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88.7亩,校舍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602万元,馆藏图书277.2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8.27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设有17个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4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157人,专科生309人,硕士研究生1051人,研究生班学员2000人,留学生572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生20080人。 学科专业合理。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开设有6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开设了广西第一个本科空乘专业方向。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10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具有正高职称136人,具有博士学位142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广西青年科技奖1人、广西五一巾帼标兵1人、八桂名师称号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1人、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7人、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13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4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4个;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个、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 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4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全国教学软件大赛奖励196项、全区教学软件大赛奖励77项;自治区级教研教改课题139项,其中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8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1项。学校获广西教师教育研究课题26项;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2项;广西教育科学应急研究项目1项;广西教师工作重点委托课题1项;广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项目1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25项。 学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不断提高,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办学新模式;积极开展四年一贯制和“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1个、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纵横向科研项目974项,总经费11312万元,年均科研经费2828万元。获国家级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104项,厅级和校级项目430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共4777篇,其中被SCI收录184篇,EI收录20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26部。获得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项,其中获得广西社科一等奖3项、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被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广西优秀期刊,哲社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秉承“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本专科生参加全国和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2914个奖项,其中,全国特等奖8项、一等奖76项、二等奖185项、三等奖364项,全区特等奖28项、一等奖153项、二等奖348项。获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0项。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自治区先进班集体15个;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近5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于全区高校前列,连续九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先后十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师德论坛”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水河”网站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创办校级学生社团34个,5个社团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田径、篮球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学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和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广西高校首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学校长岗位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广西幼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等,成为引领与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广西-东盟国际教育合作框架,在校内建立“泰国语言文化中心”,在印尼等东盟国家建设“汉语中心”、“汉语教育实习学校”。积极开展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与澳大利亚教育国际集团合作成立“中澳学院”,与广西侨务部门共建“广西华文基地”,新增国外合作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20多所。学校被授予“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 、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绿色大学等荣誉。
http://www.gxtc.edu.cn - 2014-07-22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培养警务人才的全日制公安高等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安院校。建校65年来,学校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安政法战线培养、输送了3.5万余名毕业生,培训在职民警30余万人次,被誉为“警察的摇篮、警官的熔炉”。 学校占地面积为713亩,校舍建筑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分为浦东、莘庄两个校区。目前,学校主要承担全日制第二专本科教育、新民警初任培训、领导干部培训、民警专业培训,以及受公安部委托为境内外警方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等各项教育训练任务;同时,强化公安“智库”作用开展公安理论与实战研究,并作为市局机动部队承担应急处突任务,还依托公民警校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学校校长由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白少康同志兼任。学校党委书记、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由市公安局政治部分管教育训练工作的领导担任。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人,其中教官教师284人。全日制第二专本科学员1852人,其中第二专科学员1732人、第二本科学员120人,每年培训在职民警1万人次以上。目前,学校主要开设侦查、交通、巡逻、治安、社区、特警、监管等13个专业,校内建有模拟指挥中心、模拟派出所、模拟监所、模拟地铁等29个实训设施,校外选建20个学员实训实习基地、400个基层实训实习点,聘任带教民警4200余名。 