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简称澳大,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澳门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是目前港澳地区最优秀的高校之一。澳门大学前身为Ricci Island West有限公司获澳门政府批租土地,于1981年3月28日创立的澳门首个大学—私立东亚大学。东亚大学的创立,标志着澳门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始。1988年,澳葡政府收购东亚大学重组为公立大学。1991年新大学章程颁布,东亚大学改为澳门大学。 2009年6月27日,中央批准澳门大学在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上建设新校区,并授权澳门特区政府在新校区内实施澳门法律和行政体系,授权有效期40年。新校区面积1.0926平方公里。2009年12月20日,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主礼隆重举行澳门大学新校区奠基仪式,2010 年12月20日,澳门大学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新校区的建成,揭开了“一国两制”的新篇章。新校区的建立,成为澳门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澳门大学新校区 东亚大学成立初年,大部份学生均来自香港。其后,为配合澳门政权移交过渡期的人力资源需求,1988年,澳葡政府的澳门基金会动用了1.3亿澳门元收购东亚大学,同时重组为公立大学,设立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将三年制课程改为四年制;随后,又设立法学院和教育学院。教学语言仍以英语为主。 1991年澳大新大学章程颁布,同年东亚大学改为澳门大学,并以培养澳门人才为目标。大学重组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发展至今,学生人数由当年创校的数百人增至约8200多人,澳门本地学生的比重由39%增至的80%。 澳门大学新校区启用仪式 经过30年的成长,澳门大学现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健康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及荣誉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及高等专科等课程。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部分课程以中文、葡文、日语授课。澳门大学的微电子、中国文学、会计学、葡萄牙语、语言学、中医药、教育学、博彩、土木等专业排名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居于前列。 国务院副总理、澳门特首为新校区揭牌 2009年,中央政府将横琴岛上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预留给澳门作为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园之用。新校园于2009年12月20日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主礼。澳门大学新校园主体工程在2010年11月举行动工仪式,并预计于2012年底落成,并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新校园位于广东省横琴岛东部,与澳门一河相连,占地约1平方公里,比现校园约大20倍,可容纳约一万名学生。澳门与新校园之间将兴建一条河底隧道连接,从澳门一方可全天侯随时进出校园,没有边检阻隔。新校园由大中华地区建筑设计领军人物,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主持总体设计。整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园林式布局」、「揉合中西文化」五个设计原则和理念。 澳门大学新校区标识 澳门大学新校园落成后,届时学院将会增设至约八个,包括现有的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科技学院、社会科学学院、设计学院,以及健康科学学院等。新校园并全面推行住宿式书院制度。新校园建有开放式的科研基地。 2010年11月澳大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院系 编辑 澳门大学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和科技学院。另设有研究生院、荣誉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英语中心、持续进修中心、澳门研究中心及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 大学教室 澳门大学提供文凭、高等专科学位、学士学位、学位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年制葡萄牙语言及文化课程等100多个学位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现有学生约8,200名,本科生5,700多名、硕士生1,800多名、博士生约280多名,教学人员430多名。 澳大致力培养优秀人才,锐意打造成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并矢志强化精品本科教育、延揽国际优秀师资、开拓高质创新科研和创设高效环保校园的办学理念。 院系介绍 工商管理学院(FBA)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为澳门大学新校区揭牌 现任院长为苏育洲教授。下设会计及信息管理学系、财务及企业经济学系、管理及市场学系。另外,还设有商业研究及培训中心、博彩研究所及商业信息系统实验室。学院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会计范畴、金融、财务及衍生工具、负责任博彩、大中华商业及决策分析。 工商管理学院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以及与欧美学校相同的教材,重视论文和演讲能力。学院亦与欧洲、亚洲及美洲(包括南美洲及北美洲) 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合办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本科学生可申请参与为期一学期(半年)或两学期(一年)之交流计划,往海外亲身体验外地学术文化和吸收外国学术知识。 教育学院(FED) 新校区 现任院长为范息涛教授。学院提供中文教育、英文教育、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学士后教育证书、课程与教学、幼儿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和运动及学校辅导的教育硕士学位以及教育学博士学位课程。部份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另外一部份则以中文授课。 旨在培育能肩负廿一世纪教育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学院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使学生能具有︰ 1、坚实的教育专业能力; 2、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 新校区 3、 热诚的教育专业精神; 4、高度的教育研究兴趣; 5、娴熟的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学院致力培养高素质教育专业工作者,为澳门及大中华地区(Greater China Region) 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借着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努力,推动立足澳门,面向大中华地区及世界的教育学术研究,提升澳门以及国际教育研究水平;建立本地和国际教育学术研究团体的紧密关系,促进教育学术研究的交流,务求在教师培育和教育研究方面,能跻身于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基地之列。 学院既培训合格教师,称职于教学外,亦注重现代学校生活所需要的技巧和知识,包括︰教学设计,教育行政,学生辅导,特殊教育,伦理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及环境教育等。 此外,学院设有教育研究中心、信息与通讯科技教育研究中心、综合成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育测验与评估中心,以便统筹学院各项教育科研活动、加强科技学习以及科技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强化学生学校辅导与服务社会、教育测验与评估等专业服务的能力。 法学院(FLL) 新校区法学楼 现任院长为莫世健教授,法学院成立于1988年,当时只提供葡文的法律课程。因成立时澳门正进入过渡期,当时成立的宗旨是培养澳门本地法律人,设立澳大法学院是保证澳门法律平稳过渡和实现法律本地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发展至今,澳大法学院提供中葡文法学学士、学位后、硕士及博士课程。至于英文硕士课程就包括有欧盟法、国际法及比较法,以及国际商法。作为培训各级法院和检察院所需司法官的独立机构,澳门法律及司法培训中心于1994年成立。持有本地区认可的法学学士学位,且懂中葡文便可申请报读。在中国内地或葡萄牙修读法律课程并且取得有关法学学位的人士,须在司法官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及本地司法机关实习一段时间,才可以获委任为法官和检察官。 法学院的外籍教员绝大部份持葡萄牙院校的学历,而华籍教员不少为本澳法官或检察官。 科技学院(FST) 新校区科研基地大楼 现任院长为陈俊龙教授。学院成立于1989年,至今已发展成一所由土木及环境工程系、电机及计算机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数学教育系及应用数学系所组成的学院。该学院教学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程采用英语授课,课本以采用美国大学采纳的课本之国际版本为主。