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泰国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开示

阿姜查  2010/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为了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有也找不到。

★惟有当你能够使你的心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

★无论你多喜欢某件东西,你都应该反观它是不稳定的(无常的)。

★你说:「别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够阻止会破碎的东西不破吗?如果它现在没有破,它未来也会破;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别人也许会;如果别人不打破它的话,也许鸡会啊!佛陀说,去接受这个事实,他洞澈了这些事物的真相,视这个杯子如已破碎了。不论你何时使用这个杯子,都应该反观它已经破碎了。你了解这点吗?佛陀所了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见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时间到了,就会破碎。增长这种的了解,利用这个杯子,好好照顾它,直到有一天它从你手中脱掉,碎了。没事。为什么没事呢?因为在它还没破碎之前,你已看到它碎了。

★有时候,当你托钵回来,会在食用前先做观想,可是你定不下心来,你的心像疯狗一样,口水一直流,实在饿的要命。有时你甚至都不观想,就狼吞虎咽起来,那便更是个祸害。如果心不静下来和耐心点的话,你就将钵给推开,不要吃。训练你自己,激励你自己,那就是修行。

★你必须训练自己,不论你决定在什么时候起床,那么,时间一到就马上起床。有时你会做不到,在你一醒过来,就告诉自己:“起床!”而却一动不动。你必须向自己说:“一、二、三,假如数到三我仍起不来,就堕地狱!”你必须这样来训练你自己,当你数到三时,你一定会起来,因为你害怕堕地狱。

★如果你见不到苦,就不能了解苦,如果不了解苦,就不能解除苦。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苦。即使你坐飞机逃避,它也会和你上飞机;假使你潜入水底,它也会跟你潜入水底,因为苦就在你里面。

★在这世上的一切众生,除了被苦所折磨外,没有别的了,只有苦在干扰心。学习法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摧毁这个苦。如果苦生起,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它,不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意志力、财富和地位来控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假使我们不彻底了解苦和苦的起因,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思想或世间的财富来和它交易,都是没有办法的。惟有透过清明的认知和觉醒,透过知道它的真相,苦才会消失。

★我的新弟子最大的问题是,对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与意见,关于自己、关于修行、关于佛陀的教导。很多来到这儿,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富有的商人,或大学毕业的老师或政府官员。他们的心充满了对事物的意见。他们太聪明了,以致不听别人的话。就好象杯子里的水,如果杯子装满了肮脏、发臭的水,那是没有用的,惟有将旧的水倒掉之后,杯子才会有用。你必须空掉有意见的心,那么你才能明了。

★佛陀知识不是世俗知识,而是超越世俗的知识,一个全然不同的方向。

★当国王进入佛门时,都必须舍弃他以往的身份,不能带着他世俗的事物到出家生活里来耀武扬威,不能带着他的财富、身份和地位到出家生活里来。修行所关切的是舍弃、放下、根除、止息。你必须了解这一点。

★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识知道不多的人较易于修行。

★你必须除去你的聪明才智,如果你认为你比别人优越,你只会痛苦而已。

★你会以为森林中的一棵小树和其他树的高度和直度不一样而苦恼吗?这是很愚痴的。不要评论他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须去背负期望他们都全部改变的负担。

★如果我们依真理来看,不故意美化它的话,我们会看到那身体内部,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于是厌离心就会生起。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说我们仇恨这个世间或任何事物,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逐渐放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每个人的生和死,别人都替代不了

五祖寺老首座照勤老和尚走了。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

弘一大师《经典法语集》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

格言联璧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

改变你一生的一百句至理明言

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2...

海涛法师《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 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

梦参老和尚30句法语开示

01、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

晴日集

【存养篇】 一、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

一切修行人必读——印光大师悲心慈语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

如何做到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问: 要想成为自己人生的大赢家,该怎么做?现在的生...

妙祥法师: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佛的戒律上是不允许学佛人算命的。虽然有一些书也写了...

人生有三愿就足已

台湾清华大学的赖建成教授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说人生有...

游名山不愿西方

【原文】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贤在,游普陀...

畏苦勤念佛 安详离娑婆

我们最初来到世间是一个人,最终离开世间也是一个人,...

临终接引愿对我们非常重要

勤修我皆接引愿,亦称临终接引愿。这一愿表达的是:十...

三则高僧感应事迹

疠疾获瘳 齐代高僧僧远法师,常住梁州薛寺。法师平日不...

星云大师《生死泰然》

死亡是历来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的进步,生死...

能否「带业往生」,该怎样「带」

如果业障不消除,你一事无成。有的人说带业往生;有的...

珍惜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在《百喻经》中,有一篇《猕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说的...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正确人生观的因 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百丈禅师的从林二十法则中说:从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

此乃往生之要关,诚念佛之妙诀

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不易念。 西方极乐,谁不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