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妙境法师:如何得观音菩萨感应

妙境法师  2011/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狱,恶鬼,畜生世界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有严重病痛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人的境界来说,如果有严重的病痛,这个病痛扰乱你的心,你要念观世音菩萨,是很难念上来的!除非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就能常常地静坐,有戒,定,慧的功德,重病来时,还能心有余力,很从容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是念经,念咒。若平常的修行不够,有严重的病痛是,念菩萨名号是有困难的。所以,这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是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

天上的人呢?天人的快乐太厉害!欲界天的五欲乐胜过人间,特别地迷惑人,…色界天以上的众生有高深的禅定,他们感觉到这样就很好了,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做什么?因此,也是不容易!

然而,也有些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没能得解脱。这应该怎么解释呢?那就是你没能一心称名,没能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关系。

《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受诸苦恼,是因为我们有罪业,造了杀害生命,说谎骗人等杀,盗因,妄各式各样的罪过,或者说是十种恶业,种种的恶事。我们的罪业大概地说,分成两类:

一是定业。我们在造罪时,明明白白地去做这件事,做成功了,心里还很欢喜,那这件罪过就是定业。是决定要受果报的!

二是不定业。如果造罪业的时候,心里不欢喜,但还是勉勉强强地做完了,又生后悔,这个罪业就不一定得果报,称为不定业。

若造的是不定业,虽不一定得果报,可是也不一定不得果报:当得果报的时候,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容易得解脱!若造的是定业,当定业发生作用,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难一点,也就是不容易得解脱!所谓不容易得解脱,就是你不容易一心称名;既不容易一心称名,也就不容易得解脱,可以这么解释。

这件事我们说得浅一点,不要说得太深。譬如我们信佛的人,买花,买水果供养佛菩萨,向佛菩萨祈求平安,保护我的儿,我的女怎么怎么好,等等。我们想一想,这种情形如同我们有了困难,就送红封,送礼物给正在政府做官的朋友,对他说:“请你帮帮我的忙!”这意思差不多是相同的。而我们人世间的凡夫有贪心,有嗔心,他得到利益的时候,就可能随顺你做这些事情,满你的愿。但是,佛,观世音菩萨是圣人,不会因为你买个水果给他,他心里欢喜就帮你忙,和我们凡夫不同。这样说,当我们向菩萨有所求时,既不用上香,也不要买花,果供养,就这么向菩萨有所求,这样好吗?其实,也不是这么说。

这其中的道理,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污浊,这个灵明的心,在色,香,声,味,触法上活动,不是贪,就是嗔,痴,乃至疑惑,高慢,种种的烦恼缠扰其心。当我们想拜菩萨,拜佛,去见佛菩萨时,我们的心还是很污浊,很污秽,和佛菩萨距离很远很远的。这样的情形,你想求佛菩萨帮忙,转变你受诸苦恼的遭遇,很不容易啊!

第二,我们是因为有罪而受诸苦恼,这是有因就有果。佛菩萨难道不讲究因果吗?“好,你做很多恶,不要紧!我能叫你不受报。到时候,你给我买点水果,香花,我就让你不受苦!”佛菩萨会说这种话吗?若是观世音菩萨这样讲话,就等于叫我们造罪了,那么这个恶人会说:好啊!那我就造罪,反正到时候我一念观世音菩萨就不受报了!可以这样吗?

这个问题怎么讲,我姑且解释一下。

刚才说,买花,果供养佛,或者向佛菩萨礼拜,磕头,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就是当我们的内心受诸苦恼的时候,心就不清净,就有种种的烦恼,业障污染这个清净心。但是,当我们向佛菩萨供奉---有花供养,或果供养,或者礼拜佛,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就是能发出来清净心!你若买了花,把它整理地清清净净,整整齐齐,很庄严,很有次第地插在瓶里供佛,这时候你心里也很诚恳地拜佛,清净心就发出来了!

清净心如果能发得长一点比较好。譬如我们拜佛一百零八拜,拜观世音菩萨一百零八拜,或者念观世音菩萨十万声,念大悲咒十万遍,这表示你发出清净心,诚恳心的时间长一点。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呢?你这清净心一出现的时候,对于那个令你受诸苦恼的罪业,就有点障碍了,二者是不相顺的。在这个时候,佛菩萨的神通道力,能从这个地方把罪业回转一下,你受诸苦恼的果报就皆得解脱了。

如果,我们的清净心,诚恳心发不出来,佛菩萨无可奈何!

我另外说一句话:佛菩萨不等你念佛,拜佛,也不等你买花,买水果,也不需要你念大悲咒,就有慈悲心愿意来救护你,但是不能救护!