作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迈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秉持“托起公安工作明天”的校训和“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的办学思想,贯彻“质量兴校、特色立校、改革强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深化公安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办学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一体运作、三级联动”的管理运作体系,创新“依托社会、育用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引智借力、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方式,打造“教官主导、三者合一”的双师师资队伍,拓展“服务公安、服务社会”的多重办学功能,有效提升了上海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为上海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内涵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获得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拥有2名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4名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东方学者、2名海外名师,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安高等教育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在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和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中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三连冠”。 学校的改革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教育部的肯定。2007年以来,公安部在学校分别设立了“全国公安师资培训基地”(全国唯一)、“外警培训基地”、“公安民警心理训练上海实验中心”和“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等“五大基地”。这“五大基地”已为全国同行举办各类培训班70余期,培训公安业务骨干和骨干师资5100余人次,为东盟10国、中东地区、非洲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境外警方举办培训班30余期,培训高级警官560余名。2010年11月,学校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12月,公安部、教育部将全国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学校。 2009年,孟建柱、韩正等领导莅临学校视察,孟建柱同志肯定学校:“是一所勇于改革创新、公安特色鲜明、办学成效显著的公安院校,为我国公安教育全面走上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勉励学校:“始终成为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排头兵、领头羊”。
http://www.shpc.edu.cn - 2014-07-22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诞生于2005年。原名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她是顺应文化艺术发展的世界潮流、时代呼声的产物。作为上海唯一的综合类视觉艺术高等院校,她将引领大视觉的艺术概念,构筑大视觉艺术创意的平台,按照“忠诚、卓越、创新、和谐”八字校训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作为以新理念、新体制、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新型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致力于探索贴近产业、融入社会的开放办学模式和产学合作、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SIVA网站是展现这一探索的窗口,也是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监督办学的门户。 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SIVA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http://www.siva.edu.cn - 2014-07-2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建于 1952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体育学为特色,具有教育学、文学、管理学3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在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2个。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教学名师4人。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建立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创新攻关服务相结合,坚持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科科研能力。目前已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对抗性竞技运动和游泳等项目的奥运会科技攻关和服务,研究成果“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竞技体育对抗性项目致胜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与学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直接相关,获得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依托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民体质网”和“上海市民健身热线”,研究成果“上海市民体质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依托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赛事运作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完成了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并被国家统计局采纳用于全国体育产业统计。 2008年至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年均立项科研经费1328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授权知识产权53项。在SCI、S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在全国同类体育院校中居于首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年在国内同类期刊评比中排名第二。 近年来,学校按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总体原则,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内唯一的办学成果,率先成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国乒乓球学院;率先创办了国内唯一一本国际发行的体育类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率先建成了国内唯一的、由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体育科技示范园”;率先建设了国内唯一的中国武术博物馆。 竞技体育方面,学校曾获得2枚奥运会金牌、3枚奥运会铜牌、25枚世界锦标赛金牌、38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3人3次打破世界记录、2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为上海市获得了15枚全运会金牌。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 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已为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培养了全日制留学生260余名。“十一五”期间,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美学校体育合作研究中心、1个中欧比较体育合作研究中心。聘请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的体育特使奥吉等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海外专家学者担任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以项目研究为平台,正式聘请了2名海外名师,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1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3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芬兰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5人在亚洲体育科学理事会、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协会和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兼职,6人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高等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把握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有利契机,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师生终身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http://www.sus.edu.cn - 2014-07-22雄县钱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雄县钱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位于中国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装印刷基地雄县。公司主营产品:背心袋,购物袋,连卷袋,塑料包装袋,撕拉袋,无纺布袋,纸包装袋,垃圾袋,面包袋,自封袋和BOPP包装袋,是一家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性企业。公司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竭诚欢迎广大新老客户前来洽谈合作!
