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

慈舟法师  2011/1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弥陀佛是总相,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念普贤行愿品,即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

何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呢?在十大愿中,

一者、礼敬诸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岂有不礼敬的吗?

二者、称赞如来。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无量光。念阿弥陀佛时即是称赞佛无量寿,无量光。世间法都是有量的,岁数最大不过六七十岁。赞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记得礼记赞人高寿,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到一百以外,就无赞词了。所以说世间人的寿是有量的,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寿。又世间上让人占得好处,人必称赞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光,同时所占的光,也更广大了。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法供、有财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赞佛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法供养”。又既以念佛为法供养,岂无一香一花为“财供养”吗?

四者、忏悔业障。五停心观中所提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故知念佛即是忏悔业障。忏悔有三种: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三者、无相忏。取相忏者,念佛感应道交,得见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显加、有冥加,纵未见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忏者,犯戒须向大众僧求忏悔,以同名同号的佛很多。念一阿弥陀佛,即是向无量无数阿弥陀佛前求忏悔。亦通无相忏,法性无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与诸佛法身相应,亦与己之法身相应。清净法身,一法不立,故契无相理,即得消灭罪障,故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无相忏即实相忏,实相无相,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三种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念佛法门,系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称赞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依教奉行念阿弥陀佛,岂不是随喜功德吗?

六者、请转法-轮。念佛就是请佛说法,求见相好,求见光明,也就是请佛说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机则显,无机则隐。能念得感应道交,就得见佛,就能闻法。念佛时岂不是请转法轮吗?

七者、请佛住世。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

八者、常随佛学。佛以因感果,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一切佛皆以普贤行为因,故普贤行为诸佛普因。又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岂不是常随佛学吗?

九者、恒顺众生。常顺众生性,不顺众生相,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恒顺众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弥陀,故自性弥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无量寿,同一无量光,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含灵,皆具佛性,岂不念佛即是恒顺众生吗?

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行具足无量福德,故云殊胜。六道众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圣人沉溺变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胜行,普为众生回向,生佛净土。约事相说,无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处处总成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虽说生西方净主,亦不出华藏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念佛具足十大行愿。若能读普贤行愿品大乘经,又能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当然上品上生。若不认字,不能读诵大乘经典,专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决定往生。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以清净心念十念。若心不清,一边念一边又打妄想,那么,想往生恐怕没有那样容易。所以念佛要口里念著,耳朵听著,心里记著,三业清净,字字分明的念,就会离苦得乐,决定生西。说多了打闲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齐念佛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念佛人不能完全废掉兼修众善

印祖建议像我们这种程度的人念佛,也不能完全废掉兼修...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

我们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名号的功德,简单的...

怎样对待历劫的冤亲债主

有冤亲债主乃至无量的冤亲债主,这都是正常的。那么我...

欣往西方 厌离娑婆

阿弥陀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

「厌离」为我们的心加了保护层

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对现在的生存状况更要有种敏锐的...

不期无常到,君向何处去

二?一三年旧历新年之后,我先后遇上三位有缘老人去世...

学佛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

娶妻首重贤德,而不是相貌

有一次我在大学里讲两性关系,讲了半天,有同学说:蔡...

三种念佛方法可对治妄想

这里有几种念佛方法,都可以对治乱想,防止思业。我今...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

虚云老和尚的「大乘三大部」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

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

【推荐】行善夹带名利心,便是三途种子

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讲到我们有很多很...

幸与不幸是取决于自己的看法

幸福与不幸、痛苦和快乐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不幸与痛苦...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利益

我们看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

净土法门为何既不是自力,也不是他力

今天我们依然是讲净土缘起的第七门,就是为什么说净土...

清理七情六欲的绊脚石

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修道,一...

【推荐】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内心的影像

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功德利益

(1)菩萨现身冥中加被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自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