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拥有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设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7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3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75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教授4人、“青年千人计划”教授4人、“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芬兰国家文化成就奖获得者1人等,同时还聘有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珠江学者教授3人等。学校有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4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7000余人,本科生4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共建1个)7个,省级工程中心9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30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含双语),29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5000多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5.4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2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49.93万册、电子图书9700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等广泛的学术合作。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全国仅24个),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成本报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赛第二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1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记使命,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http://www.gdut.edu.cn - 2014-08-20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 忠信笃敬 ”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4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我校的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水域生态学与藻类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药物、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力学问题、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8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设有27个学院,59个系,178个研究机构和77个实验室,89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仅有二级学科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8个,仅有二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世界史、力学、中药学、生态学、统计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 <暨南> 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13个、重点实验室13个。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并正在广州筹建新的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39.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0.8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8.3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336.6万册。学校设有16所附属医院,分别是:附属第一医院、附属深圳医院、附属珠海医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附属清远医院、附属江门中医院、附属深圳眼科医院、附属深圳华侨城医院、附属黄埔中医院、附属惠州口腔医院、附属深圳华侨医院、附属顺德妇儿医院、附属东莞医院、附属暨华医院、附属复大肿瘤医院、附属三九脑科医院。16家医院共有职工14924人,病床12643张。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238多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它们遍及世界五大洲43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学校在香港和澳门分设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 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9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476人,教授502人,副教授690人。 截至2014年4月,有各类学生46750人,在校研究生104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14人、硕士研究生7977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28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718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1532人。学校学风浓郁,人文荟萃。其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王学萍、徐乐义、钟阳胜、佀志广、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可谓人才辈出,享誉中外。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在新的世纪,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将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http://www.jnu.edu.cn - 2014-08-2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01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7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外国留学生11000多人。 历史沿革 学校的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是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国语大学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为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辖3个校区,总面积2292亩,其中北校区位于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南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大朗,占地258亩。 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师资队伍 建校以来,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等名师大家荟萃学校,执教治学,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在编专任教师11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2.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9.09%。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千人计划引智配套工程”项目资助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9人次,入选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7名,“云山学者”27人。此外,学校还聘有50位客座教授和约200位长短期外教。 学科发展 学校辖21个教学单位和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有18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7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人才培养 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 “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学校是向联合国提供高端翻译人才的全球19所大学之一,是入选“亚洲校园计划”的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9.92%和100%,2013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8.14%和99.30%,继续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第一批。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平台建设已成形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基地平台体系。拥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加拿大研究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和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工程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是省政府设在我校的智库机构,学校还设立了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等10个校级研究机构。学校牵头组建了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广东“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开发行《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 国际合作 学校加强全方位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截至2014年3月,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智利、古巴、墨西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256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知名大学和国际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开办了3所海外孔子学院: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居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有着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管理平台,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总面积5万2千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图书馆南北校区馆舍总面积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为261.4万册,中外文期刊1,741种,中文电子期刊5641种,外文电子期刊32972种,中外文电子书170万种,订购中外文电子数据库80种,自建数据库16种,并实现18个外语语种馆藏文献采购、编目、流通和检索的网络化集成管理。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28亿元。 发展愿景 秉承“全人教育、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营造“多元、灵动、雅致”的校园文化,以广东省首批高校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力争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受社会尊重、让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满意的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http://www.gdufs.edu.cn - 2014-08-20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学校1985年建校,1990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96年成为本科教学合格单位,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48多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45多万册,电子图书121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多亿元。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拥有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的43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名牌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全国科教兴国示范基地,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0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947人,研究生358人,成人教育学生5700多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近940人,其中专任教师69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306人,占专任教师44%,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576人,占专任教师83%。其中,有26人获得国家、省级优秀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还建设了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一批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聘请了200多名企业、行业中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还聘请了一批海外教师长期任教。 学校坚持“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人才战略为强校之基,以协调发展为治校之策,以提高质量为办校之责,以创新精神为建校之魂,以服务地方为兴校之路;坚持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全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全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五邑侨乡的最高学府,学校初步成为侨乡及周边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研发的基地,文化传承的纽带,政府决策的参谋,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学校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协调发展,成为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行列,在港澳和东南亚以及北美华人华侨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侨乡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
