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6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办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38370人(含历山学院学生3299人),其中研究生4942人,另有留学生206人、成人教育学生19314人。 办学条件完备 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约258.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66万平方米。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39个省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藏书395.18万册,数字资源量57.3TB。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 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5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植物与动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2012年)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是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教职工2296名,其中专任教师18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94人,正高级职称362人、副高级职称705人,博士生导师134人。6人次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全国“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8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人9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先后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 教学成果丰硕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科研实力雄厚 “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60余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00余项。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主办6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种。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是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牵头单位。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 交流合作广泛 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87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3所,是全国省属高校和师范院校合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培养30余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示范点等,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近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有8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先优称号。学校女排连续8次获中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冠军。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邮编:250014 党委办公室电话:0531-86182215、86182217 传真:0531-86180066 校长办公室电话:0531-86180015、86182222 传真:0531-86180017 就业指导中心电话:0531-86180684、89611819(本专科)0531-86180029、86182291(研究生) 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86180245、86182201、86182202(本专科)0531-86180804、86182297(研究生)
http://www.sdnu.edu.cn - 2014-08-28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医药科大学、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最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最早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挥中医药优势,狠抓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强化实践”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有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学校致力于高水平特色名校建设,2007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总占地1829亩,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7087.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47万册。学校设置13个二级学院,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2所教学医院、50余处临床教学基地和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及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拥有21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点,硕士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并开始向周边学科渗透;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21000人,其中本专科生18100余人,研究生近2600人。学校与近30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侨学生200余人。 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300余人(含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76人,硕士生导师370人。1人先后荣获国家“国医楷模”、“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5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55人,山东省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校坚持特色制胜、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中医内科学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3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有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学科8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重点专科10个、重点实验室24个。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和6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牵头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0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名校的征程上,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与中医药学科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富民强校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强内涵、立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http://www.sdutcm.edu.cn - 2014-08-28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是莱阳农学院,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70000余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工、理、经、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合作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举办75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28000余人。 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4291亩,校舍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5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08.8万册,电子图书总量248.63万种。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4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55人,博士462人,硕士88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博士生导师2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3人、岗位专家30人、综合试验站站长3人,有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学校拥有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头和参与建设了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2个研究所。设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培训机构和康奈尔大学BTI——青岛农业大学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英食品研究所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二、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著、作风严谨朴实、创新创业精神突出、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面向“三农”培养立志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20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1个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省级试点专业,27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长期以来,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十二五”以来,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4项;创业训练项目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和国际级奖励104项、省级奖励194项。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9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9项,省部级课题272项,年度科研经费连续3年突破1亿元。“十二五”以来,审定植物新品种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7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7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装备、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二五”以来,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学校先后与青岛、烟台、淄博、聊城、潍坊、滨州、威海、宿州(安徽)等8个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180余个,搭建起了开展科技服务的广阔平台。学校在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建立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与栖霞市合作成立了“青岛农业大学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研究院”,通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指导,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校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了生产技术培训、食品安全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合作社人才培训等多种社会培训,年培训各类人员4万多人次。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通过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东北三省以及新疆、贵州、云南、安徽、内蒙古等地。“十二五”以来,有40余项技术和品种被省农业厅和青岛市农委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5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已与美国康奈尔、韩国首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http://www.qau.edu.cn - 2014-08-28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在校生33248人,其中本科生302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29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015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9310人。现有教职工2653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8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泰山学者”19人。 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硕士点,86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林业局山东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1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农业部农药环境毒性研究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有5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图书馆藏书239万册、数字资源量77190GB。 学校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学院等20个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1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8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与美国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法国图卢兹综合理工学院、昂热农学院,荷兰万豪农学院,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公州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义守大学等国(境)外37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http://www.sdau.edu.cn - 2014-08-28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弘扬“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艺术学等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位于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部),57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纸质藏书188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7人,其中专任教师132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6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314人。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3人,全职“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3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学校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山东建筑大学学报》获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深入实施《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4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4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4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全运会自行车馆、中国足球篮球学院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办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通过聘请高层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近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4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已为社会培养了10余万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管理创新”和“文化塑校”五大工程,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为早日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sdjzu.edu.cn - 2014-08-28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是1952年12月创建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6月由山东省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60年6月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此后,学校隶属关系几经更迭,办学层次几起几落。1978年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恢复本科招生,隶属冶金工业部。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校以来,学校构筑起本专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市北校区地处青岛市区,黄岛校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校区位于沂蒙革命老区费县。占地面积约186.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3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199.35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约6572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6多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2251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5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04人;正教授160人,副教授450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6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有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 学校设有19个教学院部。拥有59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示范中心、海尔-理工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文化与城市竞争力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等。目前在校普通本专科生28910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294人。 学校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社会公允和以人为本,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大学精神传统;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需求与特色相结合,特色与精品相结合的高质量教学研究型特色名校。
