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17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学院另设有电大建设分校和附属上海市园林学校。学院主要承担普通高职教育、普通中职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任务。在校各类学历生5000余人,各种培训每年13000人次以上。 市建设交通党校、城市管理学院为一套领导班子。学校占地面积326.85亩,有四个校区。 全校教职工392人,其中专任教师184人,副教授以上职称68人,博士、硕士43名,另建有一支15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 城市管理学院以城市建设和管理类专业为特色,设置21个高职高专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Cobleskill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城市园林专业,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附属上海市园林学校设置5个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成人教育开办约80个成人教育专业,以及全国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及上海住宅建设项目经理岗位资格培训等20多个类型成人培训项目。 由学校主办的《上海 · 城市管理》杂志年发行量30000册。 学校多次获得中央党校、上海市党校系统科研工作优秀组织奖,是国家建设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成人高等教育优良院校,国家建设类一级资质培训机构,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校以办特色行业党校,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充分依靠行业优势,努力推进创新发展,为构建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高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http://www.shumc.edu.cn - 2014-05-28
  •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首批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面向全国招生的民办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首批依法自主招生的高校之一。学院创建于1993年,批准1999年,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上海中华职教社等统战团体共同举办。学院曾2次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上海市职教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现设8系(部),26个专业,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拥有一批由资深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34人,兼任教师23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比例24%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20%。历年来学院已培养学生18810名,目前在校高职生4773名。 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为重,特色为求,质量为基”的办学目标。确定了“办学特色鲜明,市场对接紧密,教学质量领先,校园环境和美”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科并举适应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结构。 注重实践能力和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的鲜明特色。学院建立了5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7个具有良好设施和“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56个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学业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以机电、数控、汽车、微电子、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等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特色专业。已有5个专业获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技师学院”。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艺术设计等分别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出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帮助学生提高择业的竞争能力。学院目前已获上海市批准的“精品课程”3门。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历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奖数居同类院校之首。如珠宝专业学生获香港南洋国际第四届首饰设计大赛银奖,是上海地区参赛作品中唯一获奖者。在上海市灰领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2006年学院曾荣获“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开办以来,学生毕业就业率年平均达到98%以上。学院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发挥学院优势,帮助学生理性规划未来,把握就业机遇,为此,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曾专刊作过介绍。近年来我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加大力度,举办了多场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并在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院学生荣获上海赛区第一名。

    http://www.xq.sh.cn - 2014-05-28
  •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益性的民办大学,现任董事长曹助我、校长项家祥、党委书记赵佩琪。 学校创建于1993年初,1993年7月,民办东海学院(筹)获上海市高教局批准筹建,1995年学院所有专业经市教委专家评审,全部获得参加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资格,并被确定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国家教委实施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的参照点院校。1999年7月,民办东海学院(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纳入国家招生计划,更名为“民办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后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东海学院在闵行区虹梅南路建成了一座占地225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学校园。东海学院不仅从此结束了租借、迁移校址的历史,而且成为上海第一家拥有自己校舍的民办高校。2012年列为上海市市级特色高职院校创建校和上海市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校,是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创办以来,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内涵建设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2年就业率达98.91%,签约率达91.76%。20年来,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累计达近20000人,为国家节约了七亿元人民币教育投资,为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秉承“品质加能力”的培养理念,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商贸学院、艺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金融系、数字传媒系、航空运输系、护理系、基础教研部、马列教研部。现设有会计、报关与货运、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影视动画、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共35个专业。目前学校有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30余门,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办学,积极引入TAFE的先进职教理念和职教模式,在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高校联合办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目前,学校占地225亩,教学及生活用房10万平方米,教学设备2,513万元,纸质藏书34.7万册(另有电子图书915GB),总资产逾3.65亿元人民币。专任教师148人,外聘兼职教师228人;拥有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9%。目前在校学生为5000余人。

    http://www.esu.edu.cn - 2014-05-28
  •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是全国第二所以电影命名的独立院校,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现设有影视艺术、动画游戏、数字艺术设计等1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000人。 作为国家文化部高等艺术教育的共建试点单位,学院坚持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办学宗旨,强调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全面推行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培养技能型艺术专业人才。在深化产学结合,建立开放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学院还坚持以国际化办学为平台,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经过八年的发展,学院影视艺术、动画游戏等特色专业已经成为优势专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已发展成为一所艺术创作活跃、产学成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艺术院校,成为现代数字艺术人才培养高地与和谐文化创作传播的主要阵地。

