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17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中大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已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置的首批本科专业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2014年开始招生。 教育部规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学生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应当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并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证书。[1]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与香港大学为当地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与其校名不同,大学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只有某些部门同时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http://www.cuhk.edu.hk - 2014-05-13
  •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KU),是一所位于香港岛薄扶林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于1911年创立,并在翌年正式办学,[1-2]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获合并成为了这所新落成大学的医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同为其创校学院。校方也在1916年举行了首届毕业礼,但后来的日战时期曾对大学的运作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二次大战后,学校则继续发展,多个新部门及学院也相继落成。[2] 港大现在共有十大学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为当地仅有的两所综合型高校。其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以法律学、心理学、人文政治及生物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见长。港大亦为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单位。[3]另外,此校也培养了多位香港社会名人,包括法、政、自然科学、工程及医学等学术圈的成员。 香港大学学术气氛浓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提供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发展,致力培育社会领袖人才。

    http://www.hku.hk - 2014-05-13
  •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34号,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是全国六所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学院立足新疆并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是教育部规定的三十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 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疆艺术学校。1960年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1962年又调整为新疆艺术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恢复成立新疆艺术学院。2002年学院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合格验收;2013年,学院又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历史 新疆艺术学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疆艺术学校,1960年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 1962年又调整为新疆艺术学校。 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恢复成立新疆艺术学院。 2000年学院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新疆大中专院校艺术师资培训基地”。 2002年学院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合格验收。 2012年,新疆艺术学院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学院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止2013年10月,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为中专部办学基地),共占地110098.16平方米。大学部建筑总面积69251.5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7781.57平方米,图书馆5544平方米,体育场馆11923平方米。 截止2013年10月,学院设有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在校生6000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现有在校生3297名。 2014年,位于乌鲁木齐市开发区(头屯河区)占地800多亩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大学部有专任教师245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7人。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硕士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人。 院系设置 学院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成人专升本、成人专科、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截止2013年,普通本科设有 5个系、19个专业,普通大专4个专业;成人学院:成人大专5个专业、成人专升本9个专业、中专(附中)5个专业。 教学成果 新疆艺术学院为自治区培养输送了一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专业和创作人才。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占总数的70%以上。他们分布在全疆各级表演团体和文化教育部门,有的成为独奏、独唱、独舞的著名演奏员,有的已成为自治区优秀专家、画家和创作人员,可谓桃李布天山。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000年国家教育部授予学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验收。2007年6月,学院又迎来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顺利完成了评估各项验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木卡姆教学与研究”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获政府艺术最高奖“文华奖”金奖和银奖;中国原声态民歌大赛获金奖;在“桃李杯”、“CCTV舞蹈大赛”、“全国舞蹈大赛”、“荷花奖”等全国舞蹈赛事中获得30余项大奖;全国第七届舞蹈大赛获文华舞蹈节目表演奖、创作奖及优秀奖各一项;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5项;在第二届中国影视与时尚造型艺术精英大赛中获得“金蝴蝶”金、银、铜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上,学院美术系受中央代表团委托设计了民族团结大鼎,同时学院获自治区50周年大庆组织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维吾尔民间音乐集粹》(CD四张)正式出版并获得第二届新疆音像电子出版物一等奖;在第十届全国油画展新疆区入选作品中,近一半为学院师生所创作等等。 对外交流 1990年新疆艺术学院发起,与自治区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新疆首届丝路之花舞蹈大奖赛”和“新疆首届丝路之 花舞蹈理论研讨会”,为促进新疆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艺术界的好评。 新疆艺术学院已同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女子师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交往,并聘请了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两位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学院舞蹈系、音乐系学生还经常承担自治区人民政府接待外宾的民族歌舞演出任务。与此同时,曾多次派出专家、教授等高级访问学者出访美国、俄罗斯、日本、东欧和港澳地区进行访问讲学,举办画展等艺术交流活动。还组织学生到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民族歌舞演出。

    http://www.xjart.edu.cn - 2014-05-12
  •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创立于1978年12月,其前身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新疆教师培训部。在学校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支撑新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力量;始终不渝地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秉承“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总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发建设新疆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喀什东路16号和观园路温泉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3181亩(212.07公顷),其中温泉校区为2519亩(167.93公顷)。温泉校区为我校新建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0万㎡,总投资约25亿元,计划分三期用5—8年完成建设,温泉校区将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诗情于校园,寓画意于景观,新疆一流、中亚地标式建筑群。目前,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2824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5852人、研究生1867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0524人;留学生936人;学校现有22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56个;1993年教育部授权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授权招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硕士及本专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2013年,新增博士学位单位项目建设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通过,将于2014年实现招生。学校现已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生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较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122人(含附中363人),大学部教职工1759 人,其中专任教师1001人,教授123人,副教授35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5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94%。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自治区“四个一批”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24人。 学校有1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9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学校建有新疆社会管理研究院及中亚研究院、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等37个研究机构。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优秀多媒体课件20项,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5项;10本教材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计划”。