http://www.qianfengsuliao.com - 2014-07-22淄博祥顺不锈钢销售有限公司
淄博祥顺不锈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不锈钢材料销售、不锈钢材料加工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中厚板及薄板裁剪整平机和等离子切割机、金属锯床等设备,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客户所需的尺寸、厚度、表面、材质等特殊要求的不锈钢材料,公司所有材料均可切割销售加工.各种材质及规格 的不锈钢封头公司也可按要求订做 。并拥有专业的物流配货,以确保及时、准确、优质的为客户服务。 简介:我们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我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 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欢迎各位来参观指导工作,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或者有任何的疑问,您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或直接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会第一时间及时与您联络。
http://www.xsbuxiugang.com - 2014-07-22长春工业大学高新校区-公办全日制自考本科学校招生网
长春工业大学高新校区为长春工业大学19个学院之一,起始于1980年,主要以全日制自考本科闻名吉林省。多年来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已经成为长春工业大学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春工业大学高新校区是吉林自考指导委员会批准的自学考试的试点单位,现开设二十多个自考本科专业;为了让更多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完成大学梦想,我校还筹备了一个全日制自考助学校区--长春工业大学高新校区高新助学校区,单独开展全日制教学管理工作,本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多媒体阶梯教室,标准化四人间公寓,地址位于长春高新大学城,与吉林大学本部相连,共享大学城校园基础设施。 学院以规范的教学管理,规范的学生管理和规范的生活服务管理确保办学高质量运行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长春工业大学高新校区设备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已经启用,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办学条件不断加强。长春工业大学高新人为成为全国一流的全日制自考院校努力奋斗。
http://www.ccuzk.com - 2014-07-22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是由兰州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2月被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2010年7月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品牌年度总评榜颁奖盛典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年会上,学院荣获“2010科教中国行•全国十大先进独立院校”称号。 学院目前有在校生9000余人,设有10个系,5个教学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33个本科专业,建立了190余家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气、土木、材料、化工等工学学科专业为主,兼备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为“甘肃省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实验室”, 2013年5月,学院成功获批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以及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在科教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办学起点较高,办学机制科学,办学质量保证,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 一、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 多学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借助兰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 教学型——学院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主要精力、经费的主要投入都放在本科教学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性——设置应用性专业,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有特色——“出于蓝、基于蓝、别于蓝”,传承兰州理工大学的优良学风,发挥学院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智力资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大学。 二、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导”。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学院的招生工作实现了四个逐年提高:一是第一志愿上线率逐年提高;二是招生最低控制线逐年提高;三是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四是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学院2010年高考录取理科分数线高于甘肃省控制线15分,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 学院每年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与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甘肃省人事厅统计公布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均超过90%,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全省非师范类院校前五位。学院也被省人社厅授予 “甘肃省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优厚的奖学金:按照国家政策,我院学生享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人•年)、院长奖学金(奖励10000元/人•年)、学院奖学金(最高3000元/人•年);同时,设有和多项企业专项奖学金(最高奖励3000元/人•年)。 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院以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出国留学培养、重点大学委托培养、分级教学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学院编写了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并致力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考研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部分学生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85、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自有教学仪器设备逐年递增。学院建有西北地区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以及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加工、工业自动化、工程测量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并设有全国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中心。学院有教学计算机千余台,并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塑胶田径运动场、学生公寓及甘肃省首个现代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 学院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院学生在历届全国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的“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等大型比赛中,屡次获奖。其中,在近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的比赛中,先后有十四个参赛队获省级以上奖,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两项、省级特等奖四项、其他奖项10项;2009年,我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西北赛区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在“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我院学生在AutoCAD机械制图项目中总成绩位列所有参赛选手第二名,荣获一等奖;在2011年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中,我院学生入围二维CAD机械设计(AutoCAD)全国总决赛,两名同学入围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全国总决赛;在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我院连续六届总成绩都排名前三,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 2012年7月,我院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测量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同时获得四等水准测量、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两个单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四名参赛同学还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中级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四、学院的建设发展思路是:“实施规范管理,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精明团队,确保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学院”。 学院以建立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为目标,遵循科学原则,在学院顶层设计,办学理念和思路,组织与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手段,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上锐意创新,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利用,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创建区域一流和行业一流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支撑。 学院将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弘扬“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走质量建校之路,走服务社会之路,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继往开来,为实现“区域一流、行业一流”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http://www.lutcte.cn - 2014-07-21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是2002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兰州交通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甘肃省首批独立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自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继承兰州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博采众长,十分注重吸收省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弘扬“博衍明德,文倡格物”校风。