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南怀瑾的「子午觉」

2011/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现代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持正常体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有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则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怡然得享高寿。他就是现已92岁高龄的名人大儒——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是誉满海内外的“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著述颇丰,有《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小言黄帝内经》、《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等数十种,有人对他著述讲学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仔细推究,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1点)和午时(11~13点)。他一生睡眠甚少,却精神强健,奥妙全在坚持“子午觉”。

何谓“子午觉”?简言之,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南怀瑾曾经“语出惊人”:“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正子时,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南怀瑾看似“卓尔不群”的睡眠理论,却并非空穴来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而白天午时,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称为“合阳”。《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午时是人体“阴阳交替”之时,适合卧床休息,以利于“养阴”和“养阳”。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它告诉我们:子时胆经当令,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入眠,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则气色青白。如果胆汁新陈代谢长期紊乱,则易形成“结石症”。午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子午流注”理论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子午觉”对人体的重要性。

虽然南怀瑾的“个体经验”未必能成为普罗大众的“共同经验”,但他平生钟爱“子午觉”的做法,确能给人重要启示: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只有遵循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进入健康佳境。

部队有着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但少数青年官兵和机关人员仍有熬夜的不良习惯,经常打乱“生物钟”,错过“子午觉”。长此以往,必然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为自己的健康“储蓄”,“子午觉”良训需谨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观

罗明山是四川省绵竹县有名的老中医,他在114岁时仍然身...

为什么有些人一修行就犯困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

懈怠懒惰的根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贪爱舒适快乐的感受,有时候贪爱睡眠...

读书比滋补营养更上一筹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的方法很多,有一种最简单...

圣严法师:失眠应该怎么办

问: 古代有位高僧曾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睡觉的诀窍

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后,晚上入睡时,姿势应像佛陀...

切勿为了睡眠,将一生空过

佛陀教诫,「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昼」...

应对冬季手脚冰凉

冬季,很多人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如果长时间手脚...

你为什么不快乐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幸福不...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

消除世俗心生起清净心

许多人虽然人进入了佛门,但心很难进入佛门,世俗心特...

梅光羲居士《心经》浅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

智慧与禅定者易生净土

因智慧能断疑故。 这智慧不是说我们高考能考一个很好的...

为什么身体是最大的谎言

为什么说身体是最大的谎言?因为身体仅仅是灵魂的载体...

死亡的大军是你的亲戚吗

再倾国倾城的美貌,终有老态龙钟的一天;再丰盈的资财...

念阿弥陀佛的利益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

小路的思维

你走在大路上想到的事,大多数人都想到了;你穿越在小...

正如法师《佛教对饮食的看法》

经文: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正见

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 因为我们...

妙莲老和尚《五戒是良师》

(一)五戒是良师 一、众生受戒入佛位 诸位善男子、善...

顺境时要收心,逆境时要放心

我们的心总是随着外在的境界转变,或者喜欢什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