迄今为止,科技学院已建立了40 所实验室,用于各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满足未来信息时代技术的需要,科技学院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建立更多的科研实验室。 学院的目标是提供国际水平的高质量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培养工程学科的未来领袖,并积极推动研究,促进澳门工程科学知识的传播、创新科技教育、研究和学术进步,以及服务社会及相关行业。 2010年11月澳门大学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是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广东省唯一的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已数度刷新微电子奥林匹克(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的世界纪录,并且提出了最先进的无线及数据转换解决方法。与当前世界微电子发展水平比较,特别是在中国,澳门大学可以说是处于领先学术和业界的高水平。 社会科学学院(FSS) 现任院长为郝雨凡教授。下设传播系、经济学系、政府与行政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及历史系。 人文学院 (FAH) 人文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 代院长Prof. Martin Montgomery。下设中文系、英文系、葡语系、日本研究中心及哲学与宗教研究系。 健康科学学院(FHS) 代院长葛伟教授。健康科学学院成立于2012年,是大学最新成立的学院。学院主要发展现代健康医学与传承中华医药学,以响应现今居民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转变。 中华医药研究院(ICMS) 现任院长为王一涛教授。中华医药研究院于2002年成立,进行中药的质量评价、药理评价、医药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透过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将澳门建成中华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研究院初期以开展研究生教育(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为主,经过多年努力,在学科建设、创新研究、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达国际水平。于2011/2012学年起开办学士学位课程。 澳门大学获国家批淮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为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荣誉学院(HC) 书院学生宿舍 澳门大学于2009 年成立荣誉学院,创院院长为莫启明教授。荣誉学院每年从一年级最优秀的百分之十的学生中挑选出精英中的精英,继而集中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领导和全球竞争力的社会领袖和精英人才。荣誉课程是三年制附加课程,与学生的本科专业课程同步进行。荣誉学院学生还在第三学年获澳门大学支持学费和生活费,到海外一流大学学习半年,扩阔人际脉络,汲取国际经验。 住宿式书院(RC) 住宿式书院 澳门大学于2010年9月在现校园成立了两所试行书院──东亚书院和珍禧书院,为新校区全面推行书院制作好准备。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11月视察澳门及澳大期间,曾到访澳大东亚书院,与学生会面和交流,并实地考察了书院的运作模式。迁入横琴新校园以后,澳大将借鉴牛津、剑桥、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的成功经验,全面转型为住宿式书院大学。新校园初步设计建立约八至十个住宿式书院,书院与学院制度相辅相成,在书院里,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一起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并在同侪的激励与合作之下学习自律管理、自主行动、自我成长,达致全人教育的目的。 重点实验室 2010年11月,澳门特区政府获国家科学部批淮,在本澳设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建设); 2、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澳门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建设)。
http://www.umac.mo - 2014-05-14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的前身为城市理工学院,于1984年根据《香港法例》第1132章“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条例”于九龙旺角成立。最早期的校舍位于今日旺角的工业贸易署大楼。8年后九龙塘又一村达之路的永久校舍落成后,于1990年起陆续迁入新校舍,并把原校舍转交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作校舍用途。学校获得政府拨地,把原歌和老街临时房屋区的地段作为未来学生宿舍的位址。该校于1995年获政府授予自我评审 (self-accrediting) 资格,并正名为“香港城市大学”。1997年,在原威灵顿中学旧址设立九龙湾分校,专门为自资副学士、展翅计划及毅进计划的学生提供上课地点。 香港城市大学前身是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于1984年正式成立。 1980年11月,当时港督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委任了一个检讨香港专上及工业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81年6月建议,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香港应全面加强专上教育, 立即展开第二间理工学院的筹划工作。 1982年6月, 香港理工学院校董会成员获委任为第二间理工学院的筹备委员会成员,并正式委任钟士元爵士为 学校建筑 筹备委员会的主席。 1982年5月,“大学及理工资助委员会”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会议,随后提交《第二理工学院第一号报告书》,建议新理工学院命名为“香港城市理工学院”(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并认为新理工的校址应参考英国的做法,设于 人口稠密、主要交通网络可达到的地区,在九龙塘一幅约12公顷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校舍。委员会同时决定应尽早在1984–85年度于临时校舍内开课,以待永久校舍的落成。 招聘首任院长的工作于1983年初在全球展开,英国卢保路科技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首席副校长庄贤智教授 (Professor David Johns)获委任为首任院长。 奖学金设置: 香港城市大学“入门奖学金”类别有:状元奖学金、分等奖学金、海南优秀学生奖学金、方润华少数民族奖学金及竞赛获奖者奖学金。 状元奖学金介绍:各省市区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至三名的高考生,报读香港城市大学并获录取者,将获颁发全额香港城市大学状元奖学金,金额相等于在香港城市大学求学四年 ( 法律学院五年 ) 期间的全部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现为每年港币 12 万元)。 分等奖学金介绍:按照考生实际高考总分高出所在省市区“一本线 “ 分等,设头等和二等奖学金。香港城市大学头等奖学金为”香港城市大学学费全免”。香港城市大学二等奖学金为“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学费半免”。
http://www.cityu.edu.hk - 2014-05-13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HKUST),简称科大或香港科大,是一所在1991年成立、坐落于香港新界西贡清水湾半岛北边的研究型大学,校园眺望大埔仔牛尾海。 香港科技大学为香港境内九所大学及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委员会资助的院校之一。目前由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组成。前三者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会科学院虽在2011学年开设了第一个学士课程,其主要只开办研究课程并为其他学院的本科生教授人文社会通识课程;霍英东研究院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以扩大科大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不进行本科招生。其连续三年获《QS亚洲大学排名》列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1-3]MBA课程连续三年世界排名前十;“EMBA课程”排名世界第一;“机械工程研究发表量”世界第一。