http://www.wyu.edu.cn - 2014-08-20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于广东省珠海市携手创立,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 学院获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珠海市政府及各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在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暨校董会主席许嘉璐教授的领导下,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创新性地推行博雅教育、四维教育及国际化办学模式。 自2005年成立至今,UIC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大学。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理工科技学部三个学部,下设二十个专业。 UIC拥有一支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师资队伍,实施四年全英文教学,毕业生学成后获颁UIC毕业证书和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在国内、香港及国际范围均获认可。 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师大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稳步提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形成了规模适中、学科综合、结构合理、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科学研究发展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6所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重点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16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香港浸会大学于一九五六年由香港浸信会联会创立,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专上学府之一。大学在成立初期名为私立专上学院,后于一九八三年开始获政府全面资助,并于一九九四年正名为大学。大学以提供「全人教育」为目标,致力培育学生在学问、专业技能和身、心健康各方面取得均衡发展。大学教研并重,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并强调大学教职员对社会的贡献。 大学为综合性学府,由七个学院组成,分别是由政府资助的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和传理学院和自负盈亏的持续教育学院。设三十一个系,四十一个本科专业,三十八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以及研究性的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课程,在读学生近一万人。 浸会大学积极进行科研,各学院共成立了二十四个研究中心,推动学术研究及理论实践。大学的专家学者亦为政府和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顾问服务,务求把科研成果广泛应用,造福社群。为促进学术文化交流及使大学迈向国际,大学成立了两个国际学术联盟──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及永隆银行国际商贸研究所,与三十一所世界各地的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http://uic.edu.hk - 2014-08-20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位于美丽的羊城广州,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属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为国内首批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现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78万多平方米,设备总值4.9亿元,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大型室内文体活动场所,下设国际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等二级学院15个,以及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东莞数理工程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学校坚持“教师为教学而聘”,汇聚有“国医大师”、双聘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全国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1125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打造优质本科和卓越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开设本科专业18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蝉联该学科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生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日制在校生接近2万人。已培养出6万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医药全球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校注重发挥重点学科对学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已建成中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拥有科技部工程中心5个、省部局级重点实验室21个,近5年主持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3.5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多项。主办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本中文核心(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大学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发展”,拥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6所,教学医院涵盖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大中型中医院及邻省部分中医院。其中,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形成以43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展开床位超过5000张,年门诊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茅。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开创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的先河,被誉为全国医德医风的典范,年门诊总量近20年保持全国第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09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是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近年来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交流会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入选全国科普基地,被誉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南风窗”。 发扬“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广中医精神,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努力建成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大学,在建设中医药强省、发展中医药学术、维护全人类福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http://www.gzhtcm.edu.cn - 2014-08-20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学校座落在海滨城市汕头的西北区,学校占地面积1920.18亩,建筑面积44.84万平方米。 汕头大学得到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鼎力相助,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大(包括长江商学院)承诺捐款逾62亿港元。不仅如此,李嘉诚先生还为汕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充分显示出李嘉诚“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怀和对国家教育重要性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 汕大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设置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含一级学科点覆盖数,我校共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1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4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工商管理、艺术设计、法学、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临床医学),开设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职工和医护人员5113人,全日制在校生9448人,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7万多人。汕大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 学校已建成一批既能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又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结构与风洞重点实验室、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等。图书馆全面实行电脑化管理,并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医学院有五所附属医院,有3533张病床,其中第一附属医院荣膺“全国百佳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医疗实践机会。 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学校积极扩展学术交流和合作。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詹姆斯•莫里斯、莫言,以及丘成桐、潘毓刚等一批世界级大师和知名学者被聘为我校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并莅校开设课程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我校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近20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制订并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计划。 学校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计划全新兴建的医学院将开展全球最前瞻的生命科技教学课程。2001年起,汕头大学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下,学校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聘请外籍人才担任执行校长、副校长、院长等职务,在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及人事制度进行具典范意义的全方位教育改革探索,诸多改革经验已得到国家的肯定、支持和推广,被李岚清同志高度评价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2012年,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决定三方共建汕头大学,支持汕头大学继续深化改革,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汕大人不负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李嘉诚先生所望,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良好环境,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汕头大学将致力于建设成具现代大学的优质管理体制和卓越教育,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http://www.stu.edu.cn - 2014-08-20广州大学