    http://www.shfilmart.com - 2014-05-28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79年,时名为“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隶属上海市外办。1980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旅游专科学校”。1983年,划归上海市旅游局、高教局双重领导。1986年,划归国家旅游局领导。1992年,更名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划归上海市教委领导。2003年,划归上海师范大学管理,与原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合并组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是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独立法人单位,2011年成功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校(院)现有全日制专科学生3350名,本科学生1487名,研究生226名,博士生30名,夜大学学生501名,外国留学生64名。建校3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稳定在旅游行业,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担任旅游企业部门经理以上职务或任职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为学校(院)赢得了优良的社会声誉。 学校(院)设有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地理学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育)和学科教学(地理)硕士方向2个;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酒店管理6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高尔夫方向)、会展策划与管理、会计、电子商务、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西班牙语、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和餐饮管理与服务13个专科专业和方向。 学校(院)拥有专业教师194余名,其中具有高级教师类职称和高级技师类职称的教师74余名。同时,学校(院)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旅游、会展、地理等学科带头人,大部分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在国际院校进修、行业挂职锻炼的经历。此外,还组建了一支130余名的兼职教师队伍,并聘有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 学校(院)占地面积326亩,拥有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实践场所。同时,学校(院)在境内与境外、市内与外省市、企业与中学等建立了150余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学校(院)图书馆目前馆藏纸质图书30万余册,旅游类电子图书8万余种,中外文报刊400余种,多媒体资源馆藏总量1.8TB,为学校(院)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学校(院)现为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教育培训机构(APETIT)执委会副主席、亚太旅游协会会员(PAT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单位,上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院)分别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和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

    http://www.sitsh.edu.cn - 2014-05-28
  •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努力实践“秉学厚德,擎术济生”的校训,对接国家、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具有上海品牌、国内示范、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的医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探索“工学结合”的相关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 2006年,学校整体搬迁至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校区建设完成。同年,在上海市教委、交大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成功跻身本市惟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的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国家级和市级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的示范效应、环境与设施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综合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就业环境、成果显著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等一系列优势条件。 2009年,学校取得了示范校项目验收和新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的“双丰收”,得到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全校上下以此为动力,继往开来,奋发有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汇聚产学结合、校企(院)联合、工学融合的医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http://www.sihs.cn - 2014-05-28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我国出版印刷业高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出版印刷类高等学校,在行业中享有盛誉。原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近60年来为我国的出版印刷业培养了数万名高层次技术骨干和行业高级管理人才,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国家印刷出版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我国出版印刷业的“黄埔军校”,中国出版印刷人才培养的摇篮。2008年学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校园环境优美温馨,学生爱校如家。 学校现设有印刷包装工程系、出版与传播系、印刷设备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中外合作教育部和成人教育部共七个教学部门。目前有在校生46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多人,有中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物1名,全国印刷行业百名科技创新标兵1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印刷行业领军人才1名,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名,国家印刷标准委员会成员2名,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1名,以及一批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是中国印刷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数字印刷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服务行业;多年的传承与积淀形成了工、文、艺相互渗透且有鲜明特色的“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艺术设计与动漫”三大专业群,涉及国家文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的9大门类中的7大产业门类。现开设印刷技术、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与印刷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印刷美术设计等20个专业(方向),其中印刷技术专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学校先后编写出版了140多门教材,其中出版发行与印刷类高职高专教材30多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另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8门,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现代传播科学实验中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现代印刷实训中心(上海市公共印刷实训基地)、中-意印刷培训中心和数字印刷实训中心下属24个实验、实训室。专业设备种类齐全,实验实训项目丰富。并有北大方正、克里奥、爱克发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联合实训室,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建有120个教学实习基地。“韬奋”基金会、日本小森印务公司、德国“曼罗兰”印务公司、上海印刷集团、上海印钞集团、上海印包集团、雅昌印刷集团等20多家单位在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常常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7%以上,印刷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被列为上海市紧缺人才。2008年我校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学生组冠军,前10获奖者中我校占6名。 学校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已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加拿大雪尔顿学院等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与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大学、莫斯科印刷大学、乌克兰印刷学院、日本出版学校、世界多媒体协会、世界动漫协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莫斯科印刷大学建立了优秀学生暑期实习基地。 学校主办有《出版与印刷》杂志,展示、报道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建有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上海展馆,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学校特色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学校将进一步依托行业优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弘扬办学特色,创新办学模式,努力创建“三位一体”的国家示范性特色高职院校,使学校成为国家出版印刷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基地、国际先进传媒技术推广基地。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知识背景、人文素养、艺术眼光、创新意识的印刷出版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http://www.sppc.edu.cn - 2014-05-28
  •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1960年由中央卫生部创办,先后隶属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国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培育高职院校。2010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顺利通过两部验收。 学校办学底蕴深厚,实施“校企医监研”全方位合作育人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启动“专本硕立交桥”工程,积极推进分层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器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占地(含规划)面积251亩,总建筑面积为17.5万平方米,地处杨浦(营口路)、宝山(吴淞)、浦东(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三个校区支撑互补,构建起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生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在校专科生4300余名,开设的专业具有鲜明的医疗器械行业特色,毕业生在专业领域中具有研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较强的应用能力,特别适合在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器械与医药行业的经营公司及相关生产企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达98%以上。学校为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及医疗器械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地址:上海市营口路101号 邮编:200093 电话:021-65483431 传真:021-55620106 网址:www.smic.edu.cn