http://www.ust.hk - 2014-05-13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CUHK),简称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及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的高校。大学最初是由现有的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合并而成,当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这些书院的前身亦是当时一些早已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大学。此后,学校迅速发展及越趋多元化,多所学院及书院相继成立。中大的创立,突破了大英帝国在英国殖民地只设置一所大学、近500年的殖民铁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教育部已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置的首批本科专业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2014年开始招生。 教育部规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学生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应当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并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证书。[1] 香港中大现共有9所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与香港大学为当地唯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与其校名不同,大学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语教授,只有某些部门同时提供粤语及标准汉语指引。其曾经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长获得诺贝尔奖,校友衔盖菲尔兹奖与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港大校长,为唯一拥有以上国际奖项及图灵奖得主专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http://www.cuhk.edu.hk - 2014-05-13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HKU),是一所位于香港岛薄扶林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于1911年创立,并在翌年正式办学,[1-2]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1887年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获合并成为了这所新落成大学的医学院,与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同为其创校学院。校方也在1916年举行了首届毕业礼,但后来的日战时期曾对大学的运作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二次大战后,学校则继续发展,多个新部门及学院也相继落成。[2] 港大现在共有十大学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为当地仅有的两所综合型高校。其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以法律学、心理学、人文政治及生物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见长。港大亦为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单位。[3]另外,此校也培养了多位香港社会名人,包括法、政、自然科学、工程及医学等学术圈的成员。 香港大学学术气氛浓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提供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发展,致力培育社会领袖人才。
http://www.hku.hk - 2014-05-13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团结路734号,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是全国六所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学院立足新疆并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是教育部规定的三十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 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疆艺术学校。1960年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1962年又调整为新疆艺术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恢复成立新疆艺术学院。2002年学院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合格验收;2013年,学院又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历史 新疆艺术学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疆艺术学校,1960年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 1962年又调整为新疆艺术学校。 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恢复成立新疆艺术学院。 2000年学院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新疆大中专院校艺术师资培训基地”。 2002年学院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合格验收。 2012年,新疆艺术学院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学院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止2013年10月,学院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为中专部办学基地),共占地110098.16平方米。大学部建筑总面积69251.5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7781.57平方米,图书馆5544平方米,体育场馆11923平方米。 截止2013年10月,学院设有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在校生6000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现有在校生3297名。 2014年,位于乌鲁木齐市开发区(头屯河区)占地800多亩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大学部有专任教师245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7人。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硕士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人。 院系设置 学院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成人专升本、成人专科、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截止2013年,普通本科设有 5个系、19个专业,普通大专4个专业;成人学院:成人大专5个专业、成人专升本9个专业、中专(附中)5个专业。 教学成果 新疆艺术学院为自治区培养输送了一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专业和创作人才。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占总数的70%以上。他们分布在全疆各级表演团体和文化教育部门,有的成为独奏、独唱、独舞的著名演奏员,有的已成为自治区优秀专家、画家和创作人员,可谓桃李布天山。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000年国家教育部授予学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学院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验收。2007年6月,学院又迎来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顺利完成了评估各项验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木卡姆教学与研究”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获政府艺术最高奖“文华奖”金奖和银奖;中国原声态民歌大赛获金奖;在“桃李杯”、“CCTV舞蹈大赛”、“全国舞蹈大赛”、“荷花奖”等全国舞蹈赛事中获得30余项大奖;全国第七届舞蹈大赛获文华舞蹈节目表演奖、创作奖及优秀奖各一项;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5项;在第二届中国影视与时尚造型艺术精英大赛中获得“金蝴蝶”金、银、铜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上,学院美术系受中央代表团委托设计了民族团结大鼎,同时学院获自治区50周年大庆组织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维吾尔民间音乐集粹》(CD四张)正式出版并获得第二届新疆音像电子出版物一等奖;在第十届全国油画展新疆区入选作品中,近一半为学院师生所创作等等。 对外交流 1990年新疆艺术学院发起,与自治区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新疆首届丝路之花舞蹈大奖赛”和“新疆首届丝路之 花舞蹈理论研讨会”,为促进新疆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艺术界的好评。 新疆艺术学院已同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女子师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交往,并聘请了哈萨克斯坦国立戏剧美术学院两位专家教授来院访问讲学。学院舞蹈系、音乐系学生还经常承担自治区人民政府接待外宾的民族歌舞演出任务。与此同时,曾多次派出专家、教授等高级访问学者出访美国、俄罗斯、日本、东欧和港澳地区进行访问讲学,举办画展等艺术交流活动。还组织学生到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民族歌舞演出。
