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三面环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自然园林风貌引人入胜。 学校历史悠久,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建国后,学校曾直属中央高等教育部,后实行农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学校具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评审权。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 学校长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徐特立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11月23日到学校视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8年10月1日为学校百年校庆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 学校基础条件优良。校园占地面积495万平方米(合7425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08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48亿元;图书馆馆舍面积31136㎡,阅览座位4700余个,综合馆藏160万册,图书馆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重要成员,具备教育部科技查新资质;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学校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整体绩效评价中位居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才俊荟萃。现有教职工2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49人,教授3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占80.9%;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3人,\"楚天学者计划\"主讲教授7人,\"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2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27个。 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设有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水产学院、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体育部等17个学院(部)。现有本科专业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9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6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学校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相结合,学科优势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融。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13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2个(1个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九五\"、\"十五\"期间连续2次被评为国家优秀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以来连续3次年检结果为优秀。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4年3月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两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同类学科领域前1%。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6个学科进入前三,10个学科进入前十,其中,园艺学第1,畜牧学、兽医学第2,作物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第3,农业资源与环境第5,植物保护第7,生物学第8,排名率进入前10%,食品科学与工程第10,排名率进入前20%。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十一五\"以来,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总量达18项;新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12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总量达77项;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9门,总量分别达到32门、57门;新增国家级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3门;首批获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国家精品教材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11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25项。新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提名奖23篇,总量分别达到11篇和26篇。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30%以上,其中生物类等特色和农科优势专业的录取率超过50%;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学校荣获首届\"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称号,成为第一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强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4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9个,国家研发中心4个,部省研发中心2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69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61项,省部级项目1782项,国际合作项目101项;获得科技经费约34.8亿元;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18项,其中,国家级18项;授权专利786项,其中发明专利583项,实用新型专利195项,外观设计8项;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学校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实施\"863\"计划先进集体高校、\"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先进单位。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法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伙伴关系,每年有近500名海外专家学者访问我校。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严谨朴实。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等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1952年迄今,已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近13万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优秀管理专家以及\"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新一代大学生典范。 近年来,学校连续九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2011年两度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18年(建校12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http://www.hzau.edu.cn - 2014-08-12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年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名列第58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6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90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288人,其中专任教师290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86人,副教授12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5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专项津贴等专家303人。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现有普通本科生37300余人,博士、硕士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先后批准在学校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建立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近10年来,学校科技研发投入30多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13年,学校科技经费7.189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13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5.96亿元。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近40万毕业生,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65个校友分会组织。学校与原三校所属三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221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60余载育人实践,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三大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卓越人才。“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已成为学校崇高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武汉理工大人不懈地为之奋斗。
http://www.whut.edu.cn - 2014-08-1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整体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校园概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10人(含青年项目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优青科学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31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33人。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67个,多媒体资源近60000小时。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建设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8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9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700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5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50余枚,银铜牌350余枚,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我校牵头,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香港大学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组成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地学领域开展资源共享、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5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300人次。学校3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以我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六所国际科研合作中心。 桃李芬芳 60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毕业生中走出了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管理精英,成长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30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广大毕业生正以自身的努力为学校赢得荣誉、提供支持。同时,学校也将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学校网址:http://www.cug.edu.cn/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67883995 传 真:027-87481030 电子信箱:cugxb@cug.edu.cn
http://www.cug.edu.cn - 2014-08-12荆楚理工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城区。校园依山傍水,树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洁美的“山水园林大学”逐步建成。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 2200 余亩,校舍建筑面积 58 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 亿余元。图书馆馆藏丰富,有纸质图书 150 万余册,电子图书 40 万余种,电子期刊 8000 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 6 个。学校 2011 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 2013 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 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荆门,融入湖北,辐射全国,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人才培养 学校以生为本,深入开展“全员育人”工作,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立足基层,志在高远”,培养“立足基层用得上、用得好,志在高远闯得出、发展好”的社会化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 91% 以上,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涌现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芳艳、“扎根黔南山区支教、入选伦敦奥运火炬手”余恒菊、“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李新云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典型。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8000 人,有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生 14000 余人。 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大力推进队伍提高工程,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现有专任教师 1000 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 300 余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有 500 余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1 人。 