果自然也就变了

我们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未得到的东西非常想得到,已...

因果面前众生平等

幸福快乐之因叫善,烦恼痛苦之因叫恶,珍爱生命是幸福...

转变和超越因果

因果有很多种,总结起来就是十种善业,十种恶业。十种...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随烦恼二十:言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

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

如何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呢

什么是慈悲心? 网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心?如何升起...

这十种念佛,就是利用种种习性来入道

(上)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继续讲第九修持门的净...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原谅别人等于解脱自己

我的一个朋友,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愤怒、沮丧、仇...

贪欲之心永远也装不满

佛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遇到各种烦恼和痛苦,是因为...

放逸的祸害

过去,有一长者专门将牛乳熬煮成香醇味美的酥油出售,...

【推荐】林清玄:再艰难时也不要失去对人生真实价值的认知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

圣严法师:奉献越多,成就越大

有位居士来见我,因为他觉得老板给他太多工作,对他不...

不发心成佛我们怎报父母恩

一切菩萨都是发了心的、正走在成佛路上的人;已经达成...

星云大师:为信徒添油香

我经常在弘法途中顺道巡视佛光山各别分院。有一次,到...

为什么想要修行的时候业障就来了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