http://www.xjart.edu.cn - 2014-05-1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创立于1978年12月,其前身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新疆教师培训部。在学校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支撑新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力量;始终不渝地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秉承“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总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发建设新疆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喀什东路16号和观园路温泉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3181亩(212.07公顷),其中温泉校区为2519亩(167.93公顷)。温泉校区为我校新建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0万㎡,总投资约25亿元,计划分三期用5—8年完成建设,温泉校区将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诗情于校园,寓画意于景观,新疆一流、中亚地标式建筑群。目前,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2824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5852人、研究生1867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0524人;留学生936人;学校现有22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56个;1993年教育部授权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授权招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硕士及本专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2013年,新增博士学位单位项目建设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通过,将于2014年实现招生。学校现已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生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较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122人(含附中363人),大学部教职工1759 人,其中专任教师1001人,教授123人,副教授35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5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94%。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自治区“四个一批”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24人。 学校有1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9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学校建有新疆社会管理研究院及中亚研究院、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等37个研究机构。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优秀多媒体课件20项,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5项;10本教材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计划”。此外,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新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新疆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疆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澳门-新疆英语研究中心附设于我校。学校使用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分别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版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双语教育研究》杂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创刊,其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社版)入选双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拥有专业基础型、研究型实验室16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7216平方米,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5238.63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共计102间,图书馆面积1.1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42.8万册,专业期刊1160种,精选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余篇,电子图书6.5万种,已开通多种网上数据库检索,数字资源总量超过4TB,各类资源已涵盖我校各学科门类。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实现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日本千叶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还常年选派优秀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并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学校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孔子学院,各类汉语教学点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44所大专院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国家汉办授予的“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我校被国家汉办授予“孔子学院优秀中方承办院校”,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院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功能,推进实施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国际化三大方略,进一步团结全校各族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以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的突破为契机,围绕一个目标(人才培养),突出两个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强化三个重点(科学研究、对内对外开放、教师教育),推进四项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校区建设),力争五个突破(双语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中亚研究与对外文化传播、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现代文化与丝路文化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六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学科建设水平、国际化水平、民生改善水平),为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中亚一流,在若干领域全国领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xjnu.edu.cn - 2014-05-12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是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同意,由王震将军于1952年创建的本科高校。1995年4月21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经过61年的勤奋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高等院校。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有17个学院,有各类在册学生20000余人,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1人。 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 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农业科学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http://www.xjau.edu.cn - 2014-05-12塔里木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学校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农、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校园面积2570亩,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教职工1128人,其中专任教师710人,教授、副教授27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47人,占专任教师的77%,各类学生13000多人。