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做善时不为自己求什么

生根仁波切  2012/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求功名的心态能够治疗求功行善的心毒。作为一个世间人来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获得名誉、地位、权势乃至功名,这些思想和行为本身是都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在大乘唯识宗派的经典里这种思维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唯识宗派和世间人对于自己行善的要求是恰恰相反的,不仅仅是积德行善如此而已。唯识宗派是修行大乘菩提心的,他们对于自己要求的是,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要放下为自己获得名誉、地位、权势乃至功名的思想和行为,然后要放下一切有所求的心态,最后要达到无求之心。若是你为了自己获得功名而行善的话,那就不是大乘行菩提心的教法。所以,大乘唯识宗派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与世间人的思维和行为相反的。

积德行善是一种心态,一种福报,一种智慧,是一门学问。放下自私,不为自己的功名而行善也是一种心态,一种卓越的思想,一种大福报及大智慧,是一门博大深奥的学问。究竟自己积德行善做得如何,怎么不为自己获得功名而做善事,只有自己知道,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善与恶,问自心”。

过去一位师父带着五个徒弟学佛,大徒弟叫做无能,二徒弟叫做无权,三徒弟叫做无功,四徒弟叫做无福,最小的弟子叫做无求。师父经常讲如何积德行善,如何改变自己的心态,如何增添自己的功夫等佛法的知识和修行的方法。师父也常带五大弟子云游四海,常做佛事活动,积德行善,一起打坐禅修………。多少年过去了,五个弟子们之间的能力和功绩差距很明显。

无能他做任何事情的能力都超越了其余四个同学,名扬四周;无权的地位也超越了其余四个同学,权大势大;无功的功绩也超越了其余同学,对社会贡献很大;无福的生活非常优越,大富大贵;无求没有无能那样的能力,也没有无权那样的权势和地位,也没有无功那样的贡献和功绩,更没有无福那样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每天有上千人来拜无求为师而学佛,无求变成了足具知识的老师,精神文明的导师。

多年以后,五弟子聚在一起时,无能,无权,无功,无福都带来自己身边的人,但无求没有带任何人。他们去哪里,那里的人都会崇拜无求,大家都叫他无求大师,也有很多人叫他无求菩萨,无能等人身边的人也崇拜无求大师。他们四人看清了无求师弟的名誉、权利、功绩、福报、睿智、仁慈、道德、知识、境界、证悟乃至人品都超越了他们自己。他们就找师父问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师父就问无能,当初你跟我学佛修行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无能回答的是:“当初,师父你给我取名字时,叫做无能,我想,我不能变成一个无能之人,从此,我学佛修行乃至积德行善时,经常祈祷自己成为有能力之人。”

师父就同样问无权,无权就回答:“当初,师父你给我取名字时,叫做无权,我想,我不能变成没有地位之人,从此,我学佛修行乃至积德行善时,经常祈祷自己做个有权有势之人。” 师父再问无功,无功就回答:“当初,师父你给我取名字时,叫做无功,我想,没有功绩的人,活在这个世间就没有意义,我也不能变成没有功德和成就之人,从此,做任何佛事活动时,我就经常祈祷自己成为有名誉与功夫强大之人。” 师父就同样问无福,无福说:“当初,师父你给我取名字时,叫做无福,我知道自己没有福报,我就想,一个人没有福报,穷困的生活会是多么痛苦与折磨人,从此,我每次积德行善时,都祈祷自己变为大富大贵之人。”

师父摇摇头,最后问无求,无求低声而回答:“当初,师父你给我取名字时,叫做无求,我想,虽然师父叫我无求,说明让我不要去求什么,从此,我就放下有所求的思维,我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不为自己求什么,我就按佛法的意义去学习乃至修炼。” 师父点点头,又问无求:“我再问你一件事,现在那么多人找你求学佛法,你也每天忙忙碌碌讲法,这时求什么?”无求还是低声地回答:“我没有求他们来,是他们找我而来的,我只是满足他们的愿望,并没有任何所求。”说到这里,师父就最后给大家开示了两句话,“善与恶,问自心”。无能,无权,无功,无福四人才明白了,原来他们的所作所为乃至积德行善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功名而去做的,沾了内心不清净的染污,因此,只能获得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出世间的福报乃至菩提道。反过来,无求积德行善都无所求,反而得到了人天福报和出世福报,变成了人们的精神领袖,进入了大乘菩提道。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我们内心自私的黑暗里,照亮一下为人的阳光,自己只会变得更明澈;把你的知识和行善与别人分享,自己只会变得更通达;当你积德行善,不为自己获得功名,放下自利,乐意为他人做事时,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产生更大的福报和喜乐;当你修炼正法时,不为自己,放下我执,只为他人发出慈悲心时,不但你的道德提高,而且你的智慧和境界超越了世间人,这就是“不求所得”的大乘佛法精神。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美丑一念间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间,有人却丑化了社会、丑...

先以欲钩牵,渐令入佛道

每一个佛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同,成佛的道果是一样的...

两座寺庙山泉干枯,念观音菩萨泉水突然涌出

福建莆田广化寺有一个附属的小寺,名叫元龟寺,地址在...

付出,不是发给东西就好

南非治安不佳,不少慈济志工都曾遭遇抢劫。有一次,一...

期望鬼神给你报吉凶,这恐怕要入于邪道了

【原文】 或问:有鬼神欤?无鬼神欤?曰:有。鬼神可信...

在顺境时抽到下下签

其实一张签诗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它最大的意义是在让...

如何看待慈善事业与念佛的关系

在《无量寿经》里面,佛早已对这种问题有个答案。在这...

一杯鲜奶

一个穷苦学生,为了支付学费,挨家挨户的推销货品。到...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

历代戒杀放生诗

唐 佛印禅师 贪他一脔脔还他,古今留言终不伪。 戒杀念...

为何法供养功德最大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答:...

七种行为会让孩子养成不孝的习气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

堕胎的现报录

妙霞居士是洛阳市伊川县人,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粮...

在业障重的时候,应先读诵大乘经典

用我们的心修行,一心。我们无论念哪部经,都告诉你一...

虚空藏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佉罗底翅山,依牟尼仙所住之处,...

稻盛和夫的顿悟:取的幸福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经诊断为...

残害猫的报应

在我的记忆当中,有只猫的记忆在我心中难以抹去,那年...

生死无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听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以为...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

嗔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的过患最大,它的果报是什...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

如何看待「无奸不成商」

问: 对于无奸不成商这句话,法师有什么看法与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