http://www.qtech.edu.cn - 2014-08-28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已获批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学校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学校现有崂山、四方、高密三个校区,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20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22亿元,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有教职工205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810余人,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人才(教学名师)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7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9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1人。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5个硕士点;设有68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0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中心。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5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开放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同德、韩、美、加、俄、法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开展合作,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学校与德国朗盛、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人才,逐步完善了国际化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教育特色。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国际化公司的就业比例逐年提高,部分专业国际就业率达到50%以上。在巴斯夫、拜尔、大众、德固萨、三洋、阿尔卑斯、创绩等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学校毕业生的身影。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先后获得1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29位(并列),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并列);在“2010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59位(并列),驻鲁高校第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四个,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金王集团。学校在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积极探索被社会广泛赞誉为“青岛科技大学现象”。作为省属高校唯一的代表,学校于2009年、2011年连续两次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同志高度评价“科大模式”。 在6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和“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凝练出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锻造出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建校60余年来,学校为中国橡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精英,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位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名。在2011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校列驻鲁高校第4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道路,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http://www.qust.edu.cn - 2014-08-28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位于烟台市莱山区,东临黄海,西依青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烟台大学创建于1984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把支援烟大纳入长期工作计划。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烟台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高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我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依托培养单位。2012年获批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招生资格并具有相应学位授予权。 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38万平方米,截止到2013年底,馆藏印刷型图书148万余册、报刊合订本24万余册,每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200余种。引进电子图书170余万种,电子期刊3.1万种,中外文数据库近百个。校园内建有骨干万兆以太网。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与工程控制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海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体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体育教学部共20个学院(部),46个研究院所,5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 、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8万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31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近6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54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2人,占专任教师的36%。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0%。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5名。近3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13名。 学校先后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药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药学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法学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力学系列课程与实验教学团队和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教学团队等6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民法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并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物流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数据结构被评为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法理学、数据结构等2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民法学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烟台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2013年被评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法律、农业推广、翻译、工程、药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涵盖142个硕士招生专业(领域)。7个省级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理论物理、中国少数民族史、药剂学、物理化学、应用数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化学工程与过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化工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光信息与光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海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分子药理和药物筛选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境保护室内环境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然药物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强化建设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应用法学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民族问题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空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石化轻烃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山东省中匈黄金工业应用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院(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北大清华烟大三校科技园)。 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7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00余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9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社科先进管理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CIMS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已开通的校园教育科研网是山东省内四大节点之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设有与挪威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所,与韩国和美国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韩国共6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22所友好院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项目。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设有山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校内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和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等考点。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已向社会输送近10万名合格人才,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均受到广泛欢迎。我校与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合作推出的“一站式”全国职位信息搜索引擎正式在我校就业网上开通,是山东省第一所开通此项就业服务的高校。 烟台大学开展节约节俭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被山东省委宣传部作为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典型。2013年烟台大学保洁员提倡节俭行为被评为全国影响三农十大新闻事件,2014年烟台大学保洁员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节约之星”。 近年来,学校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党建研究基地。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获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山东省团建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
http://www.ytu.edu.cn - 2014-08-28聊城大学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坐落在有着“江北水城”美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李喆,校长马春林。 学校占地近3000亩,校舍面积7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70万册,拥有电子图书资料28808GB。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现设有27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全日制在校生32000余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9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9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0人。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43人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齐鲁文化英才、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3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吴培亨院士、张新时院士、汪尔康院士、魏江春院士,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左铁镛院士、黄伯云院士,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亚军教授等80余名知名学者担任外聘教授、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发展的专业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拥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21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并获得44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自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14万余名学生。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为优秀。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基础文理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拥有分析化学、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6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前期研究专项、“973”子课题、国家“863”计划等各类国家级课题191项,省部级课题432项。有156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 学校积极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与14个国家及中国台湾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核心校际关系,开展了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孔子学院等在内的50多个交流合作项目。学校聘有美、日、韩、菲等国的外籍专家,招收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与德、澳、韩等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约旦费城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山东,侧重鲁西,辐射中原,面向全国,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大学精神,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学校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军区国防生培养工作特别奖”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每年数百次报道学校的工作成绩经验。江泽民、吴邦国、吴官正、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来视察,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新时期,学校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办学兴校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以服务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新跨越,为创建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被社会广泛认可、受人高度尊重、人民满意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lcu.edu.cn - 2014-08-28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理工科大学。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弘扬\"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5个农业推广硕士招生领域,拥有MBA专业学位授予权;有73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21个学院,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3182人,研究生2413人。学校现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设施齐全。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校内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校舍建筑面积107.16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近258个,运动场面积16.4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299.05万册,电子图书9500GB,中外文期刊26971种(含电子期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5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13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1893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33人、副教授70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5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各类人选16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7人,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选34人,博士生导师39人。另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及一批校外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大力倡导\"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7部。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2006年以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300余项,其中,国际奖励48项、国家特等奖15项、国家一等奖189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荣获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拥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3个,学校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8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3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等210余项;荣获各级科研奖励1200余项,其中2006年、2007年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韩、俄、澳、新等国家的5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交流合作协议。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与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培养留学生2600余人。大力开展学者互访、学术交流,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战略,着力提升内涵,着力打造特色,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创新体制,科学发展,为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sdut.edu.cn -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