图书馆藏书120万册,编辑出版的《塔里木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塔里木大学现有10个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工程),涵盖19个二级硕士学位专业点,46个本科专业(农理科类专业15个,工科类专业1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14个),涉及8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团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环塔里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和西域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973前期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120多项,取得各级科研成果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3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0余部。 学校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4万多名,绝大多数毕业生扎根边疆,已成为自治区和兵团各行各业的骨干,社会认可度高,用人单位评价好。据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统计公布,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排在自治区高校的前列,彰显了“沙漠学府用胡杨精神育人,塔河明珠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为自治区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2007年9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结果。学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学术交流,特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团队式对口支援取得实效。同时与南疆各地州、县和兵团各师、农牧团场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扶贫,学校先后选派30多名科技副县(团)长到地方和团场挂职。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兵团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化建设”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校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按照“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以高校对口支援为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办学能力,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www.taru.edu.cn - 2014-05-12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位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新疆石河子市。学校有着65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学校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发展,多次提出加大对石河子大学的支持力度。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王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近年来,李岚清、刘延东、陈至立、周济、袁贵仁等领导相继视察学校。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成为植根祖国西北边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河子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约10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 20万人。学校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拥有“百姓教授”称号的全国模范教师代江生教授和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北大支教老师)。 石河子大学拥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相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1个,农业部培训基地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8个,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兵团协同创新中心(培育)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和兵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同时是自治区和兵团重点科研基地)。 石河子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973计划” 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37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达1.51亿。目前,学校公开出版发行《石河子大学学报》(分自然科学版(科技核心期刊)和社会科学版)、《新疆农垦经济》、《农垦医学》、《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五种学术刊物。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7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174人,副教授529人。先后有71人获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85人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4651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3596人,国防生40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843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 石河子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7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床位数5560个,临床教师550人。图书馆藏书290万册,有万方、维普、CKNI、Springer LINK、SDOS、NSTL等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75种,珍藏有《四库全书》、《传世藏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多部珍贵文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藏书点,省级科技查新单位。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3%,荣获了国家级“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绿色大学”、兵团级“平安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自1998年以来学校连续五届荣膺“自治区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石河子大学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孔子学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3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先后有14个国家500余人来校留学。 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先后与国内2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新疆兵团八师石河子市、九师、沙湾县等兵团、自治区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天富、伊力特、天山铝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乘着振兴中西部高校和新疆兵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石河子大学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要提高石河子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石河子大学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http://www.shzu.edu.cn -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