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净界法师  2012/10/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整个修学的重点,事实上就是包括了福德跟智慧二种资粮。从一般的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主要的重点是在修学福德资粮,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修学佛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从因果的思惟,看到我们过去生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虔诚在佛前忏悔,我们发觉有很多的善法我们没有具足,我们开始广大的积集善业的资粮,所以在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心中所缘的目标就是积集善业,做这件事情。

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修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依止一种攀缘的心。什么叫攀缘心呢?本经说的【心有所住】。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住在外境,并没有把它带回家,这当中就产生二个过失:

第一、我们今生的心很容易产生忧恼—忧愁苦恼。因为外境是变化的,而且它怎么变化,你又作不了主,所以弄得我们经常…心有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怖畏,就是心不安稳。

第二、更严重的…就是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会引生一种生死的业力。

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还会有来生的果报?为什么文殊菩萨进入无生,就没有生死的果报呢?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就牵动了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所以在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虽然我们很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啊!第一个、忧愁苦恼。第二个、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紧紧的绑住我们。

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我们开始去思惟这生死的问题。古人说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们想到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我不能够只是积集善业、不可以只有这样,我应该要彻底的解决自己生死轮回的问题。当我们严肃的面临生死的时候,这时候就开始修学智慧,在我们无明的心中,点亮了一道光明出现,智慧就是一种光明─看清生命的真相。当然生命的真相很广,你也看不完,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是─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重点在看清你内心的真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消除世俗心生起清净心

许多人虽然人进入了佛门,但心很难进入佛门,世俗心特...

七个顶级心理寓言

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违缘障碍,那是求之不得

同事家人、同修道友,若是你有觉得不顺眼、不顺心的,...

佛国之土本无秽无净,只因众生心分别故

问: 您曾于鼓山法界学苑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

从心的牢狱里解脱出来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法的事,被人一状告到法院,就要接...

人可贵的九种心态

做事 人生在于做事情的过程,谋事而非谋人。成功是把...

方寸心间的抉择

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对佛教素无信仰,有一位印度的出...

心不可得,病来逼谁,谁受病者

五观心治者。不带想息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

如本法师: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

佛法中常以忍辱来对治憎恨,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一...

佛教和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问: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

如是行去,必得往生极乐邦——截流大师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

细行能成万法 从看花开始学佛

现代通南怀瑾居士,有一次谈到他少年时代,一心想学剑...

圣严法师《化危机为转机》

法鼓山所推动的心五四运动,是展现人文关怀最主要的重...

【推荐】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法教您改善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社会伦理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

莫因无知而无畏

在《道次第》中,念死和念恶道苦虽然是下士道的修行内...

诸葛亮给子书(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

【推荐】你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个世间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学佛的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