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17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技专校院入学测验中心

    技专校院入学测验中心

    技職教育體系是我國的重要教育制度之一,也是培育國家建設人才的搖籃。教育部為改進技職教育體系傳統聯招考試,並整合現行各類多元入學方式,進而簡化招生作業,提升命題品質,以達技專校院自主選才的目的,自民國87年11月至88年8月,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進行「考招分離」專案規劃研究,於88年7月8日召開會議,決議委由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成立「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並委由雲林科技大學協助成立「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自90學年度起,有關四技二專、二技等技專校院入學測驗命題、題庫建立、考試、成績處理、資料建立及研究改進等相關工作,均委由「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基金會--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此一專業的測驗機構來統籌辦理。 辦理技專校院入學測驗試務規劃與執行,暨受託辦理與測驗考試有關之業務,主要業務如下: 研究我國技專校院入學制度之改革及入學測驗命題及試務之改進。 受託辦理入學測驗業考試業務。 受託辦理各項學力鑑定、職業證照、技術檢定等考試業務。 提供與入學測驗有關之研究分析及教育諮詢服務事項。 辦理前述各款有關之研習活動。 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有關事項。

    http://www.tcte.edu.tw - 2012-03-26
  • 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英文名称 Tunghai University,简称东大、东海、THU,是台湾一所由基督教创办的综合大学。 东海大学创办于1953年,1955年开始正式招生。由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拨款建立,是台湾地区最早设立的一所私立教会大学。现设文、理、工、商、法、农、管理7学院,连同夜间部共33个学系,9个研究所。有实习农牧场(隶属农学院)、东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应用科技研究服务中心(理学院)、都市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工业自动化中心(工学院)、建筑研究中心(工学院)、牛乳实验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实验工厂(农学院)。 该校标榜“教育必须与社会结合”,早在60年代就提出“敞开大门为社会服务”的口号,经常与台湾中部地区企业界联合,举办各种技术及管理人员进修班、讲习会、研究会等。有关学系被认为是台湾私立高等院校中办学成绩最好的一所学校。

    http://www.thu.edu.tw - 2012-03-26
  • 臺灣科技大學

    臺灣科技大學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為台灣第一技術職業教育高等學府,以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為目標,同時建立完整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成立於民國六十三年八月一日,為我國第一所技術職業教育高等學府。建校之目的,在因應我國經濟與工業迅速發展之需求,以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為目標,同時建立完整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本校校地約44.5公頃,校本部位於臺北市基隆路四段四十三號,現有大學部學生5,400位,研究生4,300位,專任教師400位。   本校自民國八十六年改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目前設有工程、電資、管理、設計、人文社會及精誠榮譽等六個學院,分別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營建工程、化學工程、電子工程、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工業管理、企業管理、資訊管理、建築、工商業設計及應用外語等系及自動化及控制研究所、光電工程研究所、管理研究所、財務金融研究所、科技管理研究所、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工程技術研究所、醫學工程研究所及專利研究所等獨立研究所,此外尚有人文社會學科負責人文、社會、法律、音樂、環保類等課程之教學,以及師資培育中心專以培養學生未來擔任中等學校工、商、管理、設計等科之合格教師,合計共有二十二個獨立系所、師資培育中心及人文社會學科等教學單位,招收博士班、碩士班及大學部學生。   本校大學部設有二年制、四年制及在職人員進修班等三種學制;凡二專、三專及五專等專科學校以上之畢業生,皆可以報考本校大學部二年制,而高職、高中畢業生,可以報考本校大學部四年制。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營建工程及應用外語系等,則設有在職人員進修班學制,其招生對象為在職人員,利用夜間及暑假期間上課。凡在本校大學部修畢應修學分且成績及格者皆授予學士學位。   本校自民國六十八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凡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相關學系畢業,具有學士學位,或符合同等學力所規定資格者,都可以報考本校碩士班。此外,針對長期在社會就業且具碩士班報考資格人士,本校部分系所也設有碩士在職專班,提供回流教育管道。凡修畢各所規定學分,完成碩士論文並經考試及格者授予碩士學位。   本校自七十一年起開始招收博士班研究生,招生對象為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或符合同等學力所規定資格者皆可以報考。自九十年起部分系所也開始招收博士在職專班研究生。凡修畢各所規定學分,完成博士論文並經考試及格者授予博士學位。   本校至今各系所畢業校友近六萬人,工作地點遍佈全國各地。畢業校友中,除部分出國繼續深造外,大多數都能立即投身於國家建設行列中,貢獻所長。由於實作經驗豐富,理論基礎完備,工作態度認真,畢業校友皆深受服務單位的肯定。 本校歷任校長姓名與任期如下: 陳履安博士 (首任院長) 民國63年8月─67年1月 毛高文博士 (院長) 民國67年2月─70年7月 石延平博士 (院長) 民國70年8月─79年7月 劉清田博士 (院長) 民國79年8月─86年7月 劉清田博士 (改名大學後首任校長) 民國86年8月─89年7月 陳希舜博士 (代理校長) 民國89年8月─89年12月 陳舜田博士 (校長) 民國89年12月─94年1月 陳希舜博士 (校長) 民國94年2月迄今

