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2013/04/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解。

在佛经中,龙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宝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于”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与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羊在佛教的经典中通常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猪在佛法中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狗在佛法中代表的是贪、嗔二毒。猫在禅宗公案中比喻对佛法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捏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在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徽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饬,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中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三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鸡在佛教的经典中,属于十二兽之一。所谓十二兽,据《大方等大集经·净目品》记载,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职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的十二兽。这十二兽乃是菩萨为度化众生所示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众生,其余则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复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容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已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四种马喻不同根器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

见影谓己有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

道证法师:用坐电梯来比喻净土法门

下面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坐电梯』...

像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我们也应随喜赞叹

像世间一般人,都以为乌鸦是不吉利的,以为听到乌鸦叫...

法华譬珠喻

佛陀于《妙法莲华经》举髻珠为喻,为大众开示佛法,有...

如果你是我(图)

株洲市石峰公园内的动物园,猕猴用力地咬着栅栏,双手...

菩萨戒为何要禁止蓄养动物

畜生道,人类为了要得到它的肉,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

同样是动物,为何不同命

现在有些人爱狗如命。许多种狗的食品都是进口的。心爱...

揭秘鹅肝残忍的生产过程

鹅肝酱是法国大餐中的顶级美食,昂贵的价格更让普通人...

人生百病的百药对治法

《大藏治病药》是唐代高僧释灵澈所著,选取了一百种人...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地藏十轮经》上说,世间一切令人感到舒适的用具、一...

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

这个时代,为什么今天出现传染病,明天出现地震,后天...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别和执着。我们都有...

海涛法师:做心情的主人

一 1.保持好的心情,就有好的人缘。 2.创造自己的好心...

如何看待烧纸钱的问题

问: 师父,如何看待给阴间烧纸钱的问题? 传喜法师答...

一切法门中,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

印光大师:念佛百问

1、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

【推荐】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前面讲了受持《普贤行愿品》的障碍熟溜病(念熟了就随...

一心念佛即能往生吗

窃谓末法世界,于禅、教、律中,能断惑证真,现身即出...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

用功没巧,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圣严法师《运用所缘 精进奉献》

很多人见了面都会说:因为我们有缘,所以在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