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教子之道

2012/09/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爱子不得其道,就是不慈。慈字之误用,在管教二字分不清。

(一)溺爱不明。自从有了小孩,爱之如掌上明珠,对于吃穿,尽迎合小孩的心理,养成骄惯性,好吃懒做,由习惯进而染上嗜好,吃喝嫖赌吸,无所不为,自身又一无所能,成为流氓,丧德败家,妨害社会,触犯国法,成为罪人,受刑亡命。这种恶果,皆由溺爱二字之因所造成,不慈孰甚。

(二)不管不教。有了小孩,只知道养,美衣美食。对于小孩言行动作,任其性之自然,不教也不管,这又错了。小孩天性未离,此时若不好好教导,渐渐性流为情,情流为欲。初则放荡于礼法之外,渐至入于下流社会,很是危险。不但品行不端,行为不正,将来招灾惹祸,后患不堪设想。昔有囚犯某到了法场临刑时,要求法官,见他母亲一面,死也放心。法官哀怜他这番孝心,许之。他母亲来到法场见面时,该囚犯要钻他母亲怀里吃一口奶,其母爱子心切,听其子之行为。其子竟将其母之乳头,一口咬下来,其母大痛喊叫,说可要了我的命了,好狠心哪!其子接口说,你的心比我还狠得多呢!想当初我小的时候,偷了人家的东西到家,母亲不管我,还很欢喜我,所以我大了,便做了贼,因犯法定了枪毙的死罪,这是你不管我,养成我的偷盗心,送了我的命。我心狠,哪知母亲送了我的命,比我还狠得多。这段事,当儿子的固然不对,当母亲的算对吗?这是不管,也就是不慈。至说到不教,关系更大。古人教小孩,能食,教以右手吃饭先让老人吃。有食物,老人不分给不要。能言时,教以数与方名。教他见人行礼,恭敬长上,孝敬老人,大了自然能孝能悌。若不教导,便不知礼节,不知尊卑上下,习惯成第二天性,养成逆子,不孝不悌,为父母的,不能辞其咎。所以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放任太甚,也是不慈。

(三)管得太严。有了儿女,恨铁不成钢,自己孩子,总得比别人强。儿女稍有差错,非打即骂,毫不留情。原来父子是主恩的,威多恩少,便失慈的真道,使儿女对于父母,初则畏之,渐疏远之,甚则离心离德,这就是管之过严,亦非中正之慈道。以上三种,均不合慈道。真正慈爱儿女的,从小就教养兼施,由胎教、襁褓教、婴儿教等等,处处留心。小孩发育不全的时候,固在善养,但养中须有教。在小儿初学会说话,先教导他明白老人的称呼,叫爸爸、叫妈、叫娘、叫爷爷奶奶、叫伯父叔父、姐姐妹妹、哥哥嫂嫂等,使他知道尊长亲亲,慢慢再添字,问爸爸安,妈妈好等的话。等他会走会行动的时候,教他行礼。有了食物,教他先奉老人,让给哥哥先吃,知道孝悌之道,谦让之礼。少有点好处,必须夸赞他,或用相当的奖励鼓励他,更高兴,能实行。小儿有了过错,不可先打他,更不可骂他。先说明是非,使他知过必改。善言开导,不可体罚,免伤他的自尊心,自然小儿能迁善改过。千万不要骂他,骂则口出恶言损德,老人听着还不愿意。更不可一错便打,把孩子打完了,小孩还不知道为的什么,打得直迷瞪眼,生出毛病来的很多。教小孩说话,先提说祖上的德行,老人的好处,一家人的长处,大家都爱听他的话,小孩无形中生出爱敬老人的心。小孩渐渐长大,教导他洒扫地,接待客,见客行礼、问安等等细事,然后大了,入校求学,养成端正人品,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有功于世,有德于人。这才不亏天覆地载,父母所生,为天地的孝子,古今的完人。人人能如此实行,世界哪能不太平呢?然追本溯源,还是归功于父母之教养有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

早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绝不是培养神童。教育,不...

蔡礼旭老师:孩子迷恋电子游戏怎么办

从小先入为主及时引导 斗闹场,绝勿近。斗闹场是指电...

自己珍惜福报,也要给孩子珍惜福报

每逢年过节,很多人会给小孩子买很贵重的衣服,玩具。...

求子须知的事项

令友求子,拟舍百金。当令请百部《感应篇汇编》,以送...

让孩子从小就播下慈悲的种子

在童年生活里,除了从小就成熟大乘佛性者以外,许多孩...

教化儿童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

堕胎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堕胎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你要是...

孩子成长遭遇的6大矛盾家教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如今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

【推荐】地低为海,人低为王

一直喜欢低调的人,不知道这是缘于天生的性格,还是因...

如何降伏意念的邪淫

淫欲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无始劫以来的病根...

人生二十最

人生有二十最是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

行善如果求回报,心就有了挂碍

从过去佛到现在佛,诸佛关于佛教的教义,有一个概括,...

佛弟子不能吃肉的经典依据

《大乘入楞伽经》 佛言:『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

日诵九百遍,救了两只眼

日诵九百遍,救了两只眼 李怀瑾,江苏睢宁北乡车家店人...

整天奔波忙碌为了什么

我们人都有这种习性:虽然知道死无定期,但因日日见不...

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

问: 人此生都有自己在这世间的功课和使命,怎样知道...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圣严法师:调整观念让苦变为乐

苦与乐,往往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富不富足,也不一定...

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就说,...

逆境煮透我们的命运与人生

逆境和攀登高山是一样的道理。逆境向上是艰难的,但你...

惟贤长老《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

关于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我觉得包括个人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