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蕅益大师  2019/05/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蕅益大师:参究念佛论

原夫本觉妙明,真如法界,智理无能所之分,依正绝自他之量。只因迷妄,遍计横生,背觉性而九界杂陈,昧真境而三土幻现。劳我 世尊,垂慈设教,随众生根性,示无量法门:或显了说,或隐覆说;或曲接偏机,渐令入道;或直设圆种,顿使开明;或从一法中,分别说为无量;或以异方便,善巧助显一乘。

虽复教网万殊,无非醒九界长梦,令复还元觉;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然、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硕,方便中第一方便,无如净土一门。何以言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见思净、超同居,尘沙净、超方便,无明净、超实报。故曰:唯佛一人居净土。尚何不了之义?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

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以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又复三根普被,四土横该,五浊轻净在同居,体空巧净在方便,三观圆净在实报,究竟觉净在寂光;尚无等者,矧或过之?是名不可思议功德,世间难信之法也!

总其大要,须具信愿行三:信、则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因必该果,果必彻因。愿、则念念回向,心心趋往。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

而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顾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小经重持名,楞严但忆念,观经主于观境,大集观佛实相。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亦不废其说。但、法门虽异,同以净土为归。

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伪可商;尝试论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著。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佛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

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

问:净土为主,参究可当念佛否?

答:参念皆属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

问:彻悟人还须往生否?

答: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初地至十地,皆云不离念佛。怡山发愿: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百丈清规:课诵、送亡等事,无不指归净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云栖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净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萨位者也!

问:念佛兼参究,可为助行;参禅兼愿往,非偷心欤?

答: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永明四料简,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谓‘有禅有净’,岂偷心耶?

问:参究念佛,与止观法门,为同,为异?

答:理则互融,门实有异。止观以信入,参究以疑入。止观虽三根普被,而上根方真得明了;参究虽亦被三根,而上根始获大总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念佛,或参究,虽未达止观深理,然理无不具;以置心一处即止,用心参念即观。故中根之人,或借解而起念行,或塞解而发参情;虽随机致用不同,亦皆不失止观大义。唯上根之士,直下相应,境智一如,观谛不二;斯时念与不念,皆得而究竟,更无可参。何以故?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故知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虽不可废,尤不可执。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高明学道之士,试熟计而力行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蕅益大师文章列表

净土的众生每天都在干什么

问: 在净土的众生还造孽吗?阿弥陀经中说净土世界的...

净土法门应谨防两种误区

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

往生的筹码

在一刹那当中,如果你能想到阿弥陀佛,想到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因机施教的故事

一、度化屠户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

上辈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吗

问: 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

圆瑛法师:多念几声佛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

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

慧远大师画传

一、出生书香,聪颖博学 中国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问: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答: 自责汝心...

修白骨观的三个阶段

白骨观即观想人的身体成为白骨的修法。贪欲炽盛的众生...

可以不善待这个色身,以便早日解脱吗

问: 请慈悲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人生既然这么苦,我...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人生。你看看这个世间上,虚空的相越...

佛经中揭秘九种常见病的病因

中国人好吃,会吃,数千年来,也凝练了很多关于吃的智...

人生的十度修炼

1、忍得住孤独 人生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忍得住孤独,尤...

认真做事不去评论是非

经常会有人问我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并要给出...

看开生死,没你想得那么难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

淡定的处世哲学

淡定,是一种品质,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也是...

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

星云大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

佛教徒最标准有效的美容方法

皈依后,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徘徊...

水中的金影

从前有一个人走过大池塘边。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

提不起就放下

经过几天禅修,大家应感到自然安定,不会太浮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