学科建设 学校以基层社会经济领域性需求和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集群建设面向基层社会经济领域与行业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学校学科涵盖理、工、医、文、教、经、管、艺等 8 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本科专业 31 个、专科专业 18 个。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为湖北省“十二五”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印刷工程 4 个专业获批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 ( 支柱 )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现建有各级各类实训中心 100 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30 余个,省级实训基地 2 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实训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融入社会,追求卓越”,通过多元化方式与途径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大环境,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省医药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校企共建牛磺酸技术研发中心、中国农谷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研究平台和基地。近年来获省市科技成果等奖项 41 项,其中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饮料备受市场欢迎,“牛磺酸结晶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改造”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校园文化 学校以弘扬“崇学尚德,求实创新”校训精神为核心,积极开展“四维育人文化”建设,认真抓好“一院一品”文化创建活动,精心打造“社会大讲堂”、“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校级、院级品牌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美国荷晶大学、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开设有中澳电子商务、中澳会计,中美护理等专业。留学生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发展目标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精会神,开拓创新,推进内涵建设,谋求特色发展,走转型发展之路,努力把荆楚理工学院建设成为“荆门有地位、湖北有影响、全国有名气”的社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高等院校。
http://www.jcut.edu.cn - 2014-08-12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是一所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规划占地2002亩,校舍总面积59.69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设有20个教学院,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9个本科专业。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3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5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57人,教授149人,副教授3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7人,硕士学位的564人。教师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7人,“磁湖学者”特聘教授8人,湖北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4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 图书馆藏书190.09万册,数字资源量6557GB,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网站”。 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影视中心(湖师大礼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现代化游泳馆等项目已列入建设规划。学校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位于校内青山湖风景区,是黄石市现代化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636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27部,发表科研论文5146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728篇。学校被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日本等国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 学校有学生社团近50个,建有各类实习基地近300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就业,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建校40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9万余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管理活校”五大战略,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范大学。
http://www.hbnu.edu.cn - 2014-08-12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地处楚头吴尾、通江达海、与省会武汉作为同城城市的人文重镇与全国宜居城市——湖北省黄冈市,是一所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均较齐全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隶属湖北省管辖,是拥有740万人口的黄冈市第一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变迁;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黄冈师范学院”;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独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1月,与原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资源整合。历经百余年耕耘,学校现已由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的师范类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涉及文、理、工、法、经、管、教、农、艺等九大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三种办学层次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校由南区、北区、西区三个校区组成,现有校园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70余人,博士、硕士650余人。现有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3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 学校现设有20个教学学院,设置本科专业51个,专科专业13个。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校学生在2011、2012、2013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连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电子设计大赛、“CCTV杯”外语竞赛、“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等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 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长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已联合培养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批准,学校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独立招收与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生物资源研究所、不确定系统研究所等20个研究机构。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参与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40项,湖北省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7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含)奖励 39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 学校国际交流广泛。学校与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与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100 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派遣100余人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200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多位师生赴国外进行汉语教学。2010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项,2011年起与日本吉备国际大学合办动画本科专业,2014年起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学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部分院系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在学校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中,一大批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黄冈中学前三任校长、黄冈所属十县市区80%以上的中学校长、副校长都是我校的毕业生。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就在黄冈师范学院”。 近年来,我校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农校对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4年,武冈城铁开通,把黄冈与武汉的时空距离缩短至28分钟,实现了黄冈与长三角高速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与新丝绸之路的亲密牵手,黄冈与大武汉一起,同构水、陆、空一体交通大枢纽,同建中部产业、物流新兴大市场,同筑长江中游城市群,黄冈与武汉正式进入了拥抱同城新时代,为我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时空元素。 当前,全校师生正按照首届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与“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在国家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努力践行“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校训,“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的发展观和“尚师表、勇担当、秉诚朴、图自强”的黄师精神,为推进黄冈“双强双兴”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hgnc.net - 2014-08-12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感市,距武汉市区5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30公里,京广铁路、京武高铁、京港澳高速、107、316国道穿城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办于1943年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历经孝感大学、武师孝感分院、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孝感学院几个阶段,先后有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华农孝感分院)和南方城乡建设学校(孝感市建筑工程学校)整体并入,201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迄今已有71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校园湖光潋滟,杨柳依依,鸟语花香,环境怡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面积近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亿元,建有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藏书209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0万册),期刊2000余种,开通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六大电子图书资源。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2年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行列,“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被评为特色栏目。 学校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模式”改革。坚持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实行多层次、面向社会和国内外开放办学。现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体育学院等15个教学学院。举办一所独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各类注册在籍学生25000人(含新技术学院学生)。 学校加强校校、校企、校地合作。自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先后在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还与孝感市人民政府签署《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共建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广水市等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英国、美国等国10余所大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全日制本专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十余国家外国留学生,一批外籍留学生已入校就读。 学校学科门类较齐全,专业特色初显。现建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学、光学工程、植物学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光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等在建硕士点学科;植物学、有机化学、光学工程、教育学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作物学、材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开设62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10大学科门类。