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圣严法师《闻声救难,度一切苦厄》

圣严法师  2010/10/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世音菩萨宛然是与娑婆有情,别具深刻因缘的菩萨。人们在感到恐惧、骇怕的时候,总喜欢持诵经典、经偈或佛号;但是,更多的人,只要一遭逢危难危急,即自然持诵起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恍如溺水的人,下意识地抓住救命的舟筏,一般不管是一般民间信仰,或正信佛教徒,皆如此。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正描述了观音信仰在中国的蓊蔚与兴盛。

为什么呢?为什么在无数悲智双融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独独具有如许独特独树、不可磨灭的地位?

第一、《法华经》本身在中国本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阅读、持诵者极为广袤。《法华经》中内含一品,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扬赞叹观音智慧福德,后人将之单独结集流传,即成了《观音经》。

第二、另一部经典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大悲心陀罗尼经》),鼓励大众持诵〈大悲咒〉。自然地,也依此持念‘千手千眼’慈心无量、普济无量的观世音菩萨圣号。

一诵名号,即闻声救苦,消灾解厄,有求必应……因为简单,也就人人欢喜,人人能行。观音信仰也就如同大河一样深广流布在每一个心灵的种子中。

此外,《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也强调了菩萨的‘耳根圆湛,闻声救苦’,能够‘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的妙觉普度,闻声化现。

至于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女性化身’,也仅是〈普门品〉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罢了。唐以前,中国史上的观音画像,先是男性的,并蓄有胡须,然后则是中性的,而且是超越男女性别的。一切菩萨俱如此,仅是中性。辗转到了宋以后,观音的女性形象宛如更易感动,也更受欢迎。图象上的观音也就更衍为‘女性化’,更常以‘女相’呈现。

人们将观世音菩萨称为‘观音老母’,代表着女性的慈悲、母亲的慈爱,也代表着生命初始,最亲昵、永恒的呼唤。

所有的人类,在遭遇苦难,于叫天不应、唤地不灵的时刻,他所第一个想到的,必是母亲;所喊出的,也必是‘妈妈!’;因为,母亲永远是这样倾注着,全心全意保护、守卫着孩子的。正如一遇见危险,母鸡‘咯咯’一啼,小鸡便俯冲、躲避在母鸡的羽翼下一般。

但是,世俗的母亲是普通的凡人,究竟有她的极限。

菩萨则不同!这样的观音,足具母亲的慈悲爱念,涵摄了母亲的功能,又神通广大、普救无边,只要念他,即能感应他,即受救拔!因此,一遇困苦,大家便自然称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了。

以致,即使不了解什么是‘菩萨’,人们也很容易将观世音视为一己的‘随身菩萨’,一尊如母亲一般慈悲亲切、随时随地皆能护翼、庇荫着自身的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以何心称念观音菩萨可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的二大胁侍菩萨之一,...

观世音菩萨的伟大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如此被我们尊敬,是有其原因的。这是...

星云大师: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把观音菩萨看作弥陀的化身,是否有佛经根据

问: 法师讲过,把观世音菩萨看作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不...

侵损常住重罪 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

【推荐】修持大悲咒的仪轨和功德利益

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心经》能破三种障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

有大福报的人才会遇到这个咒

观音心咒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

圣严法师:智慧与福报

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也可能会带...

圣严法师《以勉励代替责骂》

问: 有些父母对子女说话都是疾言厉色,连关爱也是责...

【推荐】人生观的四个层次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如何看待通过催眠唤醒前世记忆

问: 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唤醒人的潜意识里...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讲记

这篇重要的开示我们分成三个段落来学习:一、家庭母教...

星云大师:善德之语

动 乱的产生,以语言为先锋,人惹祸害,也以语言最为...

生气会带来的8种危害

引导语: 生气会带来什么危害?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

接受佛心

鹤林玄素禅师,俗姓马,时人皆称他为马素,后来的人更...

念佛是无上良药

【念佛调养生息】:一声佛号,调养生息,心平气和,平...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4》

各位同学: 我曾经分三次和大家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

三业不清净,念佛就没有功德吗

【原文】 则从此以后,当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头一起...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否矛盾

弟子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皈依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