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净界法师  2019/07/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人生。你看看这个世间上,虚空的相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楼越来越多了,空气污染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讲由心可以看相,但是由相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心。

我们现在对有相的东西比较执着,所以你看虚空越来越少。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很抱怨,他说古代人在画画空白的地方留很多,他画一棵树,上面画一只小鸟,他不再画了,给你很多想象空间啊:虚空很多,这只小鸟可能往东边飞,也可能往西边飞,也可能会飞到我家来。他说,现代的人画画,画得太多,没有留太多空白。

那么,我们会讲到说,那为什么古代的人虚空比较多,现代的人虚空比较少?那么虚空到哪里去了呢?有一个欧洲的研究机构他们就研究说,古代的圣贤到哪里去了?古代那些很有智慧的圣贤,爱因斯坦、爱迪生跑哪里去了?其实《楞严经》讲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我讲实话,你说圣贤跑哪里去了?佛陀跑哪里去了?当我们众生的心都不再想着圣贤、不再想着佛陀的时候,他就消失了。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有因缘出现了。这些圣贤其实是遍满法界的,但是你不再忆念他的时候,他就消失掉。就这么回事。

我们习惯性说,诶,这个东西跑哪里去了?那么孔夫子跑哪里去了?其实是你心中跟他不相应,他就消失掉了。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就是说世间上所有的东西,法界统统具足,孔夫子的体性本来也就具足,但是我们的心跟他不相应的时候,他就没办法显现出来。是这个意思。所以有些道理你要把它参透,你才会想象说,那我怎么去创造极乐世界。你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这个是怎么去,你就能够去创造你的人生。

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来,怎么去,你就是只在事相上用功,你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力量。

诸位要知道,“相妄”,虚妄的意思,不表示它不存在。虚妄的意思就是它是暂时存在的,你只能够借用。你可以借用它,但是你不能认为它是经常存在的。虚妄就是说,你可以借用你这个身心世界来积功累德。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它因缘到的时候,消失的时候,它不告诉你,它不管你的,它要走就走的,你没办法控制它的。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无所从嘛。

如果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地方来的,那就不会改变,就永远是你的,你今生是这样,来生也是这样。但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

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暂时借你用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跟生命在比赛,看谁比较快。我要赶快利用这个因缘!既然是假,但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用这个因缘来积功累德,拜佛、念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然后,你这个因缘结束了,你一个新的心态、新的业力又创造一个好的六根出来。

好的六根从哪里来呢?它本来就存在。既然它本来就存在,为什么之前不会显现呢?因为你过去没有这个业力嘛。

所以,诸位要去体会:体性是遍满的,相状是因缘显现的。佛陀在前面的三卷一再重复这个观念,这是整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基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略论观心工夫

假如将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把附加...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外境是从哪里来的?世间...

改变风水其实就是要改变心

很多人都感觉风水神秘莫测,但是我所理解的风水其实很...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

降伏内心淫念欲望的方法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佛在世时,另外一个护法叫作波...

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

我们从世俗谛来看,从世俗谛来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

训练你的心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以修行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

积累功德福报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 皈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

稍得世间智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

【原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

放生的一些意义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上午我们将举行放生活动。因为...

以忍来治家

其实经营得好家庭以至于大的家族,在历朝历代都有做得...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

出家后如何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

知足的人是最快乐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

恶友的危害非常大

如果亲近没有道德的小人,听多了他们的花言巧语,见多...

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

怎样印证因果轮回是真实存在的

问: 佛教说人世间都有因果轮回,但是对于今世的我们...

遇到逆境时,应存三种观想

我们看第三段的历事练心,转逆缘成菩提道。我们先念一...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无常,对于所有佛弟子,甚至是丝毫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

云何说诸法如幻

问: 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很多信众喜欢去寺庙进香拜佛,但对相关礼仪并不是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