    http://www.ntust.edu.tw - 2012-03-26
  •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成功大学位于台湾地区台南市的一所岛内顶尖研究型大学,是台湾东区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全名“国立”成功大学。 国立成功大学是台湾地区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台湾四所老牌“国立”大学(台成清交)之一,在全球和亚洲高校综合排名上仅次于台湾大学,位列全台第二。学校文理工医各学科全面发展,以超群的工学实力闻名海外,拥有世界前二十位的工学院,工学实力全台第一。学校坐落在台湾南部城市台南市,风景优雅秀丽。现任校长是水利工程专家黄煌辉教授。1947年,时任台湾省立工学院院长的王石安请台湾省主席魏道明为校命名,当时考虑的名称有“延平”、“成功”等与郑成功有关者。期间因环境因素,历经十年仍无定论,最后以“成功”为名以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开台之功。   在校名英文翻译的部份,原本曾经考虑以“National KoxingaUniversity”作为英文校名,当时政府考虑以北京发音故未用。

    http://www.ncku.edu.tw - 2012-03-26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中央大學民國四年創建於南京,大陸時期為東南的學術重鎮,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民國51年在台復校,歷經四十餘年之發展,為國內少數歷史悠久、校景優美、校風淳樸、校譽優良之頂尖研究型大學。 地處中壢雙連坡的中大,佔地廣達62公頃,扼守著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航空城,距離首善之都台北僅40分鐘車程,鄰近高鐵桃園站,交通便捷。目前學生總人數約一萬餘人,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約1:1,為一所中型研究型大學。 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等7所學院,21個學系(含理學院不分系學士班) 和 51個研究所,學生人數萬餘人。同時設有7所校屬研究中心及1所聯合研究中心,並設有總教學中心,督導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藝文中心、語言中心和體育室,是科學、人文薈萃的綜合大學。 中央大學近年來學術表現亮麗,獲選教育部5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並且連續四年執行成果均「優」,為台灣高教界進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學之一。 卓越教學上,推動核心通識課程,強調「博雅專精」之教育,兼顧核心通識和專業能力,並建置學生完整的學習檔案e-portfolio;另重視學生創意、語文、溝通和合作等軟實力(soft skill)之培養。 國際的評比上,中大亦持續進步,96年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全球五百大(501)之列,同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評比398名。99年上海交大之排名進步至443名。另98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進入前五百大(483)。再者,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發布2010年亞洲大學前2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為第58名。 放眼未來,中央大學將秉持著「誠樸」優良的校風,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締造更多「中大第一」,並為培育具國際視野、全球關懷的人才而努力,以開創新世紀大學之典範。

    http://www.ncu.edu.tw - 2012-03-26
  • 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

    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40年在江西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台湾中正大学于198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为纪念蒋中正(字介石)并兼顾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之平衡,于1986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在云林及嘉义地区成立“国立”中正大学。1987年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由当时“副总统”李登辉担任召集人,择定嘉义县民雄乡为校地,周围并保留特定区规画为大学城用地,聘请林清江任筹备处主任,进行各项筹建工作。

    http://www.ccu.edu.tw - 2012-03-26
  •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民國十三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培育人才,以應積極建設現代化國家之需要,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三校合併,改組成國立廣東大學,並頒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訓詞,作為惕勵師生日新又新、自強不息之校訓。民國十四年, 國父不幸病逝。為感懷其一生對國家之奉獻及永久紀念中山先生之豐功偉績,特於民國十五年將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並在廣州石牌建立新校址。 政府遷台後,為因應社會對高等教育之需求,於民國六十八年核定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於高雄西子灣,翌年七月正式建校成立,並以 國父誕辰十一月十二日為校慶。中山大學在台建校後,經首任校長李煥之篳路籃縷,以啟山林,後經趙金祁校長、林基源校長、劉維琪校長、張宗仁校長及現任楊弘敦校長之經營擘劃,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發展至今計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共計二十個學系,三十七個碩士班、十四個碩士專班、二十七個博士班,及一個通識教育中心,學生人數約有九千五百人,現有專任師資四百五十餘位,蔚然成為南台灣學術重鎮。學校位於高雄市西子灣,東毗壽山,西臨台灣海峽,南通高雄港,北跨柴山,依山面海,碧波萬頃,水天相接,青年學子終年接受海洋精神的啟發與洗禮,孕育出追求真理正義的校風,也塑造出民主自由的學風。