此外,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新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新疆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疆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澳门-新疆英语研究中心附设于我校。学校使用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分别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版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双语教育研究》杂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创刊,其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社版)入选双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拥有专业基础型、研究型实验室16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7216平方米,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5238.63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共计102间,图书馆面积1.1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42.8万册,专业期刊1160种,精选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余篇,电子图书6.5万种,已开通多种网上数据库检索,数字资源总量超过4TB,各类资源已涵盖我校各学科门类。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实现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日本千叶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还常年选派优秀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并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学校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孔子学院,各类汉语教学点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44所大专院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国家汉办授予的“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我校被国家汉办授予“孔子学院优秀中方承办院校”,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院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功能,推进实施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国际化三大方略,进一步团结全校各族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以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的突破为契机,围绕一个目标(人才培养),突出两个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强化三个重点(科学研究、对内对外开放、教师教育),推进四项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校区建设),力争五个突破(双语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中亚研究与对外文化传播、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现代文化与丝路文化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六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学科建设水平、国际化水平、民生改善水平),为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中亚一流,在若干领域全国领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xjnu.edu.cn - 2014-05-12
  •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是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同意,由王震将军于1952年创建的本科高校。1995年4月21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经过61年的勤奋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高等院校。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有17个学院,有各类在册学生20000余人,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1人。   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   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农业科学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http://www.xjau.edu.cn - 2014-05-12
  • 塔里木大学

    塔里木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学校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农、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校园面积2570亩,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教职工1128人,其中专任教师710人,教授、副教授27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47人,占专任教师的77%,各类学生13000多人。图书馆藏书120万册,编辑出版的《塔里木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塔里木大学现有10个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工程),涵盖19个二级硕士学位专业点,46个本科专业(农理科类专业15个,工科类专业1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14个),涉及8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团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环塔里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和西域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973前期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120多项,取得各级科研成果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3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0余部。 学校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4万多名,绝大多数毕业生扎根边疆,已成为自治区和兵团各行各业的骨干,社会认可度高,用人单位评价好。据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统计公布,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排在自治区高校的前列,彰显了“沙漠学府用胡杨精神育人,塔河明珠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为自治区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2007年9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结果。学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学术交流,特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团队式对口支援取得实效。同时与南疆各地州、县和兵团各师、农牧团场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扶贫,学校先后选派30多名科技副县(团)长到地方和团场挂职。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兵团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化建设”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校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按照“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以高校对口支援为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能力,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www.taru.edu.cn - 2014-05-12
  •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位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新疆石河子市。学校有着65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学校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近年来,李岚清、刘延东、陈至立、周济、袁贵仁等领导相继视察学校。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成为植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0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 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1个,农业部培训基地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8个,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兵团协同创新中心(培育)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和兵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同时是自治区和兵团重点科研基地)。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973计划” 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37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达1.51亿。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7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74人,副教授529人。先后有71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85人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4651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3596人,国防生40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843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   石河子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7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床位数5560个,临床教师550人。图书馆藏书290万册,有万方、维普、CKNI、Springer LINK、SDOS、NSTL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75种,珍藏有《四库全书》、《传世藏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多部珍贵文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省级科技查新单位。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3%,荣获了国家级“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绿色大学”、兵团级“平安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自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荣膺“自治区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孔子学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3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先后有14个国家500余人来校留学。   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先后与国内2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九师、沙湾县等兵团、自治区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天富、伊力特、天山铝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乘着振兴中西部高校和新疆兵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要提高石河子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石河子大学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http://www.shzu.edu.cn - 2014-05-12
