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义

2012/06/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称为袈裟。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法,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中说:“谓一类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戒律中并且对其形式、大小、颜色、缝制法、穿法等皆有所规定。

关于比丘常应随身携带三衣一钵之事,《摩诃僧祇律》卷八中说:“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亦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帜,钵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应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称衣钵。至后世,比丘临入灭时,常将此衣钵传与门人,作为传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称呼主要弟子为“衣钵传人”的称谓。

兹介绍三衣如后: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及劂修罗,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颇有异说。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衣,以别于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由相裁制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载,佛鉴于比丘众渡恺河时现杂乱相,遂制三衣之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则载,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讥嫌,故佛制比丘须著三种坏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为非法,应破坏之,染成茜、泥、木兰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数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则大衣二重、余二衣一重;若属故衣,则大衣四重、余二衣二重;若新故两者并用,则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两种力量会让正法毁灭

两种力量会让正法消灭,会消灭正法,两种力量: 一、恶...

偷盗寺院常住僧人之物果报极重

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方等...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这是和每一个出家人紧密相关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特...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参禅人,要知以禅为道,办道即参禅是也。此一大法,尘...

阿罗汉的三个含义

《疏》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义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锡杖的功用与表法意义

锡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比丘行路时应当携带的道具。...

十大因素让僧人们健康长寿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

出家人姓「释」的由来

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人们按照中...

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

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

邪淫的六种情况

大概地说,邪淫就是与夫妻以外的人发生不净行,但是详...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从不寂寞

我从不寂寞。寂寞的人不了解内在原本是完美充实的。你...

得失坦然,进退淡然

得失坦然,进退淡然是我们共同的人生追求。 坦然是一种...

亲近这十种善友能得利益

那么这八句我们看看,第一句亲近老成 ,就是亲近善知识...

两种十念法

十念法要辨识一下,有两种。 一种是慈云遵式提出的十...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忍」为成佛第一行

法锦自言性多瞋习,老人因以方便调伏,而示之以忍辱法...

戒邪淫方法

果卿居士曾经提到过,要戒除邪淫有时候仰仗自力还是不...

天竺高僧善无畏

善无畏,是大唐盛世来自天竺的一个高僧,深受唐玄宗李...

念佛人为何多是老头老太太

问: 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

如何行走出家路

一、酸甜苦辣荣辱毁誉 要能苦、能乐,修道人要有苦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