非要你由礼拜,供养佛,或者是念经,念咒,或是念佛菩萨名号,你的清净心发出来了,这时候佛菩萨的大悲心与神通力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回转你的业力,使你“受诸苦恼,皆得解脱”。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拜佛是心也散乱,念观世音菩萨心也散乱,佛菩萨是很难救护我们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一心称名,皆得解脱!”我们是可以向佛菩萨有所求的,但是我们本身应该要“一心称名”,要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心散乱就不行!

在这里的经文中,没有分别是定业或不定业,但是,从中国佛教念观世音菩萨求救护的事实上看,有的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间不久就得解脱,向菩萨有所求的事情就满愿了;而有的人需要念很久才可以,时间的长短有差别。所以,前面解释”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时候说过,平常要多训练念观世音菩萨,受诸苦恼的时候才能念观世音菩萨。因为,平常有这个训练,当你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容易一点。如果平常完全不训练,等到有苦恼的时候才念观世音菩萨,是很困难的!

应该在家里供观世音菩萨的像,无论是纸绘,木雕,泥塑都可以,并以香,花,蔬果等,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磕头,礼拜观世音菩萨。礼拜时,应该先沐浴,穿上清净的衣服 。

礼拜的时候,应该要明明白白地观想:“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恭敬地顶礼。同时心里要想:“观世音菩萨真实的在这里!”如果你认为在这里的只是观世音菩萨的像,那还差一点。

拜下去以后,你心里面称念名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一句,或者念二句,三句,然后站起来。

然后,你可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想求什么就说什么。或者是什么也不说,拜下去的时候只是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三句,五句,然后站起来,再磕头。不论说与不说,心里面要明明白白的: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再拜下去。如果你只是面对一尊雕像,礼拜的时候,拜什么?这是什么像?自己迷迷糊糊地,拜下去以后,心里面什么也没想就站起来了,这可能也有恭敬的意思,但是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作功德时,心里要明明白白的。

在前面讲定业,不定业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造罪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很欢喜地把这件恶事做完了,一点也不后悔,这种罪过就叫做”定业”做功德也是一样要明明白白的---我们现在向谁磕头?向观世音菩萨磕头,拜下去也是要明明白白的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你有所求,也明明白白地向观世音菩萨说。

如果完全不这样想,只是身体拜下去有起来,那就不太好。尤其是当你有所求于观世音菩萨,想求男,求女,更应该很诚恳,很明白的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的时候,也要尽心。譬如供养花,你很欢喜的把花买来,把它修饰一番,弄得很有次第,很庄严的供养观世音菩萨。或者供果,必须先洗干净,用盘子把水果摆好,恭恭敬敬地供养。然后可以上一炷香,但不需要烧太多的香。另外,还应该常常地清洁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桌台。有的人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供桌弄得很脏,屋子也不打理,那怎么可以呢?所以,你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求了很久都不灵,要反省一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送画观音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

开愿法师:念经需要持五戒吗

问: 请教师父,诵经人是不是必须持五戒?有人说如果...

星云法师《家中的佛像与香炉应怎样整理呢》

家中佛堂的设立,是遵照佛陀的遗教,可在家中礼佛及早...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原文: 唐抚州刺史妇祖氏,皈敬地藏大士,信心真切,惟...

念佛法门如何取验方为合法

问: 《净土或问》中云:既学专修,当求灵验,虽在目...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何在

网友:师父,我一直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可是最后我想到...

过午不食有何好处

问: 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

信愿称名退病魔,皈命弥陀获新生

病苦缠身寻出路,亲近弥陀获新生 李忠生居士,1963年生...

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

佛教不是宿命论,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是困难,是要人...

晨朝十念法只可以早上念吗

问: 晨朝十念法只可以早上念吗?或者早晚都可以念?...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

《易经》智慧:人的命运,藏在这三个字里

时因时乘变,待时而飞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

每一天都要能够痛念无常

深信因果,一方面是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深是指深...

人生如棋,如何落子无悔

我们从祖师语录里能够看到,禅心从来不会停留在对过去...

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

念佛法门的关键在哪里

佛陀宣说神咒以后,佛陀没有亲自去救阿难尊者,佛陀命...

人与人之间的5%差别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

圣严法师《结真正的善缘》

教中有「结缘」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

自己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对于我们这一期生命乃至未来的生命,唯一的意义就在于...

养好精气神要做到「三寡」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

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养生

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而且遍地宣传健身养心的方...

宣化上人:烦恼即菩提

佛见一切众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所以才发心出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