    http://www.smic.edu.cn - 2014-05-28
  •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学院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文、管、工等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055.9亩,分南(新校区)、北两个校区。新校区位于西安沣渭新区、沣河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广大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新校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推拿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公共卫生系、人文科学系、英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13个教学院、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415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70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18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68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4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广州、成都、上海、黑龙江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西北惟一的“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中国针灸传承专家郭诚杰教授,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43人,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三五”人才11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学校开设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制药工程等18个本科专业和护理高职专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医、理、文、管、工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32届毕业生,现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和临床医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分别在23个二级学科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3年6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2173人(含留学生4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86人,本科生10376人,高职学生911人。 学校共建成省级名牌专业5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近五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 近6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7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他们有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有些已成为德高望重的国家名老中医,有些已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些已成为卫生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有些已成为优秀的医药企业家。广大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是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 近几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39项。在校学生发表论文170篇,在非英语专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7人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16个。 学校现有各级科研平台27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为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技创新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五年,学校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陕西省“13115工程”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9项,在等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等是省级优秀刊物,在省内有较大影响。《中医药教育研究》是出版多年的教育研究期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设置床位1856张,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确定的全国7所重点建设的中医医院之一,具有50多年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有2个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和7个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第二附属医院为西北地区首家“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其妇产科、心血管内外科、眼科等专科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六、科技产业 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机制。学校制药厂自主研发的“固肠止泻丸”、“骨痨敌”等药品,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学校主动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带动全省中医药文化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已成为咸阳市的支柱产业。学校先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黄芪、连翘等药材种植基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结构,使之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多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让,以及与铜川市、宝鸡市等地方政府的合作,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又扩大了学校的对外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中医药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七、对外交流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先后同韩国、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关系。目前有在校留学生42人,其中本科生40人,硕士研究生2人。 八、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50多个学生社团的活动异彩纷呈,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坚持30多年的“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运动会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烘托出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7年被评为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国“十运会”上受到表彰,是我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因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美,学校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国内传递的惟一一所中医院校。学校承办的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市领导及全国中医药院校的高度评价。学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http://www.sntcm.edu.cn - 2014-05-27
  •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院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一所邮电通信类高等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学校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校党委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学校占地15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校舍面积73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馆藏书近150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设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以及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物联网与两化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研究机构。有11个一级硕士点、47个二级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专业学位授权点,43个本科专业,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有5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重点研究中心,5项省级优秀教材奖, 有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总数973人,其中教授1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4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52人,双聘院士6人,客座教授91人。 十一五以来,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行业,积极开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研究,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全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8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9项, 其中,“TD—SCDMA基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产业化”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2010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批准为国际标准。2012年12月我校作为承担单位之一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挂牌。近年来,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陕西省两化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法庭科学电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心、陕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信息产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省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学校,并依托这些平台,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英、德、法等国多所大学签署了“1+2+1”、“2+2”、“4+1+2”等合作培养协议,使在校优秀学生有机会赴发达国家学习并取得中外双方互认的学位。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APT)和东盟(ASEAN)培训任务的普通高校,学校先后为亚太和东盟国家培养了多批电信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还是国际电联中国互联网培训中心之一,与美国思科公司、印度塔塔公司及国内的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西北5省(区)通信运营企业、邮政企业等建立了科研和人才培训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大多在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等通信运营企业及华为公司、大唐电信、中兴通信、诺基亚等通信制造企业或高校、研究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防生毕业后成为我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军队信息化人才。学校以“为企业提供最短时间能适应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探索出“企业对接定制培养”、“3+1 创新教育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90%以上,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这种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面向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面对国家调整振兴电子信息产业新规划,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陕西省《实施意见》。学校坚持“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依托行业平台,突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科技贡献率和国际化程度,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邮电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http://www.xiyou.edu.cn - 2014-05-27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