实行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化学、生物科学、园艺等专业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科学、园艺等专业为省级本科品牌专业;材料化学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初步建立了工程特色初显,理、工、农结合,文、经、教、管、法、艺、医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7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0人,获博士及硕士学位教师870人,高级职称教师427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科研创新团队8个,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名师、湖北省优秀教师等23人。聘请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两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为代表的著名专家学者90人为兼职(客座)教授。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来校任教,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学习、工作和讲学。 学校各类平台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支撑能力。现建有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生物质资源化学与环境生物技术、作物病害监测与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生物质资源转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筑防水材料研发中心等11个省级平台。建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1个,电工电子、化学基础课、计算机、生命科学与技术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4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1个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平台与开放创新实践基地,148个协议专业实习基地。一批平台直接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学校学风浓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积极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名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近些年来学生考研上线率一直稳定在17%以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在湖北省本科学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学英语、数学建模、智能模型车、艺术设计等一些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立足地方,凸显特色;尊学崇术,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校训,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依法治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六大发展战略,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连续六届被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当前,学校正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弘扬大学精神,努力培育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向着一所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工程大学的目标奋进。
http://www.hbeu.cn - 2014-08-1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文学、理学等为主要学科门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建校80多年来,培养了近15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718亩,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图书资料218万册。学校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45个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另外,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等省级教师培训、研究和管理机构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现有教师88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3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4人,38人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博、硕士生导师。外聘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1人、“楚天学者”5人、“彩虹学者”2人。 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取得4122项科研成果,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87篇、EI收录论文171篇、核心期刊论文812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译)著、教材290部;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社科奖2项,省厅以上课题302项,专利授权8项。学校主办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班主任之友》、《语数外学习》、《当代经济》等期刊在国内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行知实验班、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新人才实验班,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8个、就业创业实践基地63个,与省内中小学合作共建7所教师发展学校,建立美术设计、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环保节能等7个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竞赛以及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专科、本科和硕博培养的国际合作办学格局,并每年选派大学生赴国外参加社会实践项目或短期实习。学校是省教育厅指定的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派出高校,是国家汉办的优质生源学校,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海外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学校将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坚持“正己达人、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努力建设具有同类学校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
http://www.hue.edu.cn - 2014-08-12湖北经济学院
学校概况: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美丽的校园带碧水,襟远山,风清气爽,林木葱茏,环境怡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办学规模: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在校学生1.6万人。 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战略,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经济学系、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金融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统计学院、电子工程系、体育系、管理技术学院等14院3系1部共18个教学单位;开办了50个本科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设有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控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24个教研、科研机构。学校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6人,其中:“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4人、主讲教授1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1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教授85人、副教授272人,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崭露头角。 教学实践:以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举办实验班、特色班,探索大众化教育格局下精英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探索专业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点、6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立项建设硕士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5个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1个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个,建有金融投资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50个,教学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158个。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科学研究:建校10年来,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7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86项。教师在各类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8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3项。获批 6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获批6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交流合作:与法国格勒诺贝尔第二大学、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开展专科合作办学,2013年本科招生专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专科招生专业为金融管理与实务和会计(注册会计师)(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英、美、法、日等国家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2+2”、“3+1”等本科交换项目以及“4+2”、“3+1+2”等硕士预科项目。
http://www.hbue.edu.cn - 2014-08-12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湖北省唯一的省属公安政法类本科院校,也是全国最早开办本科学历教育的两所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之一。学院创办于1949年6月,1955年被公安部确定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承担全国部分公安干警的培训工作。1976年6月,学院以“湖北省公安学校”的名称率先招收优秀知识青年进行中专学历教育。1984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1997—2001年间,分别与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联合开展本科教育。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湖北警官学院,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2005年4月,在全国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中率先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9月,被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批准为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7月,获批开展双学士学位培养工作。在64年的建设发展中,学院立足公安、面向政法、服务社会,坚持高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重融合的办学特色,培养输送学历教育人才3万余人,培训公安民警、政法干警8万余人(次),为维护湖北政治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校区4个,校园面积1248亩,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31514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800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11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162人,其中“湖北名师(高等学校)”1人,首届“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学院“升本”以来,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学者26人为兼职教授,高、中级警官60余人为实战教官。“升本”时核定本科招生规模4000人,现实际在校生4503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47人、专科生152人,“招改”试点[[i]]学生259人,全日制自考助学生1745人。 学院内设处级机构28个,包括9个教学部门、2个教辅部门和17个党政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分别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侦查系、治安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警察临战学系、法律系、公共基础课教学部、警体部、国际警务教学部等系部组成,教辅部门包括实验中心和图书馆。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法学为基础,以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为主干,理、工、管、文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体系。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治安学(警察临战方向)、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网络侦查方向)、法学、法学(司法鉴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工程、英语(国际警务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及13个普通专科专业。先后有诉讼法学、公安学省级重点学科,诉讼法学、行政管理湖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点,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建有侦查学第三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治安学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建成《侦查学》、《治安学》国家精品课程,《预审学》、《网络安全》、《公安学基础理论》、《刑事诉讼法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警察临战学》、《侦查措施与策略》7门湖北省精品课程。诉讼法学、侦查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创建了《警察临战学》、《网络侦查》、《国际警务》、《警察廉政概论》、《警察史》、《警务心理学》等一批新型公安专业课程。
http://www.hbpa.edu.cn - 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