    http://www.nsysu.edu.tw - 2012-03-26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民國17年)。當時首任校長為幣原坦總長,至民國34年(1945年)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同年11月15日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後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任首任校長。 臺北帝大時期最初設置文政、理農兩學部,59位學生入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1943年增設工學部,同年理農學部分為理、農兩學部。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發展為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以及預科(1941年設立),學生約1,600名。臺北帝大另有附屬農林專門部(1928年設置,於1943年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南方人文研究所(1943年)、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1943年)。臺北帝大採用講座制度,每一講座由一位教授主持,其下有副教授、助手、講師和僱員等,係經費預算獨立、多數設有圖書室之研究單位。 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各「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立22門學系;至36學年度學生約為1,855人。往後,院系隨師資、硬體設備與社會需求而逐漸增加。民國49年試辦夜間部,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則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96年最後一屆招生),88年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併編為進修推廣部,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97年設立牙醫、獸醫兩專業學院。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兩個專業學院,共約54學系、103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達33,000多人,其中大學部近18,000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正副元首、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大幅員遼闊,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提供師生豐富的生物與生態多樣性研究環境。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366(總機)

    http://www.ntu.edu.tw - 2012-03-26
  •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备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内全国统一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北依龙凤山,南邻京密引水渠,西接八达岭高速,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交通便捷。校园占地367余亩,校园建筑按照国际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外观典雅,颇具特色。学院拥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先进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室、图书馆、微机室及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以及设施完善的学生公寓、餐厅、健身房等,为同学们提供一流的食宿条件和便捷人性化的后勤服务管理,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学院现设置教育系、娱乐经济系、英语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动画系、国际部等专业系部,开设学前教育、科技工艺教育、幼儿园行政管理、体育休闲与管理、高尔夫球技术与管理、马术与管理、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数字音乐制作等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影视动画、体育休闲”三个骨干特色专业群17个专业(方向)。学院采取嵌入式教学在不同项目领域广泛引进国际证书课程,成功引进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软件技术开发、网络安全等课程,德国体育休闲旅游学院(IST)高尔夫俱乐部管理课程。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余人,专(兼)职教师200余名,专任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87%;专任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占青年教师41%。2010年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09%,签约率达75.43%,在北京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http://www.hju.net.cn - 2012-03-25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已有53年的办学历史。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并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学院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秉承“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院训精神,贯彻“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综合性、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提升科研与“三农”服务水平,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学院总占地1268亩,下设园艺、畜牧兽医、食品与生物工程等10个系部以及机电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各类在校生1.4万余人,自2009年起面向广东、湖南、安徽、四川、重庆等19个省市、自治区招收高职学生。学院现开设普通高职专业40个,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作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形成了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岗位轮动、1-4-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成了“任务导向、模块设置”、“岗位化”、“从田间到餐桌”的课程体系,带动了种植类、养殖类、食品加工类特色专业群的形成。   学院拥有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专业创新团队,四百余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57人,农业部行业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经过三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管理队伍年龄结构明显改善,知识水平和履职能力显著提高,优秀的年轻人才正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院校中有场,场中有园,校内实践场所占地700余亩,建有彩色苗木繁育中心、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教学宠物医院、种禽繁育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37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连同330个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为有效实现“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保持在98%以上。   学院统筹推进科研与“三农”服务工作,初步形成“院政互动、院院合作、院地共建”的工作机制和挂职服务“五个一”、专业化服务“工作室”的组织带动机制,形成了具有农业职教特色的“滴灌式”、“孵化式”、“链条式”服务模式;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5项。5年来,面向京郊开展新型农民培训33.5万人次,帮助8万余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及英国南兰克郡学院进行了4个教育合作项目;与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5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未来5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走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与开发并重的“一体两翼”发展道路,以“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环境设施,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职业教育学院。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102442)   电话总机:010-80358899   传真:010-80358822

    http://www.bvca.edu.cn - 2012-03-25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