1广州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55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3074人。学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有150多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共27个领域(方向)。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5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7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600多项。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共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成绩辉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50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市特色专业2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市精品课程49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0个,涵盖二级学科51个,省重点二级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1个,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5 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50余项,省部级课题1200余项,合计获得外来研究经费10.3亿元。同时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泛函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团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发展团队计划”。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8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55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485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市优秀专家32人,珠江学者2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8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50人,博、硕士生导师7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100多人。2010年,周福霖院士获得首届“南粤创新奖”。 5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74.2万册,数字资源量达30230G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9000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82亿元。 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汪洋、黄华华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4500多项,到校经费达6.5亿元,项目涵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学校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广州、服务亚运的有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并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http://www.gzhu.edu.cn - 2014-08-20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建校31年,实现了办学规模由建校规划4千人到实际在校生3万余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级提升,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82平方公里。老校区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后海湾,依山起伏,荔枝成林,花木繁荣,环境优美;新校区位于西丽大学城,现已开始动工兴建。 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80个本科专业,现有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其中工程硕士具有授权的领域13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下有二级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4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69万人,研究生6111人(含博士研生122人),留学生1500人。现有教职工2831人,其中专任教师1708人。在岗教师中,教授424人,副教授612人;具博士学位1055人,外籍教师42名;平均年龄42岁。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美国三院院士(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医学科学院)1名,“双聘”院士10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名,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含青年千人)1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长江学者4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珠江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深圳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2名,广东省领军学者2人。 学校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项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经典精读课程11门。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现有项目104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3个,特色重点学科2个,优势重点学科10个。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教学实验中心27个,教学实验室94个;2008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模式。“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4030项,是“十五”期间的6.5倍,其中“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级课题、项目293项。近五年,理工科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4项,人文社科类省级以上奖励33项。2013年,文理科实到科研经费3.74亿元。973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连续实现突破。2013年新增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成为英国《科学文摘》(INSPEC)、荷兰Elsevier《Scopus》、美国《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源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为0.950,在全国403种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13位,创历史新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获省教厅首批省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资助。 学校继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现有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亿元,图书馆馆舍48441平方米,图书354万余册,各类数据库201种,全文电子图书200多万册,全文电子期刊近8万种。建有理工类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级9个,市级33个;人文社科类市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其中省部共建基地3个,省级重点基地4个,市级及其他共建类8个。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校园无线网覆盖主要区域。 学校国际交往密切。深圳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始于1987年,是教育部公布的54所对外招生院校之一。学校与境外106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年度本科交换生314人次。近年来深圳大学每年招收培养1500名以上留学生,增长势头日盛。 学校形成了“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培养特色,10万多毕业生,绝大多数扎根特区,用人单位总体评价优良,办学满意度不断提高。涌现了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一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 学校探索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布衣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计财工作教授委员会,确立学科建设、人才招聘、资源分配的学术主导。倡导民主管理,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事故问责权、干部评议权、校政监督权;赋予学生代表大会校务知情权、批评权和学生事务参与权;建立网络信箱,广开言路,密切师生关系。制定并实施《人事改革方案》,以职员制和聘任制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高度学者化的教师队伍、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队伍、高度职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追求精致管理和精致服务,营造学术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创新校园。 深圳大学将继续解放思想,紧随特区,不断探索,着力建设立足深圳、面向国际的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为实现“高校之林,后来居上”的宏大心愿努力奋进。
http://www.szu.edu.cn - 2014-08-20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
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学校条件优越,拥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各年级开设了英语、计算机、书法必修活动课,同时推出器乐类、舞蹈类、棋类、球类、艺术类、科技类、运动类、文化知识类选修活动课。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金洲大道与宁乡大道交汇处,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学校现有学前班至六年级49个教学班,学生2578人,教职员工252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拥有校舍面积34000多平米,建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建有塑胶田径场、文化广场、秋千园、怡心园等设施。校园环境优雅舒适,绿化率达45%,是长沙市花园式学校,是省内办学条件最优的学校之一。 学校主要招收寄宿生,实施封闭管理。学校高标准创建学生生活环境,配备高素质生活老师全心为学生服务。品牌空调、优质矿泉水入室。每周上课六天,每月集中休月假五天,遇公休假顺延。放月假时,受家长委托,学校组织车辆对县外和县内偏远乡镇学生定点接送。城关地区的走读学生由公交公司专车接送。 学校着力创办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注重文化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各年级开设了英语、阅读、书法必修校本课程,同时推出音乐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知趣类等六十项选修校本课程,供学生选学。学校书法特色、艺术教育、计算机奥数、机器人、数学和体育竞赛等方面的成绩在省市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强力推进对外学术交流,全面建设名师队伍。学校先后有8个学科10次承办了湖南省和长沙市教学研讨现场会,学校治学经验四次在省市交流推介,国省市级专家先后有三十多人来学校讲学。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今年,他们参加小学教学竞赛囊括了语文、数学、品德、心理、信息、科学、体育七个学科的市一等奖,其中品德获省一等奖,书写了“金海教师会教书”的神话。 追求卓越的金海人将继续吹响奋进的号角,引吭务实创新的战歌,为把金海实小建成社会放心、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楚沩名校而努力奋斗。 附录: 宁乡县金海实验小学办学层次:幼儿教育和小学 办学性质:民 办 校 长:齐四维 电话:13974980890 办公室电话:0731—87881933 学校网址:http://www.nxjhxx.com 学校地址:宁乡县城郊乡罗宦村(宁乡县委党校院内)
http://www.nxjhxx.com - 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