初步形成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为工业强省服务,创一流独立学院”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学院的服务方向。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电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外国语系、信息管理系、艺术设计系等八个系30个本科专业。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院高度重视基本建设。学院现占地500亩,一期工程投资3亿多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教学、行政及生活用房16万多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资3亿多元,建成14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行政用房及体育场、馆,已经投入使用。 学院建有计算机中心、语音、工程测量、CAD、电工、电子、单片机、电信综合、电磁学、光学等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土工、材料力学和会计综合模拟、视听室、摄影棚以及基础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训练室,各类实验室设备先进,配套齐全,能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另外学院还可以共享兰州交通大学各专业实验室资源。校区内建有数字程控电话通讯网、校园电视接受系统、宽带校园网络及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学院十分重视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均位居我省独立学院前列。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和西部大发展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学院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学院的校园环境优雅,学风浓厚,生活服务和文体设施齐备,是有志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天地。热忱欢迎各地学子报考我院。
http://www.bowenedu.cn - 2014-07-21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甘肃工业职工大学和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于2004年合并改建而成,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兰州气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2月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部气象管理处气象训练班,1964年更名为兰州气象学校。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普通中专学校,2001年由国家气象局划归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甘肃工业职工大学的前身为甘肃煤炭职工大学。1984年12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煤炭职工大学,隶属甘肃省煤炭工业总公司,1985年将甘肃煤炭干部学校并入,1996年更名为甘肃工业职工大学,2000年8月将甘肃省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并入,2001年划归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2004年9月10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工业职工大学、兰州气象学校合并改建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5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学院由县级建制升格为副厅级建制。 目前,学院是一所以气象、采矿、地质、冶金、水利等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是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的定向培养直招士官院校和教育部确定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获2010年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荣誉称号,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审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办学思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奋进 卓越”的办学精神,凝炼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品质至上”的校训。目前,正努力朝着建设充满活力、内涵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主体专业优势突出、煤炭气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资源环境类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迈进,力争建成“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特色校园、创新校园、示范校园”。 【机构设置】 设有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气象系、机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冶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等8个系,学院办公室、党委工作部、人事组织部、审计处(监察室)、教务处、招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国资基建处、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产业开发办公室、保卫处、工会等15个职能处室,基础部、成人教育部、图文信息中心、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教学督导室、东西校区管委会6个直属部门。 【办学条件】 总占地面积536亩,有3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28万平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72万册。建成了以数据中心、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为基础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有11个校内实训基地,包含127个实验实训室。其中,现代化仿真矿井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局域共享性实训基地,被国土资源部评审命名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师资队伍】 教职工594人,专任教师41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01人,讲师14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5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2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 【专业与课程】 学院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构建了气象、采矿、安全、地质、测量、机电、冶金、水利、选矿、环保、信息等11个适应甘肃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包含59个专业。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大气探测技术、矿山测量、水利工程施工技术6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冶金技术、选煤技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4个专业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专业;煤矿开采技术是全国高职高专精品专业;矿山测量、大气探测、矿山机电是省级特色专业。建成《矿山测量》、《高空气象探测》等14门省级精品课程,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测量、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学院主要面向全国气象、煤炭、地质、冶金、水利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主体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8年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现有普通高职在校生12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2500余人。 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完成的《α值法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三等奖;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得选矿技术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组一、二等奖,冶金技术组一、二、三等奖;在2010—201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甘肃赛区),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在第四、五、六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4项;在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2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王超同学获“2012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教改科研】 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气体安全检测仪”等7个项目获专利,2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个项目获得甘肃省气象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校企合作项目获得甘肃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项目获省级社科成果二等奖,2个项目获省级社科成果三等奖。2个教改项目《仿真矿井在采煤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基于信息系统的专业星级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甘肃省2011年、2013年度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个项目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教师累计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500篇,其中30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被SCI、EI检索论文5篇。 【社会服务】 学院设有具备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和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的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高空探测人才培训中心、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机构。每年面向气象、煤炭行业培训各级各类技术人员4000余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3000余人。
http://www.lzre.edu.cn - 20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