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明贤法师  2013/07/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遗教经》里边儿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了一个“不变随缘”;《八大人觉经》则说了一个“不念旧恶”;《维摩诘经》说了一个“不请之友”;最重要的,是《华严经》说的“不忘初心”。这五个“不”字啊,都很经典,而且都是经典中说到的“经典”!

“不忘念”的这个“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这里,心不要飞了、不要跑了,不要太过昏沉,也别过分掉举,也不要过分地执着外境;要能专至一处,心能“守志”——心要能够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这个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

《楞严经》里说,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飞鸟——飞在天上的那些动物,皆系果报如此。“不忘念”,念在哪里?念就在这个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在叫做“当下即是”的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稳,上下漂移,就上下调整使它稳定,安住于此,这就是“不忘念!”

还有一个“不变随缘”,它是一定要基于“不忘念”的。念已经忘失了,飘了,飞了,那还怎么“不变随缘”呢?就是说,别人有千方百计,你没有一定之规,世间财货,肯定是要被别人牵过来、夺过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别人引夺了——被人夺走了。这个“不变随缘”,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有个主心骨在这儿,有一个“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这儿,才可以“不变随缘”!

《八大人觉经》中说了一个“不念旧恶”。这“不念旧恶”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不忘念”和“不变随缘”的心理上的基础,想“不念旧恶”是很难的。一看到这个人,就觉得对别人发不起火来……就对某人有火,那,“不念旧恶”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点什么不好招人愤怒的事儿,你都想起来了……。为什么能把别人不好的事想起来呢?原因就是“他飞了”,他的念头在想过去的那些事,没有守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把握当下——他回到了回忆当中,没有留在当下,所以他“念旧恶”!

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经》里的这个“不请之友”,就从内在(心理)的构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对外人的帮助上去了;由内向外,就成为了一个帮助他人的契机。怎么帮助别人呢?如果能够平等地,在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关注,你就会做“不请之友”。——别人没有请你帮这个忙,你发现他有某个困难了,你会帮他把这个困难解决掉。

他不请你,你也来,这叫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跟他好,这叫不请之友。这很重要啊。这个“不请之友”的力量,从哪里来?从内心里来的。因为可以“不忘念”、“不变随缘”,可以“不念旧恶”了,才可以做“不请之友”。念了旧恶,怎么做不请之友啊?……所以,要由内,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开来!

这“不请之友”已经成就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忘初心”。“不请之友”并不是主动地给别人做一个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我们是为了关注心里的朋友,是对于个体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关注,同等地在爱惜、同等地在珍惜,像这样,我们来做不请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题没有变,没有忘初心——帮他人的念头、良好的初心,这个用心没有变掉。

最重要的,还不是“变没变”的问题,而是“忘没忘”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忘失过、常常都能提点起来当初的“那一念”,那么此人就会很如法、为人处世就特别懂得怎样去安置、安顿自家身心。这一念能够提得起来,为人就会比较纯粹、不那么受染污;染污的多,变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还是要有前前后后的这些基础,并且能够时常回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

初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人、和人之间打交道,刚一见面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以后自己经常跟这个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态、基本的态度。经常如此——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因缘的问题。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求道之心,也是要这种因缘来进行提携、进行贯穿。我们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颗一颗散落的冰葡萄,由这个“不忘初心”贯穿起来,就可以一颗连着一颗吃得很甜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增上缘》

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帮忙。他已经在做一件事,且做得...

如何根治烦恼习气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

汉传显宗有没有系统的修行次第

问: 现在的藏传佛教很兴盛,修行很有次第。汉传显宗...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阴骘文》,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它讲到文昌帝...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

星云大师:小,不能忽视

一般人皆贪多求大,即使在目前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世人...

达真堪布:学佛好几年了为何还没成就

现在很多人都学佛修行,也特别精进,但就是没有正确的...

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原文】: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参禅的下手方法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舍利子是怎么来的

问: 为什么有舍利子? 中台禅寺答: 舍利为梵语,即...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世间上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例如生是从哪里来的,死...

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

历代禅师写诗者为数不少,往往禅境颇高,超凡入圣,成...

随喜令妒嫉种子灭掉,福田不断增长

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妒嫉心。对财富、名声、权利、脸蛋...

不抱怨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学习佛法,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要从不抱怨...

佛号助念过程中,可以夹杂其他吗

问: 常见一些出家师在荐亡助念往生过程中,以超度仪...

明证法师《佛说戒消灾经》白话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一县。皆奉行佛五戒十...

追求成功与收获,却忘记本来的快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生活压力是如此之大,...

袈裟的含义与功德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

积极与消极的「活在当下」

佛教主张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然而,对于活在当下的理...

永明延寿大师《戒杀俚言》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

传喜法师《甘露法语》

1、这个世界你找哪一点是乐?一转眼就成空,所以叫变...