  •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院35年来,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8,000余名合格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位于甘肃兰州,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包括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内,共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48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者61名。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3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7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3人被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1个科研机构;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5所教学实习医院,27所其他专业实习基地。有20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截止2013年3月,有专任教师457人,全日制在校生807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41人,本科生7608人,留学生26人。 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和中药学硕士2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资格;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顺利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验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科研方面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现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6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内领先、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内设9个实验室和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有1个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设有“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项目牵头指导单位。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1100余项,通过400余项省级以上鉴定科技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余项;主编、撰写出版各种学术著作40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先后研制开发了一批中药新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具有培养留学生资格,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http://www.gszy.edu.cn - 2014-05-09
  • 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甘肃教育学院和甘肃联合大学分别创办于1950年和1985年,2001年7月,两校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在甘肃联合大学基础上建立兰州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成立大会专题)。 兰州文理学院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地方需求,打造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整体面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应用型专业特色和重在培养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等文化人才的办学特色。 学校位于甘肃兰州雁滩黄河之滨,校园占地面积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 学校现有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和政法系、美术系、体育系共11个教学单位,开设专业涉及文化教育、财经、公共事业、法律、旅游、电子信息、生物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11大类、25个专业类别,可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外引内培结合,强化师资队伍。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聘请国家一级编导高金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何鄂等行业领军人才为驻校专家,聘请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赴美、英等10余个国家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目前,学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33%和53%,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已建成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彩一课”2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环艺设计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近年来,有37人获省级教学名师、 “省园丁奖”、省教学成果奖、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厅级科研教改课题近200项;出版专著(教材)近200部;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荣获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奖160余项。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余项、省部级奖160余项。 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兰州文理学院在服务文化大省建设中,将继承办学传统,创新教育模式,积极为甘肃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颗镶嵌在黄河之滨的教育明珠,谱写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http://www.luas.edu.cn - 2014-05-09
  • 兰州工业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省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工科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举办中等专业教育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了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   学校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占地面积1692.29亩,校舍建筑面积29.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5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916.69万元;馆藏图书74.73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9897人,各类成人本、专科学生536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5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有教授、副教授199人,其中教授4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11,其中博士42人。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领军人才1名,省“园丁奖”10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1名,省师德标兵3名,省“技术能手”2名。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会计金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有基础学科部、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有8个普通本科专业、55个普通专科专业,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件”、“营销与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试点和特色专业,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   学校建有工程训练中心,能满足学生车、铣、刨、磨、钳以及焊接、铸造、数控加工等多工种综合训练的需要。建有工程力学、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水暖空调等70个实验室。建有模具冲压、工业控制、电子信息、建筑施工等38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中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等企业协议共建36个校企合作基地。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职业技能培训点8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厅级教学成果奖24项;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校级精品课程59门。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先后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208项,均已通过省级鉴定、委托方验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53项,取得专利24项。学校教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73篇。根据甘肃省科学技术研究情报所最新统计,2008年,学校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数在甘肃高校中排名第6位。学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在机械装备与新材料方面完成了多项有突破性的适用创新项目,研发了冶金输送设备、冶金冶铸模具两个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优势产品系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对外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自2003年起,负责实施甘肃省的“国家与东欧、独联体和波罗的海等国家政府间双边教育合作专门项目”,“古巴卡斯特罗项目”,现已派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70名。学院先后与美国犹他州韦伯大学、美国贤者学院、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林肯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国外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论文和科技制作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奖励55项,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省级奖励682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在甘肃省人事厅进行的全省高校毕业生情况调查中,我校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多次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甘肃省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工业强省”的战略要求,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努力向“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奋力迈进!(统计数据截止2013年6月)

    http://www.lzptc.edu.cn - 2014-05-09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